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裡有料
首先科普一下馬克沁重機槍的知識。它是世界上第一種以火藥為動力的自動武器。是1883年,由英籍美國人斯蒂文斯.馬克沁發明的。這項發明震動了世界,由於殺傷力威力無比,被世人成為“黑寡婦”。(如下圖)
當時馬克沁的問世,也驚動了清政府,(1883年,清光緒年間,實際掌權人是慈禧)引起了60歲的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的興趣。李鴻章是慈禧的紅人,官居相當於宰相之職。李鴻章受邀參加了在英國倫敦舉行的訂貨會。馬克沁為大家演示了機槍性能後,各國元首相當滿意,唯獨李鴻章聽了介紹後,從羨慕變得有點瞧不上馬克沁機槍。這到底為什麼呢?
原來馬克沁演示了用重機槍掃射一顆環抱粗的大樹,不到一分鐘大樹被打斷,眾人很驚訝,李鴻章驚呼“太快了,太快了。”李鴻章問了一句,這一分鐘打出去了多少子彈,馬克沁數了數600發。李鴻章心中暗暗盤算,600發子彈至少要60兩銀子,這要是一場戰鬥…乖乖,李鴻章不由的驚呼“太貴了,太貴了”。
李鴻章不是瞧不上馬克沁重機槍,而是清政府財政緊張,我們都知道,剿滅太平天國清朝花光了銀子,實指望曾國藩能把洪秀全的藏寶搞到手,誰知道“曾剃頭”滅了洪秀全後,上奏說“洪賊國庫空空如也”。慈禧空歡喜一場。
說白了,李鴻章不是瞧不上馬克沁機槍,而是囊中羞澀。李鴻章的北洋水師還在等米下鍋,只買了艦船,其它配備還沒有采購。慈禧的60大壽還要用銀子。軍費緊張是主要原因。李鴻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不過他沒有死心,購買了一挺機槍。原來他想讓他創辦的上海洋槍三局仿造生產。
等李把樣品帶回國後,洋槍三局經過研究,仿造了30挺。之後把這30挺投入在實戰中。有道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沁機槍的缺點暴露了出來。
其實不難理解,當時馬克沁機槍還處在雛形階段,沒法和現在的馬克沁機槍相提並論。當初馬克沁機槍是水冷槍管的,也就是說,在水的作用下,槍管的溫度不會超過我100度,不過產生的蒸汽要隔段時間放一次。還有就是一旦包著槍管的水道被打破,機槍就不能用了。再就是子彈彈鏈是帆布做成的,一旦受潮或者雨淋,子彈就不能擊發。
鑑於以上種種原因,李鴻章下令停止了批量生產,這樣以來,清政府只生產了30挺馬克沁機槍就沒了下文。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個發展過程,不能求全責備。
之後,德國幾個同盟國在陸軍大量裝備了馬克沁重機槍,極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1914年7月,德國在馬克沁重機槍武裝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時離李鴻章去世僅僅13年。
所以說觀念改變世界,思維決定一切,落後就要捱打。李鴻章死後十幾年時間,馬克沁重機槍改變了世界格局。不知道李鴻章在天之靈有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和關注】
秉燭讀春秋
李大爺不是看不上馬克沁,而是買不起!話說李大爺到了德國之後,仔細的參觀了德國的工業2.0,好好的取了一下經,在觀賞了馬克沁射擊之後,李大爺拍拍槍筒子說這機槍太浪費子彈了,我大清國窮的都要當褲子了,喂不起,還是回山裡多伐點木材做弓箭吧。
我國民兵在使用馬克沁射擊
當然這只是李大爺的心裡想的,當著洋人的面還是要保持皇族面子的,於是就以嫌棄這傢伙過於笨重為由而沒有大批量購買。但是李大爺還是長了個心眼,後來只買了一挺,回去仿造了一批,數量不多也就幾十挺。後期因為供彈和經濟等原因也沒有大批量生產,實在可惜。
誰又能相當它會成為一戰二戰的殺人機器呢?
其實李大爺還是看好馬克沁的,他又不是不懂軍事,知道這傢伙絕對是團滅的好手,只是晚清需要銀子的地方太多了,家裡的洋務運動、編練新軍被提上日程、北洋艦隊的彈藥等等,所以他就花最少錢來爭取收貨最大的利益,而從晚清直到現在中德的關係也是一直不錯的。
各個國家對馬克沁都是又愛又恨
德國一直都是馬克沁的最忠實的用戶
軍武奇兵
作為晚清統治階級唯一睜眼看世界的李鴻章真的瞧不上馬克沁機槍嗎?其實是另有隱情!
