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紫砂壺的茶垢、長黴和吐黑

古人所謂的“紫玉金砂”,就是把紫砂與美玉相提並論,說的就是紫砂與眾不同的質感,可見紫砂的“神奇”。其實,真正的黃龍山純度較高的原礦,大多能夠實現從“泥”到“玉”的轉變。“泥”到“玉”的本質就是我們常說的“包漿”,輕則油光發亮,重則光亮如鏡。一把壺,若能讓它實現從“泥”到“玉”的轉變,達到“明亮如鏡,光潤喜人”的終極效果,玩壺者的內心必將受到震撼,並富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淺談紫砂壺的茶垢、長黴和吐黑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更擔心網上很多壺友“為了養壺而養壺”,想千方設百計讓壺養的更快更漂亮,巴不得每天早上起來都能看到紫砂壺呈現一個新形象,其實這背離了品茗可以修身養性的茶道宗旨,而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急功近利的行為。下面主要講講大家最關心的幾個問題。

一,“好料變化快或效果好,差料變化慢或效果差”,是這樣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養壺快慢或者效果,因泥性而異,因茶葉而異,因人而異。

1、因泥性而異,就是說不同的礦裡挖出來的泥料,成分不同,泥性有差異,檔次也有差異,必然影響養壺的速度和效果……

2、與茶葉種類有關,這是大多數玩壺者的心得,比如綠茶和紅茶速度效果不同,鐵觀音和普洱速度效果也不同……

3、因人而異,那就是與喝茶頻率、擦壺淋壺等習慣都有關:一天泡一次茶與一個星期喝一次茶,能一樣快?擦壺(或撫摸)本質上是一個緩慢拋光的過程,不擦或不摸,肯定變得慢。至於淋壺,這純屬個人飲茶習慣的問題,沒有人規定一定要用茶湯淋壺才算是養壺,故無須爭議。但事實證明,淋壺和不淋壺,養出來的效果一定有差異。

二,“淨衣派”與“汙衣派”

網上所謂“淨衣派”與“汙衣派”之爭,實質就是要不要擦壺、洗壺或淋壺的問題。現實中以淨衣派為主導。我知道,很多資深的玩壺高手,他們自詡為汙衣派,不贊同經常擦壺、洗壺或者淋壺。他們認為只有讓茶垢積累在壺的表面或者內部,才能使茶香長留,才能使壺的外表更具古香古韻,這大概是依據古人的觀點:讓茶鹼從壺內壁自然滲出,日久而生黯然之光……但我總覺得這句話講的應該是壺的光澤變化感覺,似乎不是說茶鹼之類的東西從內往外滲出吧。哈哈。

雖然我不反對汙衣派,但我卻很想對某些汙衣派的朋友說一句:“不用的時候請擦洗乾淨”。我是擔心細菌孳生影響健康,或茶垢堆積影響美觀。

淺談紫砂壺的茶垢、長黴和吐黑

三,“一壺不事二茶”的研究

一壺不事二茶,在理論上是有道理的,因為紫砂有強烈吸附性能,一個壺一會泡這個茶,一會泡那個茶,肯定有串味的危險。但事實上,只有少數味覺和嗅覺極其靈敏的人才能感受出串味,而大多數人感受不出,說明人與人之間的味覺和嗅覺是有差異的。所以,理論和現實是有區別的,大家玩自己心愛的壺,一定要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自己感覺爽就行了,千萬不要考慮別人爽不爽啊!

四,茶垢問題

正因為紫砂的強烈吸附性能,所以紫砂器具容易髒,髒了不易清洗。也正因為如此,紫砂還會吸附周邊環境的味道,比如木頭櫃子的味道,燒香的香味,包裝材料異味等等,這些在多數人看來極其簡單的問題,卻都成了少數人在玩紫砂過程中的煩惱和疑問——大家千萬不要讀死書啊!

很多人新壺拿到手,沒泡幾泡茶,反饋最多的疑問就是:“堂主啊,你的泥巴好像有問題啊,為什麼壺口蓋那裡會有一圈黑乎乎(或灰白)的東西啊?是不是泥巴里面滲出來的?是吐黑嗎?”我可以明確地公開地講:這是茶垢或者水垢,你草木皆兵了。

又有人問,為什麼某個壺明顯,某個壺又不明顯了呢?我的回答是:那很正常,因為壺的顏色有差異,感覺就會有差異,或者泥料結晶度有差異,或者拋光程度有差異,都會導致壺表面的吸附能力差異。再加上茶葉或者水質的差異等多種因素的存在,都會共同決定您所見到現象有差異。

堂主給壺友們灌輸的一個思想就是要勤擦壺洗壺。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是不行的。但也不必要求一塵不染,明顯影響觀瞻的外壁或者能擦到的地方擦擦乾淨就好了。壺的底部、頸部、蓋子內沿、壺的內壁都無所謂,黑就黑吧,不要長了厚厚一層黴影響茶香就行了。世界上沒有哪個老壺還是乾乾淨淨,若真的有個喝了幾十年或者幾百年依舊一點茶垢也看不到的老壺,你相信嗎?

