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醫院李建軍點評百年膽固醇學說:尚未發現人類LDL-C下限值

阜外医院李建军点评百年胆固醇学说:尚未发现人类LDL-C下限值

沒有膽固醇,就沒有動脈粥樣硬化,百歲膽固醇學說這樣認為。

前幾天,美國心臟協會(AHA)新頒佈的膽固醇指南就支持膽固醇“低一點,好一點”的理論。

指南建議,對於臨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患者,建議使用高強度他汀,或可耐受的最大劑量他汀類,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對於極高危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患者,如果LDL-C不能達到70 mg/dL,應考慮在他汀藥物的基礎上使用非他汀類降脂藥物。

那麼LDL-C是否存在最低下限值?譬如 LDL-C 水平 <70 mg/dl 以下是否還能使心血管進一步獲益?

LDL-C的下限閾值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曾經膽固醇成人教育計劃(ATP-I)將冠心病等高危患者的 LDL-C 定為 <130 mg/dl, ATP-Ⅱ修定為 <100 mg/dl, ATP-Ⅲ基於證據再次下調 LDL-C 的下限閾值為 <70 mg/dl。

IMPROVE-IT 研究提示,將LDL-C水平降低至53.7mg/dl,靶目標水平仍有進一步下調的餘地。

該研究顯示,基線 LDL-C 水平 125 mg/dl 或之前使用他汀治療 100 mg/dl 的穩定狀態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ACS)患者,應用辛伐他汀40 mg/d + 依折麥布10 mg/d將LDL-C 水平降低至53.7 mg/dl,而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等“硬”終點風險下降 10%,與單純辛伐他汀 40 mg/d 治療相比療效顯著。

阜外醫院李建軍教授指出,鑑於他汀類藥物自身的藥效學特徵即“6%原則”,不能也不可能探底人類最佳的 LDL-C 水平, 即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事件且安全性可靠的 LDL-C 水平。

不過,降脂新秀PCSK9抑制劑的出現,使得再次刷新人類LDL-C下限值成為可能。

2017年發表的 FOURIER研究結果表明,在他汀和(或)依折麥布應用的基礎上,PCSK9單抗evolocumab 將研究對象的 LDL-C水平降至平均 30 mg/dl仍可進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

而且未發現不良反應增加,即將冠心病高危人群的LDL-C水平降至30 mg/dl既有效也安全。

ODYSSEY OUTCOMES研究再接再厲,探底LDL-C水平最低降至15 mg/dl。

該研究證實,與安慰劑相比,對新近發生過ACS者,以LDL-C 25~50 mg/dl(允許降到15 mg/dl)為靶目標,使用alirocumab 75 mg或者150 mg每兩週注射一次,能夠降低MACE、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的風險,與全因死亡降低有關,特別是對於基線LDL-C水平≥100 mg/dl的ACS患者,alirocumab能夠降低 MACE 風險 24%(ARR:3.4%)和全因死亡風險 29%(ARR:1.7%)。

考慮到當 LDL-C水平極低(<15 mg/dl)時,大多數心臟科醫生不會繼續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因此該研究中基於指南和臨床實踐,有730例患者在達到極低閾值後停止了治療。

李建軍指出,與血壓和血糖的“J”型效應曲線不同,目前尚未找到 LDL-C 安全而有效的最低或最佳靶目標。

而ODYSSEY OUTCOMES研究與FOURIER研究一樣,帶來了更為重要的思考與課題,即在人類已認知的 LDL-C 水平的基礎上,PCSK9抑制劑進一步降低 LDL-C 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提示人類最佳的 LDL-C 尚未發現或暫無下限閾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