李鴻章作為晚清時的國家重臣,晚年曾遊歷西方列國,西方列國,對於這位來自東方大國的客人十分重視,再加上李鴻章做了晚清時期的軍機大臣,因此西方列強各國均以總理的待遇接待了李鴻章。成為了李鴻章晚年時七最榮耀的時刻。於是李鴻章在遊歷西方各國時見到了很多新式的工業產品,其中就包括聞名兩次世界大戰的馬克沁機槍。
李鴻章最早看到馬克沁機槍,便是在西方遊覽時有幸得見。李鴻章看到每分鐘發射600發的馬克沁機槍射擊時,一下子坐不住了,並且拍手叫好。陪同李鴻章參觀馬克沁機槍試射的西方官員說了一句話。然而當隨行的人將西方人的話翻譯給李鴻章之後,李鴻章的臉色沉重了下來,連忙說了一句:太貴了!
毫無疑問,李鴻章對於馬克沁機槍的喜愛是可以看出的。然而儘管李鴻章對馬克沁機槍的性能十分讚賞。但是此時的清王朝已經無力去購買如此昂貴的先進軍事武器設備。
剛剛經歷了甲午海戰失敗的中國,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併為此欠下了一屁股的債。國家財政為之透支,腐朽的滿清政府再也無力參與到世界軍事競爭之中。面對性能優越的馬克沁機槍,年邁的李鴻章也只能望洋興嘆空手而歸。
1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早已不需要馬克沁機槍,但我們卻依然需要不忘記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和啟迪。準眼未來,開創更加輝煌的明天和建設更加富強的祖國。
珞珈山的貓
日本在二戰時期大量裝備馬克沁機槍,卻堅持不在中國北方戰場使用。馬克沁機槍是水冷式機槍主要戰場在中國北方。中國北方河流較少,冬天還要結冰斷流。馬克沁要經常用水給槍管降溫,非常不方便。日本都知道的事,李鴻章為什麼不可以知道?
還有一種解釋就是當年歐洲考察的李鴻章,觀看了馬克沁機槍表演。開槍後瞬間將一棵大樹齊腰射斷時,連聲誇讚說“太快了”。但在知道剛才這幾秒鐘,耗費的槍彈價值30英鎊時,又驚呼“太貴了 ,不能使用。”
不要說李鴻章這是沒遠見,之後的日俄戰爭,日本人在東北也被重機槍給割過玉米。要不是俄國的一些將領元帥太慫了,金州南山之戰就能成為日本的國難日。
難得浮生閒半日
大清朝不是沒有能人巧思,康熙朝的戴梓就是一位不世出的武器製造專家,他製造出了連發火銃,可以連擊28發顆鉛彈,算是頗具機關槍的雛形了。
可惜清朝統治者並不注重先進武器的研發,這樣的人才,最終卻被貶職流放。
就像滿清十二帝,雖然喊著勤政仁政,做得也像那麼一回事,但無視外界大勢關起門來做縮頭烏龜,再像明君,也是昏君。
鴉片戰爭後割地賠銀,英法聯軍攻陷京師,大清的臉面被連續摁在地上摩擦一番後,在李鴻章等人的勸諫下,大清開始了洋務運動,揭開了同治中興的嶄新一頁。
從李鴻章開始,重臣直男們開始引進西洋技術,並“洋為中用”,建造西式工廠,仿製各類西方軍工產品,馬克沁機槍的引進和吸收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1882年,美國人馬克沁赴英國考察,當他看到了士兵的肩膀經常被步槍的後坐力衝撞的青一塊紫一塊,便琢磨著利用這種後坐力實現子彈連發功能,1884年,基於這種理論的馬克沁機槍誕生了,它是世界上第一種以火藥為動力的自動武器,它在後世的戰爭中被稱為“死神鐮刀”,無數士兵死在這把鐮刀的無情收割之下。
馬克沁機槍發明後不久,英國舉辦了武器展覽會,馬克沁機槍也進入國際視野,李鴻章也代表大清朝參加了這次武器展覽會,並現場觀看了馬克沁機槍的實際效果。
不過一分鐘的時間,一棵如成人般粗壯的大樹被槍彈攔腰打斷,面對這種恐怖火力,李鴻章也震驚了。
那怎麼著,李中堂,你倒是買啊,還是不買?
李鴻章:買,買,買,買不起!
