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時候,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堅決,常常全員陣亡都不投降?

蝶熙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就像中國人把近親亂倫當作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情一樣,日本人全國也不接受投降。

在日本人看來,沒有比投降更屈辱,更下賤,更懦弱的事情了。

任何日本軍人,無論什麼原因,無論什麼地位,無論曾經有什麼功勞,只要投降,一切都低效了。

很多日本兵從國內出發前,父親或者母親都會給他一把小刀或者匕首,就是用在投降時候自殺的。

在抗戰初期,八路軍曾經俘虜過少量日軍,但基本都是受傷無力抵抗後被俘的。

俘虜這些人難度很大,只要他們能動一般就拼死抵抗。抵抗的目的不是殺死八路軍,而是希望惹怒八路軍戰士而求死。

就比如平型關戰役,八路軍1個排長將1個日軍重傷員背出戰場,準備送到醫院救治。

誰知道這個日本重傷員,竟然咬掉了排長的耳朵,被活活打死。


自然,也有一些被俘的日本兵。

開始八路軍採用的政策,和對待國軍戰俘一樣,就是發點路費讓他們回去。

誰知道,這些戰俘回到日本軍隊或者國內以後,立即受到極其粗暴的虐待。

比如回國養傷的一個日本戰俘,家幾次被鄰居甚至不認識的路人衝砸,自己和家人也被毆打“打死你這個懦夫。被俘的時候為什麼不自殺?”,最終被迫自殺。

初期放走的日本戰俘,基本都自殺了。


所以,後期八路軍改變政策,搞了日本反戰同盟會。雖然有宣傳角度的考慮,其實也是為日本戰俘找到一個出路,因為他們根本無法回去。

其實大家想想,如果中國也是當年日本這樣:你投降了回家,全家都被人騷擾、譏笑甚至毆打、衝砸,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只能被迫自殺,那麼你還會投降嗎?左右都是死,還不如自殺落個好名聲。


薩沙


不可否認的是,日本人的確是以難俘虜著稱。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曾經有我軍戰士去背一個重傷的日本兵,卻被他咬掉了耳朵,我軍的士兵曾經去救助一個躲在車底下的日本傷病,被對方拿刀捅成重傷。

嚴格的說起來,日本人不僅是在中國這樣,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比如像硫磺島,塔拉瓦這些打的非常激烈的戰場,日本人幾乎都是全部戰死,不被俘虜。塔拉瓦有近五千個日本兵,但是被活捉的只有十二個。

很多國家都無法理解日本人的這種頑固。那麼日本人為什麼這麼堅決,死都不投降呢?我國曾有位元帥是這樣說的,日本兵死都不繳械,有三個原因,第一,他們從小受到的是,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還有軍國主義教育。其次就是他們幹過的壞事太多,並且每一樣都幹絕了,他們自然害怕被抓住。第三個原因就是,在日本人內部流傳我軍不留活口,反正都是死不如拼一把。

有人說日本人不投降是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便是如此非常有氣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有歷史學家分析,他們這是一種假氣節,他們害怕被俘虜,最主要的的原因還是知道自己幹過什麼事,知道自己乾的事有多麼可惡,同時他們害怕被用同樣的方法對待。

真實的歷史就是,日本主動投降的真不多,大規模投降更是少見,當然了這一切和軍國主義教育也有很大的原因,他們就是為了把一個有血有肉的士兵,變成一個毫無思想的殺人武器。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知道大家認為日本兵為何死不投降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我們都知道,二戰的時候日本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原因除了武器先進之外,最重要還有不怕死,勇於戰鬥的意志。那麼是什麼原因造就了日本寧死不降的精神呢?



第一,二戰時期的日本是軍事政府,武士道精神從小就被強制灌輸,在日本看來,戰死就是職業戰死,能為自己,為家族帶來無上的榮耀,而投降敵手,是莫大的恥辱,是對武士道精神,對天皇,對國家的背叛,所以日本軍人寧願戰死,也不投降



第二,日本天皇是日本的最高領導者,天皇代表著一切,如果沒有天皇的指令,日本根本不會投降,所以即便在二戰末期,日本也沒有打算放下武器,直到聽到了日本天皇的投降廣播



第三,日本在二戰的時候俘虜了很多同盟國的士兵,並對他們施行了非常反人道的罪行,如在菲律賓的死亡行軍,在中國的731部隊,以及各種駭人聽聞的大屠殺,日本人害怕投降之後會被瘋狂報復,所以美國攻打到日本本土時,日本寧願一億玉碎,來保衛本土,也絕不投降。只是後來美國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才被迫無條件投降


