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三國龐統而不知駱統,曾讓曹仁大敗而歸的二流人物

駱統,字公緒,三國時吳國將領、學者。有人可能說了,我們知道龐統、淩統,就是那個跟甘寧掐架的淩統,不知道駱統。

只知三國龐統而不知駱統,曾讓曹仁大敗而歸的二流人物


這個駱統啊,雖然算不上江東的一流人物,但是在江東的二流人物當中,應該是首當其衝,也屬於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俊傑。本書聊一聊他身上的四件事情。

其一,先人後己,惠澤百姓。

駱統早年間住在浙江省金華市,建安四年,金華市由於天災,糧食歉收,老百姓餓死了一大堆。那些沒餓死的,就四處逃荒。駱統的家境呢,相對來說,比較殷實,於是他拿出家裡屯糧的三分之二,救濟災民。他自己呢,節衣縮食,不到一個月,人就瘦了一圈。

有一次,他的姐姐來串門,看他那個樣子,心疼他,就說才這麼幾天,你掉了得有一二十斤,因為什麼啊?!

駱統就說,我看見老百姓吃不上飯,我著急啊、我發愁啊!

他的姐姐就說:“君子仁民愛物,先人後己,覆載群生,止於至善。公緒其類乎?!”意思是誇駱統心地純善,急人所難。

有人聽到這兒可能就聽不下去了,說駱統這是裝孫子,現在哪有駱統這樣的人?!這不是神經病嗎?老百姓吃不上飯,跟他有半毛錢關係啊?!他難受什麼?

的確,現在駱統式的人物,幾乎絕種了。

這跟我們的國家進入“生人社會”有關係。首先,不容置喙的是,由以前的“熟人社會”衍化到今時今日的“生人社會”,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它體現出我們社會經濟規模擴大、人員流動性增強、公共服務的社會化程度提高。但也有弊病,就是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加劇,以至於“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道德水平急轉直下、一日千里!

美國知名學者弗裡德曼有一段關於“陌生人社會”的經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脅我們,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建造我們的房子,用我們的錢投資……。”“生人社會”的特點是什麼,人與人在互相提防中相互抱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似的活著。

功利化的社會分工理論和“錢本位”的思想使得人與人之間壁障叢生,難以進行有效溝通,靈魂的碰撞就更不可能。

而古代呢,實行的是《逸周書》中所說的“四民分業”理論,再加上對抗大自然的需要,人與人之間相對團結和親暱。

為什麼古人經常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不僅是因為范仲淹、杜甫這些人胸懷天下,這只是一方面。他們說這個話,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有感情基礎在。那個時候人與之間比現在的人與人之間要親近的多。在朝野之間,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可以把大家聚在一起,譬如廟會、社戲、鄉議等等。當然,現在這些東西都渺無蹤跡。

當人與人之間互相猜忌、爾虞我詐,當大家都把彼此當成競爭對手、互相仇恨的時候,你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誰會相信你?你只能被當成傻子或者是別有用心的人。

但是實踐證明,恰恰是這些傻子,能夠青史留名,成就大業。我在這略舉幾例,吉姆·沃爾頓,出生在金菲舍鎮,他曾經在密蘇里大學攻讀經濟學學士學位,並擔任過該大學學生會主席,他畢業之後,許多企業請他來當職業經理人,但是他放棄了絕佳的機會,在1940年,也就是二戰爆發的時候,毅然選擇參軍。這一當兵,就當了整整十年。

時過境遷,有記者採訪他,當時是怎麼想的,如果不當這個兵,他也許能在商業上早成功十年。他卻說,我是長老教的信徒,我堅信韋斯敏斯德公認信條,不能讓黑暗席捲世界,我要拯救那些在世界各地與我信仰相同的人,他們是我的兄弟姐妹!那些多行不義的惡人,必被扔到永遠的痛苦中,離開主的面,受永遠滅亡的刑罰。

當然,大家也許不信教,什麼韋斯敏斯德公認信條,咱也不感興趣。但是這個吉姆·沃爾頓生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居然心裡不只裝著自己,還有同道,這就難能可貴。