李鴻章打聽過該款機槍的射速後,大搖其頭,東西的確是好東西,然而的確是買不起啊。每分鐘射速600發子彈,一兩銀子是十發子彈,一分鐘,60兩白花花的銀子就蒸發了,這是清朝財政所不能承受之重啊。
假如你要是真的相信這個觀點,那才是被李鴻章騙了,李中堂的心思是老外能琢磨明白的麼?
首先,你這款東西威力驚人不假,但剛剛試製完成,沒有大規模批量生產,效能穩定不穩定?也沒有經歷戰場檢驗?大清朝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錢咱有,但咱不是凱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其次,上來就表達購買意向,價格豈不是被你們牽著鼻子?不能砍價的事情李中堂不幹!
然後,李鴻章此次出訪,任務是為了採購北洋水師的軍備,預算有限是一方面,這款產品並沒有表現出適合海軍艦艇的性能。
最終,李鴻章“不情願地”買了一挺,回家看看。
回國之後,李鴻章馬上就把這一挺馬克沁機槍交給了自辦的軍工廠,安排他們仿製出了30挺,投入檢驗之後,這款水冷式的“山寨”草創版機槍的缺點就暴露了出來,槍管較為笨重,帆布彈帶受潮後可靠性變差,槍管溫度過高可能炸膛,每隔一段時間放出的白汽成為敵人狙擊目標等等。
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被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雙方投入了很多現代武器,沙俄裝備的改良版的馬克沁機槍整體表現要好於日本裝備的哈齊開斯機槍。
經過不斷引進新款馬克沁機槍和國產仿製產品的反覆改進,國產機槍得以優化完成,清軍最終還是如李鴻章所願裝備了馬克沁機槍。
歷來現實
李鴻章在馬克沁機槍首次表演會上,親眼目睹了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將一顆直徑近一米的大樹射斷,隨後李鴻章就說了兩句話,而且都是重複的,第一句是“太快!太快!”第二句就是“太貴!太貴!”這兩句話可以說直接總結出了馬克沁機槍的優缺點。
馬克沁機槍被稱為“寡婦製造機”,是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理論射速可以達到600發每分鐘,也可以自行調節,改成慢射速100發每分鐘,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前,世界各國用的都是步槍,子彈也是裝一顆發一顆,一場戰爭下來,裝彈速度決定了攻擊力度。
馬克沁機槍第一次實戰就以50人的英軍擊敗了5000多人的麥塔比利人,並殲滅麥塔比利人3000人。但是真正的成名之戰是索姆河戰役,德軍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殲滅了英軍60000人,隨後才被推上了各大戰場。
那麼當時李鴻章為什麼卻瞧不起馬克沁機槍?
其實李鴻章並非瞧不起,而是買不起、用不起!
首先:馬克沁機槍射擊速度快,出彈快,這就意味著子彈消耗量大,子彈消耗大說白了就是燒錢,和現在的大排量汽車一樣,面對如此大的消耗,怕是一場戰爭下來,清朝就接受不了了。
在機上當時中國武器製造業並不發達,連最基本的步槍所用的子彈都供應不足,如果自己不能造子彈,每次都採購,那對李鴻章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一分鐘下去就是幾十兩銀子,有的戰爭要打好幾天甚至幾十天。
其次:雖說見過威力,但是畢竟沒有實際運用,李鴻章包括北洋水師,當時很士兵都認為馬克沁機槍有些雞肋,點射不如步槍,威力又不如火炮,而火炮和步槍他們都有,所以並不認可馬克沁機槍,更多的是採取觀望的態度,畢竟馬克沁一直都比較窮,很多國家也都沒有大批量採購,而是買個一兩臺回去試用。
最後:馬克沁機槍機身太重,不方便攜帶,這也是當時李鴻章不購買的原因之一,畢竟戰場上要保持靈活性,其實還有一點就是李鴻章和翁同龢關係沒相處好,他是負責戶部的,每次李鴻章要採購武器,翁同龢是沒有一次同意的。
因此說李鴻章看不起馬克沁機槍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足夠的銀子,李鴻章絕對會採購,而事後李鴻章也確實買了一臺帶回去,然後仿製,也就是之後的賽電槍,但是依然沒有大規模裝備,原因自然也是沒有錢大批量生產和投入使用。
羽評郡主
絕對是無稽之談,李鴻章不是瞧不上馬克沁機槍,而是用不起。
馬克沁機槍是一款改變戰爭格局的武器,馬克沁機槍依靠後坐力驅動,並由反衝力將子彈推入槍管,不需手驅動,每分鐘可達550轉射速,通過密集的火力網可以壓制對方的火力並且進攻,在日俄戰爭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成為最受軍方歡迎的機槍,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機槍一天就創造了射殺六萬多人的記錄。
很多人認為李鴻章迂腐,沒有看到馬克沁機槍的作戰潛力,所以放棄了這個大好的機會,如果李鴻章當時大膽採購,那麼在接下來的甲午戰爭中雙方勝負未可知,實際上抱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恨古人不成鋼”的歷史虛無主義,根本就不瞭解那段歷史。
李鴻章能夠在1884年看到馬克沁機槍面世,說明李鴻章有學習西方先進器械的思想,當時清政府正在進行洋務運動,整體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因此,才有了李鴻章這次到歐洲採購武器,參觀歐洲的行程,當時清政府購買的軍艦在世界上都算是比較先進的,對於適用於清政府的一把馬克沁會不願意購買?