關於日本寧死不降的原因,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老兵說談


舊日本軍隊的瘋狂,能與之相比的也就兩伊戰爭時,狂熱的伊朗伊斯蘭學生踩地雷為軍隊開道的行為了。

日本鬼子,把自己的命不當命,把別人的命也不當命。

也要拜幾十年如一日的軍國主義教育所賜,再加上幾次豪賭國運成功,整個日本國上下,都瀰漫在極度民族自信的狂熱之中。

戰死,對那些被洗腦的日本官兵來說,幾乎就是一種類似於“櫻花飄落”般的悽美,為天皇、為日本而死,死的其所,投降?這是不存在的,要麼帶著勝利的消息回到日本,要麼帶著戰死的光榮回到靖國神社。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瘋狂,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那個有名的一直到1974年才投降的日本士兵小野田寬郎,以服從命令為天職,1944年12月17日,他在菲律賓的上級上司谷口義美少佐命令他在菲律賓盧邦島帶領一個小隊展開游擊戰,並禁止他自殺和投降,必須等到他回來,這個命令才能取消。

在日本投降後,雖然小野田也看到了美軍飛機散發的傳單,但他堅信這是敵人的圈套,日本不可能投降,他帶著幾個人跑到深山躲了起來。

在接下來的近30年時間,他們不斷與菲律賓警察和軍隊交手,殺死或殺傷了100多個菲律賓人,這期間,小野田身邊的同伴陸續死去或被擊斃,直至剩下他一人。

一直到1974年3月,直到他之前的上級谷口義美少佐親自來到盧邦島,向他宣佈了投降的命令,小野田才隨後向菲律賓政府投降,結束自己的戰鬥任務。

小野田得到了菲律賓總統的特赦,隨後他返回國內,所到之處,都受到了英雄版的熱烈歡迎,成為日本舉國崇拜的偶像級人物。

這是小野田和分別30多年的母親相見

這個老鬼子最後一直活到2014年,終年91歲。


雲中史記


這個源於日本的文化和日本的民族性格,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日本本的武士道和恥感。在武士心目中赴死是一種榮耀,日本同樣倡導儒家文化,但是核心為忠孝節義,卻唯獨沒有中國儒學的"仁",這也造就了日本人在極端條件的暴虐性格,對自己的生命上且漠視,就更不會憐惜敵人,拼勁最後一點力氣然後犧牲。如櫻花盛開般絢爛,然後如沐雪一般凋零。

日本士兵在軍國主義化的過程中,被灌輸武士道精神,並且設立靖國神社作為國家神道的核心存在,士兵在面對不利的戰勢時往往會以"殺生成神,九段北見"(靖國神社在東京千代田區九段北)相互鼓舞。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其會陣亡也不願意投降,死可以成神受國家供奉,而投降就會被認為是一種恥辱。



日本人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從其語言當中就可以看出,沒有很漏骨侮辱性的詞彙,而且敬語特別多,生怕自己的言行會讓人生惡。日常的小事尚且如此,那麼投降可能這輩子都抬不起頭來,甚至會成為一種精神折磨。與其備受折磨不如通過死讓靈魂得到安息。還有一點,推己及人,日軍中的軍官會向士兵宣傳如果投降就會像自己虐待戰俘一樣遭受虐待,這也間接造成了日軍投降率低的原因。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1為櫻花,2為靖國神社,3準備剖腹赴死的日軍,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


二戰後期,無論是太平洋戰場還是歐洲戰場,盟軍高歌猛進,法西斯國家的戰敗已成定局。

而日本的抵抗絲毫沒有放鬆,大有一副不死不罷休的架勢!