最後,吉姆-沃爾頓這個傢伙,在1985年成為美國首富。他是沃爾瑪創始人。

美國企業家、石油巨頭查爾斯·科赫也是一樣,他剛出道沒多久,那個時候正趕上經濟危機,他的同事就問他,你的志向是啥?查爾斯·科赫那個時候只有區區二十萬的身家,他卻說,我的志向是讓堪薩斯州的數十萬工人都能就業,都有飯吃!科赫這個傢伙很能幹,最後差點把奧巴馬拉下臺。

最後再說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周恩來的例子。1919年,周恩來在天津的學生聯合會開展基層工作,就是動員莘莘學子,加入革命的洪流當中。當時身邊有兩個家境貧寒的同志,李寶森和梁乃賢,這倆人經常吃不上飯。周恩來主動減少自己的膳食,倒貼給這兩個人。最拮据的時候,周恩來自己都吃不上飯。

當時也有人譏刺他,說常言道“救急不救窮”,幫朋友的忙,一次兩次就完了,你經常這麼搞,自己該不夠吃了!周恩來說,只要覺悟社有一個人吃不上飯,我就不吃飯。

周恩來這話說得夠豪氣啊!誰不願意給這樣的人當“小弟”?!這個老大當得稱職啊,他寧可自己捱餓,不讓手下的同志的捱餓。別人跟他一起幹事業,心裡覺得踏實。

現在有些人,自己吃肉,連湯都不讓你喝,境界很低。

聽了這三個人的例子,我們也許對駱統那種“先人後己”的胸懷,有所洞見、有所理解了。現在的創業者,你想成事,還真得學習一下駱統。

筆者曾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老是抬槓,他說想成事幹嘛非得學習駱統?自古以來,自私自利的人也有成就大業的。

的確,古來自私自利之人從不乏功成名就者,但是都是曇花一現。譬如爾朱榮,史載其“刑賞任心,征伐自己”,再譬如苻生,史載其“猜忍暴虐,中外離心”。這倆人十足的自私自利,而且都成為了一代梟雄霸主,問題是死得也快。

其二,臨危不亂,應付自如。

《粵雅堂叢書》記載了一件事,說孫權執政中期,安徽境內出現了人才斷層。孫權搞了個賢良文學,類似於開科取士,想在青年一輩中選拔俊傑,填補空白。於是委任駱統擔任主考官,張欣為副主考,另派七名監考。

在考試的當天,有人向駱統報告,說大事不好了,這次考試的題目被洩露出去了。有不少富家子弟已經憑關係知道了試題。

駱統說,這個題目是丞相陸遜親自擬定的,知道的人不超過五個,是怎麼洩出去的?

手下舉報說,這個副主考張欣的小妾不檢點,趁張欣睡著的時候,把張欣的文案偷盜出去,給賣了,上面有試題的相關資料。現在這個事鬧得滿城風雨了。

張欣聽罷,臉無血色(估計是不知情,但也夠糊塗的了)。其餘幾名監考也是嚇得要死。這個考題洩露是大罪,弄不好相關人等都得滿門抄斬。

駱統面無懼色,不緊不慢的說,把試題換了,考試繼續進行。

下面的人都問,換成什麼?

駱統思索片刻,援筆立就,寫下了三道題目:

“君子有九思,由是備災防患”論。

“錯言‘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袁盎譏其疏闊,然而濟皖城、平會稽,其說未嘗不效”論。

“諸侯服而無正,以輕重御天下之道”論。(1)

由於駱統應變得當,考試得以順利進行。

一般的考官遇到考試洩題這種情況,無非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默不作聲,大家朋比為奸,達成攻守同盟,裝成不知道,繼續讓大家考試。這種做法上對不起國家,下對不起學生,只能讓作弊的人得便宜。而且一旦查出來,主考和監考罪加一等。

第二種做法是宣佈不考了,考試延期。但是不考了,或者是延期,對那些刻苦攻讀的學生來講就不公平,人家來考試,就是為了報效國家,一展所長,同時也為自己奔個前程。你把人家的希望澆滅了,那人家對你江東這個政權,還有什麼指望?!這樣只會大失民心!

