民營企業融資難可以理解,因為風險大,有人說民營企業融資會更貴,利息更高,為什麼?你怎麼看?

紅花油茶新農人


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我更傾向於是資金提供方風險承受能力的問題!

銀行服務的群體是誰?存款方面,是普普通通追求穩健的儲戶。理財方面,也是追求穩健甚至保本的理財產品。金融機構就是金融中介,資金的來源既然是保守的客戶群體,那麼資金投向肯定是有 “絕對保障”貸款客戶。有人說,銀行總是晴天送傘雨天收傘,本質上也是這個原因。正是因為投資者不願意承擔虧損,導致一旦出現問題,銀行總是第一時間回收資金。

我個人認為,這同時也是為什麼要打破剛性兌付的原因。只有投資者真正的認識到理財是有風險的,願意承擔一定的虧損,資金才能更放心的投到民營企業裡,幫助民企度過難關。

由於銀行服務的對象大部分是低風險的投資者,這個屬性就是天然弱勢。因此解決民企融資問題,可能需要拓寬渠道,一個資金提供方願意承擔理財風險的渠道。


私行小學徒


風險大,所以融資才貴,這有什麼看不懂嗎?道理好像很簡單吧。但是,即便貴,也很難貸到款。

風險大,所以需要風險補償,利率就高。評級高的公司,融資利率就會低,因為他安全啊。


所以民企融資利率高是正常的,央行行長前兩天也談到了這個問題。行長說了,對很多民營企業而言,相比融資貴來說,解決融資難問題更為緊迫。


銀保監主席郭樹清在近兩天的採訪中也談到,據不完全統計,現在銀行業貸款餘額中,民營企業貸款佔25%,而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超過60%。民營企業從銀行得到的貸款和它在經濟中的比重還不相匹配、不相適應。


這說明,貴不是問題,難才是問題。


最近,國務院,央行,銀保監會等各大部委都在談民企問題,意思就是要給予民企大量扶持政策。

民企對國家就業貢獻超過8成,新增就業超9成,稅收超過5成,可以說,民企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


之前,有經濟學家建議,對目前經濟制度的描述進行創新,由以前的以公有制為主體,改為以公有制,民企為雙主體,把創新寫入章程,這樣民企就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趙冰峰財經


這些情況都存在,且確實需要儘快破題。

一種現象不容迴避,那就是,現在失信成本還比較低。即使從銀行放貸資金的安全角度而言,比起有國家兜底的國企,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原因,也是可想而知的。

民營企業融資難並非一向如此,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有一段時間民企貸款比較容易,比方前些年的房地產行業,比如那些年的鋼貿行業。不過,如果注意到近20年的中國產業發展歷程,就可以發現只要整個經濟面、市場面不夠景氣時,就會出現部分企業貸款難以回收,銀行慮於風險抽貸的現象。這種集中暴發的例子,這裡就不介紹了。惡性循環一展開,銀行與企業間信任感也是大打折扣。

從目前給出的不完全統計數字看,銀行業貸款餘額中,民營企業貸款僅僅佔到25%。這在一定程度上,跟政策面降風險、去槓桿有關。一些行業高槓杆操作,險中求富的案例不僅於房地產業,企業可以破產,甚於老賴可以產生,而銀行不想扛雷,確實也沒有錯。

融資難,不管怎麼說,跟信用與誠信還是有很大關係的。就像這一年來的,P2P暴雷一樣,過度降低放貸的信用門檻,鼓勵不切實際、難具還款能力的消費,不僅有害於消費者,對於平臺而言,也是自取滅亡。

不過,當下民營企業融資難確實需破題。民營經濟國民經濟中的份額超過60%,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經濟發展動能,還是就業需求,皆是如此。

破題的關鍵點可能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強化誠信建設,進一步完善企業信用體系。企業信用度提升了,銀行風險降低了,民營企業融資難、銀行收貸難的惡性循環方會中止。畢竟商業銀行也不是印鈔票的,它也要講求放貸的低風險,也要講求有效益。

其二,去槓桿是件好事,或許不宜過於收緊。一方面,企業與產業發展不能片面追求高槓杆、高負債與高週轉,因為這本身就是巨大的風險。像華為與老乾媽這樣不大喜歡向銀行貸款的企業,仍然是產業的龍頭,便是很好的例證。另一方面,去槓桿對民企融資的衝擊比較大,過於收緊,其生存難度明顯增高。

其三,要從多方面增強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升中小企業的贏利能力。比如減稅降低運營成本,比如政策扶持創造市場機會,等等。究其根本,企業有了利潤,這才是有利於獲得銀行貸款的不二法門。


波士財經


融資貴,尚可理解,風險比較大,當然成本就會更高。關鍵是融資難、難融資,我認為現實中民營企業融資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融資渠道不通暢!

