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通“破冰”中國銀行卡清算市場,那隻“洋鯰魚”要來了

一年以後,中國消費者就可以拿到一張標識為“American Express ”(美國運通)的銀行卡了。經過三年的準備,中國銀行卡支付清算引入外資機構正式“破冰”。

央行會同銀保監會日前審查通過了“連通(杭州)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下稱“連通公司”)提交的銀行卡清算機構籌備申請。連通公司需在一年籌備期內完成籌備工作後,依法定程序向中國人民銀行申請開業。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堪稱我國支付清算市場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這是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又一成果,標誌著我國銀行卡市場開放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金融科技50人論壇首席經濟學家楊濤認為,這意味著在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中最為關鍵的清算組織環節,將很快出現第二家持牌卡組織,有助於提升銀行卡市場的競爭性和服務效率,有利於消費者享受更加多元化的支付服務。

銀行卡市場逐步有序開放

中國巨大的銀行卡市場一直以來為外資支付清算機構所向往。

根據央行發佈的數據,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全國銀行卡在用髮卡數量達71.87億張。全球資料公司的研究顯示,到2020年,中國銀行卡市場將是全球最大市場,流通銀行卡的數量或將增加到90億張。但目前,90%的市場份額為中國銀聯有限公司佔據。

美國運通公司一致在積極佈局中國市場,其主要戰略就是在中國組建合資公司。2012年,該公司和連連集團合作,主要為連連電子錢包提供技術,中國消費者可以通過這些技術為手機充值並支付賬單。

此次事件的主角——連通公司,是美國運通在我國境內發起設立的合資公司,並作為市場主體申請籌備銀行卡清算機構、運營運通品牌。

早在2015年,國務院就已批准銀行卡清算市場放開,央行會同有關部門隨後發佈了相關管理辦法和准入服務指南。

去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公開表示,央行正在制定相關辦法明確外商投資非銀行支付機構准入事宜。美國運通開始積極向中國監管部門申請進入中國市場。

今年3月21日,人民銀行正式發佈消息,放開外商投資支付機構准入限制,提出外資機構申請支付業務許可證享受“國民待遇”,並配套相關監管政策,一切萬事具備。

如今連通公司籌備申請的獲批,“標誌著一直以來由境內資本主導的清算行業,實質性地實現了開放。”拉卡拉集團黨委書記、高級副總裁唐凌表示。

他稱,在此之前,境內清算市場主要是銀聯和網聯。銀聯主要是銀行機構發起,國有資本占主導地位,網聯主要面向支付機構,民營資本佔比超50%。此次申請籌備的連通公司,中外資本各半。清算市場的開放,充分體現了該行業有序開放的政策。

“這表明我國的金融國際化步伐仍在按照既定方針穩步推進,並且進入到作為核心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層面,推動金融業雙向開放的戰略並沒有動搖。”楊濤表示。

董希淼認為,積極穩妥引入國際銀行卡清算機構,既是我國擴大和深化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有利於優化我國銀行卡市場產業結構,提高銀行卡競爭水平和服務水平。

根據央行消息,連通公司需在一年籌備期內完成籌備工作後,依法定程序向央行申請開業。下一步,央行將繼續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依法有序推進銀行卡清算機構准入工作。

加速國內市場競爭

連通進入中國市場,對我國金融機構和消費者來說,意味著有了更多的選擇。

在支付行業人士看來,目前中國銀行卡支付市場為銀聯一家獨大,外資機構將成為那隻“鯰魚”,攪動國內市場競爭的水花,同時外資帶來的技術以及境外客戶網絡必然互惠雙方。

國際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就在於,國際市場的發展歷史更為悠久,有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對不同國家的市場都熟悉。

楊濤也表示,海外卡組織可能在跨境支付服務方面有所著力,並且在聚集和服務高端用戶、改善用戶體驗方面體現出自身特色,從而滿足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的境內外客戶新需求。

在他看來,作為申請人的運通公司,其海外“三方模式”也有自己的特色,雖然在國內需適應卡組織“四方模式”特徵,但仍有利於推動國內零售支付產業鏈的進一步深化改革,形成卡組織、清算組織、金融機構、支付企業的競爭互補新格局。

不過,即便是老牌外資卡組織進入中國,其未來的道路也未必就是一片坦途,面臨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覷。

“批籌僅是第一步,後續開業後如何運營才是關鍵。”唐凌表示,連通公司能夠獲得批籌,其提交的方案可行性應是獲得監管方認可的。只要按部就班做下來,申請開業不是問題。但開業後,如何運營及運營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和市場檢驗。連通公司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將要面對和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例如,如何實施和落實境內關於銀行卡芯片的標準;採取何種策略,在目前二分天下的清算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等。

另一方面,董希淼表示,國內銀行卡收費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不大。與國際主流銀行卡收費標準相比,我國銀行卡費率明顯是偏低的。在目前低費率水平下,即使清算市場主體增多,恐怕相關費率也難有大的調整餘地。

“當年外資銀行剛進入境內時,大家在事前都在叫’狼來了’,但最後依然是境內銀行占主導地位。清算市場未來如何有待觀察。”唐凌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