修改題目,再做考試,是最穩妥、也是最公平的做法。

而且,駱統這個題目改得很好,我們可以仔細品評一下,第一題考得是你的積澱,為的是試探出你讀了多少書。你要是平時心浮氣躁、不求甚解,那你答不出什麼東西來。

但是光會讀書也不行,你還得會用。第二題,考得就是運用。駱統為何會提到晁錯“貴粟”、“重農”的思想?跟時局有關!當時安徽境內汝陰和歷陽大災。題目的潛臺詞是,如果你是當地的郡守,你如何賑濟災民?具體措施有哪幾條?今後如何提前做到備戰備荒?

那你平時不關注時政的,或者經常不下基層的學生,你就答不出來。換言之,你答出來了,而且頭頭是道,證明你有才華。這個題目出得有含金量,比應試教育出的那些題強多了。現在那些什麼字音題啊、選詞填空、閱讀理解之類的,不上檔次,而且答案是固定的,考得是死記硬背,沒勁。

第三題考得是理財。“諸侯服而無正,以輕重御天下之道”這句話化用自管仲的文章《山至數》。作為官員,你不能光會拽詞,還要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這三道題目,能真正考出一個人才的綜合素質。

孫權知道這個事情以後,表揚了駱統,而且也沒有責怪其他的監考,只是把副主考張欣罷官奪爵。駱統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鎮定,平息了事態。

清代有個官吏,叫俞鴻圖,曾跟駱統面臨一樣的情況,但是他就處理不當,洩題事件剛一發生,他六神無主、驚慌失措,整個人傻在那了,補救工作幾乎一點沒做。不僅沒能很好的穩定考場秩序,反而讓科場漏題事件傳為笑柄。當時還有秀才作詩諷刺他,說:“命題在題中,輕貧士,重富翁。詩云子曰全無用,方人子貢,原是貨殖家風。

皇帝聽後大怒,將俞鴻圖腰斬。

假若俞鴻圖有駱統的心理素質和機智頭腦,何至於被殺。

只知三國龐統而不知駱統,曾讓曹仁大敗而歸的二流人物


其三,勸諫主上,上疏勤政。

建安十七年前後,江東征稅徭役繁多,加之瘟疫流行,民戶減少。於是,駱統給孫權寫了封信,這封信很著名,又稱“興吳八諫”。就是給孫權提了八條建議。但是這八條太多,我們說不完,現在擇其精要,僅僅陳述三條。

駱統在行文之首就開宗明義:“財須民生,強賴民力,威恃民勢,是故福由民殖,德俟民茂,義以民行,而後以六興舉之,六者既備,然後應天受祚,保族宜邦。”(2)

我剛說完,可能有細心的同志會發現,說你這個版本跟《三國志·卷五十七》不太一樣。的確是這樣。歷代研讀“興吳八諫”的東西方學者,都認為這個《三國志·卷五十七》記載駱統這封信的時候,可能存在脫字,導致翻譯不暢。因此,我們採用馬斯才先生的校刻本。

我來給大家翻譯一下這話的意思,他是說:“國家的財富需要百姓來生產,國家的強盛需要百姓來推動,國家的威嚴需要百姓來維護。正因為一切都要依靠百姓,所以賢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廣施福澤,讓百姓得以繁衍生息;推行德治,讓百姓得以物阜民豐;宣揚道義,讓百姓得以行身立世。做到這些以後,再施用管仲所說的‘六興’治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的保持興旺發達!”駱統這番話,可謂充滿了民本思想。

有人說,你前些日子講過陸遜,陸遜曾經論述諸子百家的政治方略,講述它們的優劣得所,我感覺陸遜講得很好。確實,陸遜所說的那番話,比駱統高明。但是,陸遜他談的是統治技巧,是“術”,駱統講得是立國之本,屬於“道”。說白一點,就是陸遜講得是樹枝和樹幹,駱統講得是樹根。

而後,駱統又直言鯁議:“囊昔,黨就群惡,思尋所由,百姓虛竭,嗷然愁擾,愁擾則不營業,不營業則致窮困,致窮困則不樂生,故口腹急,則奸心動而攜叛多也。為今之計,當補復荒虛,育化殘餘,明正賞罰,深圖遠計。