一、陸軍主力尚在,有一戰之力

1945年初,日本海軍雖然損失殆盡,但當時的日本陸軍卻主力尚在

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我國廣大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各抗日戰場的泥潭,在東北地區,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尚共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裝甲旅團和2支航空兵部隊。

加上偽滿洲國部隊和駐守日本本土的部隊,1945年日本陸軍還有大約260萬的兵力,因此很多日本人覺得還有放手一搏的機會。

當時的日本人認為憑藉主力尚在的陸軍,完全能夠抵抗住美國的進攻。

如果輕易投降,

日本舉全國之力14年的奮鬥成果將化為泡影,日本人已經做出的所有“犧牲”也將是徒勞,這是日本萬萬不能接受的結果。

若能憑藉剩餘的陸軍主力,在本土決戰時重創美國軍隊,促使美國撤軍,就能讓日本在停戰談判時有更多的籌碼,以爭取更多地利益。

二、“一億玉碎”,心存幻想

正義的勝利不可阻擋,1945年5月,德國投降,盟軍在歐洲戰場取得勝利。

7月,中英美三國發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儘快投降,美國總統杜魯門接連對日本下達最後通牒。

但日本方面根本不予理睬,更是喊出“一億玉碎”的口號,全民皆兵!日本政府制定了決戰策略,即日本、偽滿、朝鮮全力保衛東京,以

自殺戰術阻抗盟軍,如果東京陷落,即向盟國無條件投降。

東京投降後,中國華北、東北及朝鮮的日軍必須繼續決戰,直至全軍覆滅,不許一兵一卒投降或活命。此時的日本,家家戶戶都是武器作坊,就連女人、小孩也被武裝起來,各種自殺性武器層出不窮。

日本整個民族都是一副“誓與日本共存亡”的架勢。

三、幻想破滅,邪不勝正

讓日本人始料未及的是,蘇聯突然對日宣戰

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東三省,橫掃了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順帶還解放了整個朝鮮。

短短17天內,蘇聯紅軍擊斃日軍8萬餘人,俘虜59萬多人,日本關東軍幾乎全軍覆沒

美國原子彈則成了壓垮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

1945年8月6日和1945年8月9日,美軍分別將兩顆原子彈投向了廣島和長崎

原子彈的恐怖威力和巨大的傷亡炸醒了冥頑不靈的日本法西斯政府,徹底擊潰了日本的抵抗信心。

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原子彈下無冤魂”,邪不勝正,廣島和長崎的悲劇完全是日本政府的咎由自取一手造成的。

日本法西斯政府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廣大東亞、東南亞地區飽經塗炭,更親手將日本國民拉下了萬丈深淵


史今


因為民族使命感和優越感。

什麼是民族使命感?日本當時自認為是拯救東亞各個民族的戰士,全亞洲最優秀的民族。他們的使命與責任就是打破白人對黃種人的打壓,建立可以與西方抗衡的、以日本帝國為核心的大東亞共榮圈。所謂共榮,大概相當於“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日本就是得道的人,其餘國家就是雞與犬了。

這樣的使命感,讓他們在面對老牌烈強英國法國時作戰生猛,連佔盡優勢的美國人也不能輕易使之屈服。同時,這種使命感讓他們在面對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抵抗時,加倍地瞧不起這些國家,概因他們認為抵制“解放”的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

這就極大地激發了日軍的民種優越感。他們自認是“萬世一統”的“神之子民”。別說是同為亞洲人的中、朝、交趾人,就連金髮綠眼紅鬍子的“南蠻人”也不如他們優秀。

優越感產生自豪感,自豪感產生驕傲,一個驕傲的民族怎麼會向“劣等民族”投降呢?況且他們認為“即便一時失利、皇軍終將獲勝”,投降的人在己方勝利後會被釘在恥辱柱上,誰會投降呢。寧可成為烈士了。

日本在戰後確實在紀念那些不甘投降而戰死的士兵,而且盡力做到有名有姓有牌位,確實沒有辜負那些寧死不降的人。


大貓貓17


二戰中日本士兵死不投降其中效忠天皇的是少數人,大多數人是懼怕軍隊中的連坐法,一旦日軍士兵投降自己在日本本土的家人都會受到連累,財產、榮譽都會被剝奪,只能生不如死。

而且日本軍隊的組建是由某一個地區招募的士兵編練成一隊,很多人都是親戚朋友,這種情況下有人投降是全部人的恥辱,都要受罰。所以對於投降的人,在日本軍隊中被俘人員即使還能回到自己的隊伍也會被戰友秘密處決。

特別是1940年日本軍隊教育總監部本部長今村均奉東條英機命令制定《戰陣訓》發佈後,更是將日軍士兵逼上了絕路。戰陣訓分三塊內容,大致都是“皇國、皇軍、團結、協作、攻擊、必勝”之類的訓詞,其中第二塊的第七條和第八條:生死觀和愛惜名譽,明確警告日本兵:不能當俘虜,否則就自己受辱也讓家人受辱,寧可自殺!