相對於有政府信譽“背書”的國企而言,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不僅單一、而且也並不暢通!傳統獲得資金的方式,要麼是股、要麼是債。債轉股的方式,沒有地方政府強制干預的情況下,民營企業要想實施債轉股,難度非常之大!

我們先來說說股權融資,通過稀釋(或出售)自己的股份去獲取資金,雖說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對於民營企業而言,尤其是很多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不願意、不想、甚至都不考慮採用股權融資的方案!因為這裡面主要會涉及到幾個方面的問題:

  1. 企業控制權之爭。民營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逐漸發展起來,通常創始人身上會有很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很強勢,對於出讓股權,本身就很牴觸。而當前市場中“野蠻人”事件頻發,也進一步會影響到民營企業股權融資的積極性!

  2. 股權投資,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的,投資人相信融資人未來會帶來足夠豐厚的利潤,才選擇冒風險去投資的。而一旦未能獲得滿意的投資回報,雙方就會產生摩擦和分歧。這也是民營企業之所以牴觸股權融資的原因之一!

  3. 股權融資週期長。很多民營企業,往往是急需用錢,才會考慮去融資。而股權投資,從盡調到完成注資,往往需要經歷六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民營企業等不了,也不願意等這麼長的時間

目前通過銀行貸款、民間借貸仍然是民營企業解決資金問題的首選,即使通過債權融資,民營企業的方式也很單一。發行企業債券來融資,基本上就行不通;而融資租賃、營收賬款抵押、供應鏈金融等方式,在國內的發展還不完善,依舊處於探索的階段。

總之,我認為要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靠政策是一方面、更多的應該是靠金融機構,是否能放低融資門檻,實際解決民企融資渠道不通暢的問題才是關鍵!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操盤手信一】!!!


財經者思


民營企業為什麼融資難?為什麼銀行不願給貸款?利率為什麼高?我認為自身和環境都要反思。

首先來說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差,稍有個風吹草動就可能瀕臨倒閉,很多都沒有固定資產廠房設備能夠作為抵押擔保的,一旦經營出現問題,還款就不正常,利息收不回來也就罷了,借款本金可能都要全部損失,在這種情況下誰敢借錢給你?即便是借款,利率也會很高,貸款人(銀行)想著前期趁著你的經營狀況還算好,趕緊能收回一些是一些,說不定你哪天就倒了呢?

其次從融資環境上來看,我認為應該鼓勵社會多種融資並存,尤其是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而不是完全指望著銀行貸款,銀行現在既不是完全是國家的,也不是福利機構,也是要自負盈虧考慮經濟問題的,在這種情況下完全指著信貸政策能改變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我認為效果不會太好,就像你爸逼著你把錢借給一個很有可能還不了錢的朋友,你願意幹嗎?就算幹了在過程中不會打折扣?而如果讓融資市場化,鼓勵更多的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能夠介入創業和民營企業,用市場化的操作,用成功率和回報率來對沖風險,我認為效果會更好,人家不要利息,人家就想你成功,然後幫他賺錢。


鑫財經


首先我反對題主的觀點,民營企業融資難,風險大並不是全部原因。用這種眼光來看民營企業,本身就帶有偏見。

民營企業經過這麼多年的市場錘鍊,本身經營風險並不比國有企業大。之所以造成民營企業比國有企業風險大的印象,是因為國有企業有國資救助,而民營企業則是自生自滅。打個比方,同樣的病人,國有企業可以打免疫疫苗,而民營企業則只能靠自身產生的抗體。

因此,銀行的國資信仰是被培養出來的。據我所知,現在銀行對於民營企業的盡職調查要求之嚴,已經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因此,但凡能通過銀行信貸審查的民營企業,都是好企業。但問題是,同樣通過了授信審查的企業,銀行對於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要求依然還是有很大不同。這個不同第一體現在貸款利率,第二體現在回報要求。可能很多人對“回報要求”不知道,其實就是銀行要求企業配合銀行要完成的任務,例如存款。這種不同會直接導致民營企業融資成本的大幅提高。

我同意易行長的觀點,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要先從解決民營企業貸款可得性的問題,然後才是融資貴的問題。如果市場上供給民營企業的貸款總量大了,其價格自然會下降。

