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湯姆森衝鋒槍在中國沒有作為“衝鋒槍”使用,你怎麼看?

劉世好


1924年,就有數量不詳的美製湯姆森衝鋒槍流入國內,從歷史照片上來分析,孫中山先生衛隊肩上扛的就是50發或100發彈鼓的湯姆森衝鋒槍,據歷史記載大元帥府鐵甲車隊曾配裝了18支湯姆森衝鋒槍。

當時,國內外都還未出現“衝鋒槍”這一稱謂,譬如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塹壕戰中大放異彩的MP18衝鋒槍,事實上被稱作“子彈噴射器”,而不叫衝鋒槍。非常好理解,因為一戰時步兵手中都是5發的栓動步槍,拉槍栓完成子彈上膛,扣動扳機,將子彈射出,再拉動槍栓,將子彈殼退出,所以步槍是一發一發地打的,而且速度很慢。

突然,見識了能連續射擊的一把槍械,且槍口不斷噴出火焰,這是官兵們前所未見的,於是,MP18衝鋒槍就有了“子彈噴射器”的稱謂,也就不難理解了。國內將源自美國,採用50發和100發彈鼓的湯姆森衝鋒槍,稱作“手提機關槍”,當時的機槍,都是稱作“機關槍”的。

因為國內缺乏步兵自動槍械,衝鋒槍是步兵用的自動槍械,沒有“衝鋒槍”的概念,恰好湯姆森衝鋒槍,能手持射擊,而不必象機槍那樣,需要憑藉兩腳架或三腳架支撐射擊,所以“手提機關槍”就非常順口地叫出來了,也非常形象,軍界包括民間都能接受。

二戰時期,美軍工改進了湯姆森衝鋒槍,並淘汰了50發和100發彈鼓,為前線官兵專門研製了20發和30發兩種直彈匣,減輕了全槍重量,正式將湯姆森槍械命名為M1式衝鋒槍。

在緬甸戰場,國內遠征軍率先配發了此槍,用於和日本陸軍步兵的作戰,於是,衝鋒槍的概念就大行其道,就不再有人將衝鋒槍稱作“手提機關槍”了。

湯姆森衝鋒槍,當時在國內的地位比較尷尬,名稱就叫“手提機關槍”,因為國內缺乏自動槍械,當然是作為機槍不足時的替代品了。

孫中山先生以敏銳的目光認識到了湯姆森衝鋒槍的戰術價值,就購買了30支M1921型湯姆森衝鋒槍裝備自己的衛隊。

陳炯明發動叛亂,炮擊越秀樓時,孫中山衛隊官兵奮起反擊,強行突圍,湯姆森衝鋒槍憑藉強大的火力,給叛軍以極大殺傷,成功掩護孫中山夫婦先生脫險。

國平軍史總結,湯姆森衝鋒槍剛入國內時,確實是將其當作機槍使用的,以解國內機槍等自動武器的不足,當時又沒有衝鋒槍的概念,就將湯姆森衝鋒槍稱為“手提機關槍”。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特此聲明。


國平軍史


其實最早的衝鋒槍也是作為機槍使用的,後來德國人才開始將其作為衝鋒槍使用。而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很多人並未意識到衝鋒槍的巨大戰術價值以及和機槍的區別,因此才會將同樣能自動射擊的衝鋒槍劃歸到機槍。

最早的衝鋒槍其實應該是意大利維勒·帕洛沙M1915衝鋒槍,但是該槍的設計非常奇特。其使用的是重機槍式的握把和扳機,而且使用的還是雙槍管雙彈匣設計,但是使用的不是步槍彈而是手槍彈,作戰使用中更類似機槍。

後來德國人為了應對一戰中塹壕戰這種作戰樣式,開發了現代意義上的衝鋒槍。使用手槍彈,能夠自動射擊,在近距離用來彌補栓動步槍的火力不足的問題,實戰表現非常優秀,是一戰中著名的德軍暴風突擊隊的制式武器之一。

一戰之後,衝鋒槍開始隨著軍火銷售進入中國。其中就有湯姆遜、MP18等型號,比如孫中山衛隊裝備的就是M1921湯姆遜衝鋒槍,但是當時衝鋒槍稱呼都是submachine gun,也就是小型機關槍,加上國內對沖鋒槍的戰術使用不是很明確,因此才會使用手提機關槍等稱呼。後來隨著發展,我國才開始使用衝鋒槍這個稱呼,很好的形容了衝鋒槍的用途。