當狗容易做人難


“投降兩個字在日本軍人的詞典中是沒有的,軍隊的教育是,武器失去了就用手去戰鬥,手不行了就用腳,手腳都不能用了就用牙咬,實在不行了,就自己咬下舌頭自殺。”

這是日本陸軍大將梅津美治郎在日本即將投降時,在陸軍省會議上說的話。當時美國要求無條件投降,日本陸軍提出自己解除武裝,說如果不是日本陸軍自己下達放下武器的命令,他們是不會投降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天皇才在戰後第一天就讓皇族將領東久邇宮稔彥當首相,以皇室的名義命令日本軍人放下武器,接受投降。一般人還沒有這個威信,日軍不會聽話。

日本從1860年代明治天皇改革時,就對軍隊發佈《軍中敕諭》,強調:

  • 1、軍人當以盡忠盡節為本分;


  • 2,軍人須以禮儀為重;

  • 3.軍人當尚武勇;

  • 4.軍人當以信義為重;

  • 5.軍人應以質素為旨。

五條訓諭是軍中“聖經”,日軍每天必讀,其核心為第一條“忠”和第三條“勇”。

訓諭中說,“惟以守己本分之忠節為主,須知義有重於泰山。死有輕於鴻毛,慎勿喪失節操。”

天皇是日本的魂,天皇的話足以讓每個日本人為之赴死(二戰前)。無論在哪個戰場,日軍每天都朝著日本皇宮的方向朝拜。“為陛下而死”是長期被洗腦的日軍無上的榮光。

要說,強調軍隊忠勇是每個國家對士兵的基本要求,為啥日本就不許自己投降呢?

忠勇是武士道的核心精神,由此衍生禮義恥感文化,在日軍看來,名節比生死重要。怎麼死比死的結果更重要。

東條英機曾用槍朝自己心臟開槍,結果心臟畸形沒有死成,成了笑柄,笑他膽小怕死。而同為陸軍大臣的阿南惟幾,日本宣佈投降後第一時間切腹自殺,血流盡而亡,成了英雄。

(看到他胸部的槍口傷沒?)

在戰場,如果被抓為俘虜,那是最大的罪過,即便被敵方放回去,也常被陸軍質問“還不剖腹嗎?”下場很慘。(在中國戰場受傷,被國軍救起看好病送回日本的少佐空閒升的故事)

這就是日本根深蒂固的武士道精神和恥感文化作祟。

如果在戰場上自己生病受傷走不成打不成了,他們就讓同伴把自己殺掉,更恐怖的,他們會死前請求同伴把自己身上的肉吃掉(特別飢餓的太平洋戰場上的事)。這樣在他們看來才完美地實現了自己當軍人的精神追求。

(巴丹死亡行軍)

所以,日本人怕投降勝過怕死,戰死還有個名節,投降了回去還是死,身敗名裂,家人頭都抬不起來。

日本不但自己鄙視投降,對待別國的戰俘也不當人看,巴丹死亡行軍,美國人那麼怕死,集體投降,他們怎麼也想不通,於是倍加虐待,不讓吃不讓喝日夜逼著行軍,反抗就殺。

(史料參考:《菊與刀》等)


飛春讀傳


二戰時期的日本如此堅決並不只是那一個時期的軍國思想洗腦的,日本的孩子從小就要戰鬥,要殺人也要學會被殺,這是日本的死亡藝術。

日本的軍旗裡出現頻率最多的除了武運長久在,還有七生報國,武運長久是代表勝利,七生報國代表的就是決死,七生報國來自日本幕府時期南朝大將楠木臨終時所說的七世為人,世世為國盡忠。


走了這樣的人,軍國主義分子就利用這一點大肆宣揚所謂只要是為天皇戰死都能進去英靈堂(靖國神社),在這樣所謂的“感召”下,大量的日本士兵不在懼怕死亡。

在美日奪島作戰中,沖繩島炸彈男孩就是最好的例子,還有巴丹死亡行軍同樣也是對生命的種漠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