說民營企業融資以後會更貴的,是沒理解管理層的苦心。逼著降低利率,不如逼著銀行擴大供給。我認為這是一個有遠見的決定。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寒潭


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如果想讓銀行介入是做夢。要想辦法減少企業的融資需求,比如稅收的增值稅墊付,是一條路,接收承兌匯票以後,可以在一個統一平臺或者自己的開戶行簽發等值的匯票給其他公司。再比如,小微企業物物交換,解決目前金融貴的問題,在統一平臺上,企業間可以進行物物交換,減少資金需求。再比如政府採購,國企採購過程中,驗收合格暫時不能得到支付的,可以給小微企業等值的開具承兌匯票的權力等等。減稅對小微企業很重要,可是小微企業活下來減稅起不了決定性因素,因為很多小微企業已經失去了正常經營的能力,減稅沒有用。銀行不給錢,那隻能搞創新,顛覆掉銀行貸款,否則一切無用


瀏陽1985


的確一直以來融資難是困擾民營企業的大問題,一方面銀行為了自身貸款資金的安全,不太傾向於貸給民企,另一方面在今年去槓桿的過程當中,對民企的衝擊更大,民企為了續命,被迫會拿更高成本的融資。要知道中小企業貢獻全國80%就業、50%以上稅收,任由這種情況延續下去顯然是不太好的,尤其近期很多上市民企通過抵押股權之後,隨著股價下跌,也面臨著質押平倉風險,考慮到這會影響整個金融體系出現系統性風險,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

就在昨天,高層提出要對民營企業貸款要實現“一二五”目標,即在新增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貸款不低於1/3,中小型銀行不低於2/3,爭取3年以後,銀行業對民企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比例不低於50%。3年後民企貸款增加到50%,相當於一年多3萬億,如果實施的話,這對民營企業來說也極好的。

不過,現在民企最大問題,不是融資而是利潤問題;企業如果不產生利潤,融資多反而是大坑;歸根到底,還是要減稅、降低中小企業隱性成本。


侯賢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 11 月 1 日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優
先解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甚至融不到資問題,同時逐步降低融資成本。”

民營企業融資困難、融資成本高一直是民營企業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之一,現在已經成為制約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今年以來,受國際國內多重因素影響,民營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凸顯,不僅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沒有得到緩解,一些大型民營企業也相繼出現流動性問題。

其實正是因為民營企業融資風險大,所以為了彌補這份風險溢價,所以民營企業融資會更貴。因為金融機構也是需要盈利的,低風險低迴報,高風險當然高收益,由於借貸給民營企業風險大,所以需要更高的利息來抵消帶來的風險。

我覺得其實目前的問題並不是融資利息高的問題,而是許多民營企業根本沒辦法融到資。一個經營情況良好的企業往往在某一個時期缺乏現金流而倒閉,所以有時候短期借款往往能夠改變一個企業的生存狀況。民營企業目前來說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佔比已經超過60%了,中國大約50%稅收都是由民營企業貢獻的,但是民營企業貸款佔總貸款額度卻不到30%,可以說,民營企業貸款和它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不匹配。

大部分民營企業獲取不到資金其實就是因為風險太大。我們看到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太多,因為在市場上被消滅的民營企業是無法發聲的,所以普通人對於民營企業的風險沒有直觀的認識。

為什麼銀行喜歡貸款給許多國企?就是因為這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能收回這筆資金,就算髮生債務違約,地方國資委會相應的出臺政策,該重組的重組,該債轉股的債轉股,一定會盡力保證該國企能夠正常的運行,而民營企業就不一樣了,假如企業破產了,這筆債很大程度上就成了銀行的一筆壞賬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想法,只有通過相應的融資政策才能夠切實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夠煥發出民營企業的新春。


與財為伴


很多人在說民營企業融資佔比時好象根本沒有考慮到民營企業與國營企業相比由於資本積累時間不同而必然導致的資本差額問題,資本不足的話,同等槓桿率下的貸款總額當然應該少,因為資產負債率決定長期和根本的償債能力啊!何況,民營企業多數緊跟市場表面追求當期淨現金流和損益,忽略資產負債管理,導致在經濟下行、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其資產減值預期嚴重,當然不該再加杆槓也就是再增加融資了!

還有,社會信用增長過快帶來的遠期影響必然是利率上行,而分配不合理又必然導致產業結構失衡、產能相對過剩、經濟持續低迷,進而帶來資產收益率曲線下滑,這一升一降導致多數企業借得多虧得多,專家的眼睛被錢糊住了!良心被狗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