而在後來突擊步槍出現後,我國依然將其歸為衝鋒槍,比如五六式衝鋒槍就是典型代表。後來才意識到其不同於衝鋒槍,這才有了別的稱呼。


前沿陣地


湯姆森衝鋒槍進入中國後一開始沒有當衝鋒槍使用,是因為戰場環境的不同。在中國,它通常被稱作“手提機槍”,也就是在機槍不足的時候作為一種替代武器使用的。二三十年代中國國內的戰爭中,兵員素質和訓練水平普遍較差,往往要縮短交戰距離後才能發揮武器性能,射程較短的湯姆森衝鋒槍充當機槍幾乎沒有問題。而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和三八式步槍都以在遠距離射擊準確著稱,加上其前期兵員訓練水平較高,雙方的戰鬥常常在600米或更遠的距離上進行,連漢陽造步槍在這個交戰距離上都感到吃力,湯姆森衝鋒槍更是隻能坐視對方逞威風。


後來中國軍隊還配備了一款非常好的機槍——重量輕,火力強,可靠性好的捷克造ZB-26輕機槍。湯姆森衝鋒槍由於射程的原因很難與它競爭。而且湯姆森衝鋒槍是燒子彈大戶,抗戰時期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軍隊都面臨著彈藥匱乏的問題,是以湯姆森衝鋒槍一度在戰場上幾乎銷聲匿跡,僅有包括八路軍和敵後游擊隊在內的少量部隊使用。查一下抗戰期間中國兵工廠的記錄,就會發現衝鋒槍的生產被放置於極不重要的位置。有意思的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日軍也不怎麼喜歡湯姆森衝鋒槍,即便繳獲也往往配給偽軍使用。

另外,湯姆森衝鋒槍重量較大也是其一大短板。美軍最初不願意採用湯姆森衝鋒槍的一個原因便是其自重太大。其標準型號M1928的空槍即接近5公斤,如果加上100發彈鼓,幾乎相當於兩支步槍的重量。這樣的分量人高馬大的美國大兵都吃不消,何況是東方人?對中國士兵來說,湯姆森衝鋒槍是一種比較笨重的單兵武器,這使它在戰場上難受青睞。但到了抗戰後期,中國軍隊終於有機會獲得美國援助的大批湯姆森衝鋒槍和彈藥。中國各地兵工廠也仿製了不少湯姆森衝鋒槍,大量裝備湯姆森衝鋒槍的中國軍隊能夠揚眉吐氣的對日軍進行火力壓制,湯姆森衝鋒槍在中國也終於可以名正嚴順的當成衝鋒槍來使用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是近衛步兵師(軍事和軍事遊戲領域,百萬字譯者),我來回答。


舊中國關於衝鋒槍有很多稱呼,比如手提機關槍、機關手槍和衝鋒手槍等等。而現代的中國大陸地區,基本統稱衝鋒槍,很少使用其它稱呼了,這些舊別名要從當時的軍事裝備環境和條件來追溯。

湯姆森衝鋒槍在中國的使用時間很長,也很出名。從軍閥混戰時代的軍政要人衛隊,比如孫中山衛隊,到抗戰,解放戰爭的正規軍,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後的民兵預備役,都有使用。

孫中山先生的衛隊,明顯可以看到他們裝備的是湯姆森衝鋒槍

它剛引進中國的時候,外國對這種槍支的命名也很多,英美等英語國家就有很多稱呼,比如機關卡賓槍(machine carbine)、機關手槍(machine pistol)、機關來復槍(machine rifle])。關於湯姆森衝鋒槍,又起了“芝加哥打字機”、“湯米槍”等綽號。而德語稱之為機關手槍(Maschinenpistole),蘇俄稱之為機關手槍(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看起來稱呼機關手槍的國家很多,但是中國習慣稱呼手提機槍,個人認為是為了區別於其它武器的結果。


中國當時因為難以採購衝鋒槍(有一種說法是衝鋒槍一度對中國禁運,只能靠走私),在作戰中確實需要一種輕便,射速比步槍快的輕武器,那麼大量採購了手槍,特別是毛瑟軍用手槍,也就是所謂的盒子槍(盒子炮、匣子槍、駁殼槍),其中有些配有自動槍機,可以連射,又叫自來得、快慢機,很多高級軍官喜歡組織手槍隊保衛自己的安全,配有能快速射擊之手槍的衛隊在上流社會頻頻亮相,如果稱衝鋒槍為機關手槍,恐怕很容易和手槍隊混淆。

英語submachine gun字面意思是次等、二等、替補機關槍,為什麼稱為手提機槍呢?

