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需趕走兩隻“攔路虎”

本週三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也是老人節。專門為老人設立一個節日,目的之一就是倡導敬老之風。

當下的中國社會老齡化日趨嚴重,相應的,敬老也顯得越發重要。比如,這關係到社會的和諧,關係到老人的生活質量,等等。大道理不必多言,我想說的是,敬老其實就是敬自己。不管是誰,不管你現在是小朋友還是青壯年,不管你現在是美女還是帥哥,有朝一日,不出意外的話,你終將成為一名老人。這一點,也許因為離得尚遠而不被你重視,但這是客觀現實。而敬老,實際上就給你身邊的人,特別是給自己的下一代作了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帶動影響身邊人加入敬老行列,形成敬老風氣,到某一天,當你也成為老人時,你就可享有這種尊敬。所以,敬老,恰恰就等於敬了自己。

但是,現實情況是,敬老的落實並不令人滿意。譬如,對自己的父母,法律規定,要常回家看看。規定是規定,還是有許多人做不到,或者長時間杳無音信,或者偶爾打個電話交交差,如此疏遠,何談敬愛?理由當然很多,工作忙、路途遠、家裡事情多等等,一歸納,其實就是一句話:不回了,回的話對自己不好。結果,只能麻煩父母忍一忍思念兒女之苦了。又譬如,路遇摔倒老人,扶不扶?媒體經常報道,許多人是不扶的。為什麼?因為不好隨便扶,到時被反咬一口,悔之晚矣!這種農夫與蛇的故事確實頻頻見諸報端。肯定不是誰都會反咬一口,但這種好心沒好報的擔憂阻止了許多人出手幫扶。認為對自己不好,擔心好人沒好報,其實都是一種私心的表現。私心一重,哪還顧得了老人的感受?就更談不上敬老了。這樣的私心在涉及金錢時表現尤甚。看來,敬老首先就必須趕走私心這隻攔路虎。

另一隻攔路虎也需趕,就是對老人被敬需求的輕視。相信大多數人都清楚老人有獲得敬重的需求,但清楚並不意味著就會重視。事實上,許多人是輕視這種需求的。總覺得老人家嘛,一把年紀了,又不是小孩子,多敬少敬有什麼關係,有那麼重要嗎?即使清楚很重要,也常常不把這種重要放在眼裡。內心的輕視必然導致行為上的不敬。相反,對自己的孩子偏偏就是另外一副樣子。有求必應,甚至沒求也主動應,當個寶,結果,因為營養過剩,肥胖的孩子越來越多,因為照顧太多,精神上老長不大的孩子也不見減少。如此溺愛為什麼?就與對孩子被愛需求的過度重視有關,覺得多給點愛總是好的。對老人對孩子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也許與人性有關,不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老人的需求也能像孩子的需求一樣,被重視,那麼,敬老肯定可以蔚成風氣。

不僅僅是九月初九,但願每一天都是老人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