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GitLab正逐漸為中國開發者所熟悉

近幾年,GitLab正逐漸為中國開發者所熟悉

對話 | 蔣 濤

撰寫 | 盧鶇翔

出品 | CSDN(ID:CSDNNews)

提起“代碼託管服務”,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 GitHub,,不過近兩年,隨著一系列頗有影響的事件,GitLab 正逐漸為中國的開發者所熟悉:

  • 2017 年初,在遭受網絡攻擊後,GitLab 管理員誤刪了 6 個小時的提交數據,隨後他們將恢復過程在 YouTube 上直播,迎來一片喝彩;
  • 2017 年收購活躍的在線聊天開發者社區 Gitter,隨後將其代碼開源;
  • 今年 5 月,開源標杆項目之一 GNOME 遷移至 GitLab,包含 400 個子項目,以及 900 位貢獻者;
  • 隨著 6 月傳來 GitHub 被微軟收購的消息,有超過十萬個代碼庫遷移至 GitLab;
  • 9 月,GitLab 迎來 D 輪融資 1 億美元,由 Iconiq 領投。有深意的是,Alphabet 的 GV(之前稱為 Google Ventures)也在跟投之列——去年的 C 輪即為 GV 領投。此輪過後,GitLab 估值超 11 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

在開源社舉辦的 2018 中國開源年會上,GitLab 聯合創始人兼 CTO Dmitriy Zaporozhets 向 CSDN 創始人&董事長、極客幫創投創始合夥人蔣濤講述了,關於這家公司少有中國開發者瞭解的另一面。

近幾年,GitLab正逐漸為中國開發者所熟悉

CSDN 創始人&董事長、極客幫創投創始合夥人蔣濤(左)對話 GitLab 聯合創始人兼 CTO Dmitriy Zaporozhets(右)

1.亞速海之濱誕生的代碼託管服務

烏克蘭程序員 Dmitriy Zaporozhets 與荷蘭程序員 Sid Sijbrandij 在 2011 年 10 月創立了 GitLab(比另兩種代碼託管服務 GitHub 和 Bitbucket 晚三年),全部代碼以 MIT 許可開源。兩年後,產品演化為 GitLab CE(社區版,方便用戶部署私有 Git Server)與 GitLab EE(企業版)兩套,後者核心部分仍以 MIT 許可開源,部分附加組件為專有許可。

2015 年,GitLab 從創業加速器 YC 畢業,與其他 YC 畢業項目一樣,Dmitriy 說,這段經歷,對與外界建立聯繫——無論投資人,還是市場、客戶都獲益良多——尤其對技術派創業公司,這方面往往是短板。

GitLab 代碼最初使用 Ruby 編寫,目前技術棧,主要基於 Ruby on Rails 與 Vue.js——Dmitriy 特別提到,這是來自中國的開源項目,另外有部分系統以 Go 寫成。GitLab 最初的定位是代碼託管軟件,不過與開發者熟悉的 GitHub 類似,除了代碼託管,它們都為軟件開發生命週期提供額外的功能。

今年早些時候,知名的問答社區 Stack Overflow 公佈了其第 8 次年度開發者調查結果,其關鍵結論之一是“DevOps 是當下軟件行業中的重要趨勢。這些工作中涉及的語言和框架的數量正日漸增長,在這些領域工作的開發者擁有最高的薪水”,目前 GitLab 已經發展成一整套包含 DevOps 生命週期,在一致的交互界面下完成持續集成、交付解決方案,與當下的軟件開發趨勢緊密接軌。

近幾年,GitLab正逐漸為中國開發者所熟悉

2.離經叛道的 remote-only 企業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像 GitLab 這樣一家提供複雜 IT 服務的公司,即便是聯合創始人兼 CTO 的 Dmitriy 也沒有辦公室,這是一家徹底的“remote-only”企業—— 382 位全職員工,分佈在 47 個國家和地區。

所謂“remote-only”,意味著企業推崇這樣的價值觀[1]:

  1. 在全世界範圍內招募僱員,讓他們能在每個角落工作,而非逾於一處;
  2. 彈性工作時間,勝於固定;
  3. 用筆記錄知識,勝於口頭表達;
  4. 記錄下每個過程,勝於在職培訓;
  5. 公開分享信息,勝於需知者知;
  6. 開放每份文檔,人人可以修改,勝於由上至下管控;
  7. 異步交流,勝於同步;
  8. 工作成果,勝於工作時間;
  9. 正式的交流渠道,勝於隨意。