”(3)

在駱統給孫權去信的時候,恰值東吳風俗日偷之刻,社會風氣太差!駱統就其原因展開探討,認為不能把道德滑坡的過錯歸咎於老百姓太過刁滑,官員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個時候,你單單殺掉幾個所謂的“刁民”,於事無補,只能招來百姓的怨恨,而且風氣可能更差。

你想要提高國民的道德水平,先得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多出富民、惠民的政策。你得先讓老百姓富裕起來。管仲曰:“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老百姓家境殷實,他才有行善積德的物質基礎。你讓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去踐行道義,幫助別人,就好比讓一個快被洪水淹死的人去救助他人,十分可笑,他沒這個能力,自身都難保了。

第二,你想要老百姓道德水平高,你官員必須身先垂範。也就是說,想要民間風氣好,先要官場風氣好。如果官場上爾虞我詐,那老百姓有樣學樣,肯定也會互相欺騙。

第三,必須正確使用賞罰。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你必須懲惡揚善,確保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誰做了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的善舉,你就得表彰他、獎勵他、保護他;誰做了損人利己的虧心事,你就要懲罰他。如果在你的治下,行善積德的人全都要傾家蕩產甚至不得好死,誰還敢行善積德?!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不能讓幹好事的人吃虧、幹壞事的人佔便宜。倘若政府做到了這些,那誰都願意行善積德。社會風氣也會好起來!

假如這三條你都做到了,還是有些人冥頑不化,自己覺得自己了不起,把自己的位置凌駕於法律和道德之上,那就可以殺幾個。

駱統在文章快要結束時,還不忘提點孫權,不要窮兵黷武:“惟殿下開基建國,乃無窮之業也,強鄰大敵非造次所滅,疆埸常守非期月之戍,而兵民減耗,後生不育,非所以歷遠年,致成功也。”(4)

在這個亂世當中,你有進取心是對的,想要多打幾塊地盤,那也是人之常情。問題是,你要看準了再打,不能輕舉妄動。你看孫權發動的歷次開疆拓土的戰爭,只要是由孫權親自指揮的,沒有一次打贏的。這個樣子會徒耗國力,傷害百姓。與其如此,倒不如少打幾次,省下錢來給老百姓蓋房子。

只知三國龐統而不知駱統,曾讓曹仁大敗而歸的二流人物


其四,協助陸遜,抵禦魏國。

公元223年,曹丕藉口幫助吳國抵禦蜀國,派三路大軍,襲擊孫權。分派曹仁進攻濡須,曹泰攻打裕溪,常雕、王雙等乘油船襲擊沱水。

吳國派陸遜加以抵禦。陸遜當時客觀的分析了形勢,認為這次前來的都是魏國的猛將,單是曹仁一人,已經是難以應付,再加上三個副手,更是情勢險惡。估計要想結束這場戰爭,需要一年的時間。

駱統從旁相助,伺機而動,分兵三路,向含山、巢縣、罔水進發。這三個據點堪稱“玉圭金臬”,若能連成一線,可以對濡須形成合圍之勢。

駱統這個舉動,讓曹仁進退維谷,陷入兩難。如果曹仁發兵進攻駱統,那麼陸遜方面壓力驟減,很容易就能打敗曹仁的三個副手。如果曹仁不發兵進攻駱統,駱統則會利用含山、巢縣、罔水這三個據點切斷魏軍的糧道,曹軍就得餓死。

曹仁無奈,他知道自己不能輕動,只得孤身牽制陸遜,派自己的三個副手襲擊駱統。不料這三個人料敵不確,中了埋伏。

這三個人敗了以後,主戰場的形勢變得愈發明朗,成了曹仁和陸遜一對一。曹仁雖然是世之名將,戎馬半生,未曾遭遇大敗,但是自忖對付陸遜尚無必勝把握,於是退軍。

註釋:

(1)民末張寬注《吳門表隱》引駱統事。

(2)取自《三國志卷五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

(3)取自《三國志卷五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

(4)取自《三國志卷五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

寫在最後,喜歡三國的朋友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工重號「三國故事」,有些很精彩,有些很逗比,感興趣的可以訂閱一發,多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