實際上購買國外新式武器一直都是清政府洋務運動的主要任務,除了購買,還要仿製,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是要買幾把馬克沁機槍就完事了,我們還要去造,自主研發能力雖然差,但是自主仿造這個是在洋務運動時期就開始的絕活,你還別小看了清政府的官辦企業,晚清的時候還真就造出了像樣的軍艦,比後來的國民政府還要強上許多。
而清朝的軍工仿造能力更嚇人,在1888年,也就是馬克沁機槍第一次面市的四年後,金陵機器製造局就已經具備了自主製造仿製的馬克沁機槍了,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清軍也沒有采用馬克沁機槍,而是用加特林機槍+抬槍的搭配作為主要的輸出。
這是因為,馬克沁看起來好用,實際上太費子彈,每分鐘接近600轉,不是地主老財,你能用起嘛?當時對於武器的引進,不止是考慮能不能買起一把,而是能不能大量防止,子彈能不能消耗起,從這一點來看,清政府肯定是用不起的。
當時李鴻章看了馬克沁後,也說太貴了,用不起。
而且最主要的是,馬克沁剛剛問世的時候並不符合當時的作戰環境,李鴻章雖然是北洋大臣,主持洋務運動,但是歸根結底是淮軍打仗出身,對於武器還是懂一點的。
隨著快速火炮、高爆榴彈等大規模殺傷力武器的出現,馬克沁的作用才越來越明顯,這就是為什麼1884年面市的武器,要到1904年的日俄戰爭,1914年的一戰,二三十年後才發揮出威力。
這就好比李雲龍看到美式膀大腰圓的榴彈炮就眼饞,這他孃的是什麼傢伙,威力這麼大,等好不容易攻佔了敵軍的炮兵陣地想繳獲幾門回去露露臉,最後發現,哎呦,榴彈炮太沉拿不動,國軍都是用車拉,我們沒有車,有車也沒有會開車的,即使有了會開車的,當時那個路很多車也走不了,最後李雲龍只能含淚讓人把榴彈炮給炸燬了。
李鴻章當時的心境估計和李雲龍是一樣的。
史論縱橫
因為他看上的是加特林多管機關槍!
一天一頓紅燒肉二兩酒
那是因為太浪費子彈了,一分鐘幾百發子彈就這樣沒了,所有不看好它,
想著飛的夢
不是瞧不上,而是沒錢。為何這樣說呢?
清末年間,清政府腐敗無能,一方面國內反對起義不斷,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正在掀起,不是戰爭賠款就是割地賠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一方面掌握國家政權的大臣貪汙腐敗嚴重,特別慈禧太后,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為了自己的壽辰,生活,陵墓奢靡無度。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清朝還是有不少大臣想要通過變革來改變現狀的,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李鴻章,他被譽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一手創辦了北洋水師,通過領導洋務運動,建立了一系列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西式學堂和工廠。
馬克沁重機槍,作為世界第一款自動化武器,其殺傷力是毋庸置疑。當時也引起李鴻章的注意,如果國家能裝備如此武器,軍隊戰鬥力可不是一個檔次的提升。
隨後,李鴻章攜隨從護衛去國外實地調查。當看到短短兩分鐘就把抱粗的大樹打斷後,李鴻章吃驚不已。但是當得知馬克沁每秒高達300發的射速時,李鴻章猶豫了。當時的清朝政府根本沒有成型的軍工體系,別提槍,子彈都要靠買。對於高昂的購買費,只能看別人臉色。愛買不買。一分鐘300發,當時十發子彈就需要一兩銀子。一分鐘要多少錢,純粹的燒錢機器。國庫空虛,國內還有這麼多事要做。少量的買於龐大軍隊而言沒什麼作用。
所以,李鴻章打消了念頭,縱然再喜歡,也是惘然。最後買了一挺,回國安排仿製了30挺草草了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