首先,次等、二等和替補很容易引起誤解,讓人以為這是劣質產品,或是什麼備用零件之類的,有歧義。

再看看軍閥混戰時代中國軍隊大量使用的機槍,比如馬克芯機槍、三十節機槍,都是重機槍,固定在支架或者輪子上,要幾個人或者馬匹才能運輸。至於後來引進的輕機槍比如捷克ZB-26輕機槍(俗稱捷克式),其操作規範和基本戰術,依然射手用兩腳架架好機槍,固定位置射擊。而衝鋒槍一個人就能輕鬆使用,“手提” 使用,叫做手提機槍,可以說非常形象了。


三十節機槍,別名卅節式重機槍,1921年(民國十年)十月十日開始生產,正好三個“十”

作為佐證,當時中國引進的德國MP-18衝鋒槍,外號叫“花機關槍”,“花”是描述MP-18槍管外部顯眼的散熱孔,可見這種命名,深入人心。

MP-18衝鋒槍,外號“花機關槍”

更有意思的是,山西軍閥閻錫山的兵工廠裡,還推出了湯姆森衝鋒槍的“機關槍”改進型,改用加長式槍管、加裝兩腳架,可以說具備了輕機槍的特徵。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當時中國仿製的湯姆槍,因為鋼材質量不過關,零件仿製有偏差,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有經驗的老兵,都不願意使用。而且,這樣的改進,其實屬於畫蛇添足:說到底,衝鋒槍絕大部分使用手槍子彈或者與手槍子彈威力射程相仿的子彈,各種型號的有效射程也就是幾十米和一百多米,這麼近的射程,按照機槍的方法使用,根本沒有必要。

那麼手提機槍這個稱呼為什麼在中國大陸基本被衝鋒槍替代呢,其實還是和紅軍時期對沖鋒槍的使用有關。

紅軍的武器總體來說,比較落後,但是戰術觀念方面,一點都不落後,在作戰的時候,喜歡通過快速機動,調集優勢力量,消滅敵人,這一點也很符合軍事強國的理念。

那麼怎麼集中優勢力量進攻?衝鋒槍、輕機槍、手榴彈,迫擊炮這樣輕便而火力猛的武器都被集中到突擊部隊裡,紅軍的先鋒部隊發動衝鋒的時候,通常以迫擊炮火,密集的手榴彈雨,猛烈的衝鋒槍機關槍火力打得敵人抬不起頭來,著名的飛奪瀘定橋戰鬥中,紅軍的17勇士就是人手一把衝鋒槍/駁殼槍,以猛烈的火力發起衝鋒,打退了守橋的軍閥部隊。所以國軍的戰鬥報告中經常提及紅軍“雖然裝備差,但經常集中手提機槍,機關槍兇猛衝鋒,屢屢得手”。就這樣,手提機槍幾乎成了衝鋒的專用武器,改叫衝鋒槍,名至實歸。


湯姆森衝鋒槍的“機關槍”改進型

由於輕機槍在實戰使用中,機槍手確實可以抱起來,抵住腰部進行應急射擊,那麼也可以算作“手提” 使用,改叫衝鋒槍,可以避免這樣的混淆。

到了二戰之後,衝鋒槍和輕機槍都在繼續發展。衝鋒槍雖然基本退出作戰部隊的使用,但是因為子彈威力有限(不會誤傷無辜),近距離精度好,尺寸較小(方便在狹窄空間)使用,經常被警察用於對付犯罪分子,這何嘗不是一種進攻?

而輕機槍,隨著“班用武器”的概念逐步被各個軍事大國接受,輕機槍的重量,結構和步兵主要使用的突擊步槍很接近,美軍的M27,中國的95班用機槍,由機槍手“手提”射擊,從技術角度考慮,完全沒有問題。

所以雖然港澳臺地區依然存在手提機槍的稱呼,其實在歷史上,衝鋒槍和機槍的使用方式一致都不同,一個是步兵雙手握持射擊,一個以部署在固定位置射擊為主。在現代,由於衝鋒槍,輕機槍的使用場合區別越來越大,在名稱上徹底區別開,也是合情合理的。

閱讀更多軍事歷史文章,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