在 GitLab 官方網站上,從組織架構[2]到每位員工的具體職責[3],都向公司內外公開展示。

此外,從 2017 年 Q3 起,GitLab 還將其 OKR 績效,同步對外公開[4],是難得的 OKR 樣本。

近幾年,GitLab正逐漸為中國開發者所熟悉

或許還有讀者對多年前網絡上流傳的遊戲開發公司 Valve 的 50 頁員工手冊印象深刻,而作為“remote-only”踐行者,GitLab 把這一工具發揮得淋漓盡致——工作中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事無鉅細地被整理為在線手冊[5],包含人事、工程、市場、銷售、法務、安全等諸多部分,假如將其打印,文檔超過 2000 頁。

近幾年,GitLab正逐漸為中國開發者所熟悉

這種文化和架構企業的方式並非 GitLab 獨有,開發者們熟悉的 WordPress 背後的公司 Automattic、搜索引擎 Duck Duck Go 也都採用相似的機制。在 Remote Only [6]列表上,也許你還能發現更多自己熟悉的企業。

GitLab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並非特立獨行,而是源自創始人深受 Ruby 社區影響。

Dmitriy 向蔣濤解釋說,“Ruby 團體高度強調開放與分享,成員也將這樣的精神,開枝散葉帶入了自己所創辦的公司,我與另一位創始人開啟 GitLab 項目,就是從網絡合作開始”。除了 GitLab,Ruby on Rails 作者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DHH)所在公司 Basecamp 也是一家以產品和獨特的企業風格而聞名的公司,也許你不是 Basecamp 用戶,但很可能聽過《Getting Real》、《Rework》、《Remote》這幾本離經叛道卻在開發者間風靡一時的企業管理著作。

不過,Basecamp 的公司架構還稱不上“Remote-only”,只能算“Remote 優先”——GitLab 比離經叛道更離經叛道。

3.務實的一面

GitLab 亦有務實的一面。“公司同事之間,並不需要當面交談,但與客戶就不同了,拉近距離常常變得重要,為了業務發展,銷售會深入腹地,與客戶建立起多種形式的聯繫——這也得益於遠程辦公模式,我們的銷售團隊,能遍佈每個地區”,Dmitriy 解釋說,公司 CEO、另一位創始人 Sid Sijbrandij 目前正坐鎮 IT 行業資源密集的舊金山。

Bill Joy 曾總結道[7]:無論你是誰,最聰明的員工,總會被旁人僱傭。對於招募員工,Dmitriy 對蔣濤說,GitLab 並未追逐最頂尖的開發者,“尤其在企業的起步階段,招聘到合適的人,對公司的發展更關鍵”。

蔣濤向 Dmitriy 問起,他對當下流行的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分佈式組織的概念怎麼看,是否有助於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 GitLab 發展?“GitLab 當然希望通過新技術吸引專業人士參與,不過,對像 GitLab 這樣的開發者服務和工具開發團體來說,更重大的責任在於構建易用的產品,降低門檻,讓儘可能多的人,參與其中”,Dmitriy 說,是否引入最新技術,需要整個開發者團體進行評估,才是更穩妥的選擇。

如果你問別人,必須把工作做完的時候會去哪兒?很少有人回答“辦公室”。就算真這麼說,也常常補充一句,“我會一大早趕去,趁著大家都沒來”或者“等大夥兒都走了,我會留下來”。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能像今天一樣,如此便捷地能在任何時間、地點與人溝通、協作——技術手段早已齊備,可是還有一個基本問題沒有解決,是人們的思想。

徵稿啦

CSDN 公眾號秉持著「與千萬技術人共成長」理念,不僅以「極客頭條」、「暢言」欄目在第一時間以技術人的獨特視角描述技術人關心的行業焦點事件,更有「技術頭條」專欄,深度解讀行業內的熱門技術與場景應用,讓所有的開發者緊跟技術潮流,保持警醒的技術嗅覺,對行業趨勢、技術有更為全面的認知。

如果你有優質的文章,或是行業熱點事件、技術趨勢的真知灼見,或是深度的應用實踐、場景方案等的新見解,歡迎聯繫 CSDN 投稿,聯繫方式:微信(guorui_1118,請備註投稿+姓名+公司職位),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