五,吐黑的問題

有人用了一段時間,比如幾個月,除了在壺的口蓋交接處,還在壺底部與茶桌接觸部位也是一大圈黑乎乎的汙垢,看了就很噁心。於是心血來潮地翻出我送他的茶巾使勁的擦啊擦啊,一點效果也沒有,折騰了半天,還是黑乎乎,於是氣呼呼地來找我了:“三顧堂的壺也不咋地,TMD吐黑了……”,我問為什麼呢,他說:“人家都說茶垢能擦掉,吐黑擦不掉”……

我發現現實中大多數所謂的“吐黑”,實際上是少數客人半懂不懂而亂下的結論,引起的冤案。其實吐黑很容易鑑定:拿新壺泡一壺茶或者一壺開水,放置一夜或者更多幾天,如果壺表面會陸陸續續出現一些黑點,那毫無疑問是吐黑。如果不會陸陸續續出現黑點,那就一定不會吐黑了,只是茶垢或者水垢,吸進壺壁的茶垢就擦不掉的。堂主已經用無數實驗驗證了吐黑不是天長日久的泡茶才出現。

再說了,吐黑不可怕,本質是泥巴沒有燒熟所致,退回給工藝師回窯即可,萬萬不可把吐黑和泥料好不好混為一談,誰聽了都會反感!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大多數所謂的“吐黑”,其實就是玩壺的人懶,平時不怎麼擦壺,突然某天想擦壺,卻死活擦不掉那些黑乎乎的東西,聽人家說紫砂壺有吐黑的可能,於是就趕緊下結論了——半瓶水害死壺啊!呵呵。

六,長黴的問題

壺泡過茶,就一定有水及其雜質吸附進入壺壁,並藏在裡面,你放在太陽下曬乾了,或者陰乾了,也不意味著壺壁裡面藏的水都蒸發出來了。當您把這樣的壺放入櫃子收藏了,天長日久,再拿出來,也會在壺或者杯子內壁發現輕微的黴印,甚至明顯。因為除了茶壺自己吸附的水分,還有存儲環境的乾溼度,都會決定了會不會長黴。長黴是衣物等長期不用時普遍存在的現象,紅橙黃綠青藍紫都有可能,原因就是黴的成分絕不可能完全一致,你懂的。

外壁長黴無所謂,關鍵是內壁,泡茶會有黴味,所以必須清除掉。大家常用的解決辦法就是用開水燙燙,再用溼抹布或鋼絲球使勁擦擦(鋼絲球千萬不要刮外壁,切記切記)。短期出現的長黴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除非時間太久,那就難擦了,所以不喝茶的壺,三五個月後從櫃子翻出來,再擦擦,曬曬太陽,透透氣,殺殺菌,平時長期不用的壺裡面放點幹茶葉(吸水,防異味等),這些都是有必要的。

七,開壺的問題

網上關於開壺有很多理論:諸如加豆腐,加鹽,加甘蔗,加茶葉,加牙膏,甚至加什麼在中藥等等,據說可以祛除所謂的新壺的“火氣”和泥腥味,我沒有時間細細研究其中的科學道理,不過我在任何時候對上述觀點都不置可否,並不是我走中庸路線,怕得罪人,而是因為這都是壺友們玩壺積累的經驗,應該受到尊重。

其實,在宜興這裡幾百年來的主流的開壺習慣就八個字:清水洗洗,開水燙燙。大致就是先用清水洗洗乾淨,把新壺內壁殘留的渣滓(燒窯留下的石英砂,整口留下的泥料粉塵等)清洗乾淨,然後開水燙燙壺,然後就泡茶喝了。如果你覺得非要煮煮,我建議最多煮十來分鐘就足夠了,至於加不加豆腐等東西一起煮,悉聽尊便。

淺談紫砂壺的茶垢、長黴和吐黑

八,千萬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1、不要沾了油汙。油汙滲進去之後就很難弄出來了,可能會堵塞氣孔,影響透氣性,泡茶還會有油汙的味道

2、萬萬不可用各種化工洗滌劑去擦壺,否則這個壺就廢掉了。你問為什麼?!我想反問你的滿腹經綸哪裡去了?強烈吸附性能啊,哥!!!非逼著我說你讀死書嗎,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