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地大霧迷城,週四起雨+雪+大風+降溫集體上線!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唐韜/圖

11月13日的鄭州,雲霧繚繞,恍若仙境,延續著前一日的朦朧。

河南多地大霧迷城,週四起雨+雪+大風+降溫集體上線!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而是你在馬路對面,我卻看不清你的臉。預計,這樣霧濛濛的狀態將持續到15日傍晚,隨著一場冷空氣的北下,我省將撥開迷霧,重見清朗。

【現象】紅綠燈"消失"口罩成為出門"標配"

這一場霧,連續兩天強勢上線,口罩成了出門"標配",朋友圈成了大家分享大霧的最佳場所。

一位老師調侃道:"消失的校門、圖書館、紅綠燈,我能否說缺課是因為迷了路!"車主李先生一路騰雲駕霧,不禁感慨"感覺快失明瞭"。而過敏體質的市民,只能望著大霧唉聲嘆氣:這場霧還要折騰多久呢?

河南多地大霧迷城,週四起雨+雪+大風+降溫集體上線!


預警接連不斷。13日08時40分,鄭州市氣象臺繼續發佈大霧橙色預警:預計未來6小時,鄭州市區及所轄六縣(市)仍將有能見度小於200米的霧。不過,這場霧沒有"獨寵"鄭州,而是在全省範圍內"撒潑"。

據河南省氣象臺數據顯示,13日凌晨,除了我省西部,其餘大部地區均出現了能見度低於200米的強濃霧。到了下午,情況有所改善。截至17時,我省大部分地區能見度在一公里到五公里,屬於輕霧的狀態。

河南多地大霧迷城,週四起雨+雪+大風+降溫集體上線!


據河南省氣象臺氣象專家介紹,根據能見度,霧可以分為四個級別:能見度在500米~1000米的,稱為大霧,200米到500米的,為濃霧;50米~200米,為強濃霧;而小於50米的,就叫特強濃霧。

河南並不孤獨,其他兄弟省份也在與之"並肩作戰"。11月13日06時,中央氣象臺發佈大霧黃色預警,預計11月13日早間至上午,河北西南部、河南中東部、山東西部、蘇皖北部、陝西北部等地有大霧,部分地區有濃霧和強濃霧,其中,河北西南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的部分地區有能見度不足50米的特強濃霧。

【成因】困擾我省兩天的大霧,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省氣象臺氣象專家介紹說,當近地層溼度比較大,有利於水汽凝結,風力較小,靜穩天氣狀態下,促成了大霧天氣。這種霧被稱為輻射霧,容易出現在晴天的早上。隨著太陽出來,溫度上升就會逐漸消散。

輻射霧之所以被稱之為"輻射",源於其形成原理,在晴朗少雲的夜間,夜間的輻射降溫,導致近地面原本溼度比較高的飽和空氣凝結形成霧。

這場大霧,像一個不速之客,橫衝直撞,來得突然而洶湧。也許是上週日的晴朗,還深深盤踞在腦海裡,導致大霧的出現顯得有些突兀。

河南多地大霧迷城,週四起雨+雪+大風+降溫集體上線!


​其實,在這個季節出現這樣的大霧,還是挺正常的。省氣象臺氣象專家解釋說,每年到冬季,都是霧霾頻發的季節。夏天大氣像開鍋了一樣,上下空氣流動比較劇烈,霧霾"露臉"次數較少。而到了冬季,靜穩天氣居多,不利於近地層汙染物的擴散,霧霾天氣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解釋】同樣都是輻射霧 為何這頭"濃妝"那頭"淡抹"

據鄭州氣象臺數據顯示,13日上午9時,新密的能見度最高達到2公里,而鄭州卻不足200米。

去滎陽辦事的鄭州市民更是在朋友圈裡"直播"藍天白雲,和鄭州市區的一片模糊形成鮮明對比。同樣受到輻射霧的影響,差別為何這麼大?

鄭州市氣象臺工作人員解釋說,這是由於輻射霧具有局地性,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別。

大霧有濃有淡,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受到風向和風力變化的影響,有些區域的霧氣消散較快;或者天空狀態比較好,有陽光直射,有利於霧的垂直擴散;此外還和下接面相關,如果下接面是農田,水汽大,溼度大,霧氣就會變重,"我們走在高速上,經過農田時往往會遭遇團霧,團霧就是局地性很強的輻射霧。"

因此,輻射霧並不是千篇一律的,可以同時存在"濃妝"和"淡抹"兩種狀態。

那麼,"霧"家族都有哪些成員?據瞭解,大霧按照形成原因不同,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平流霧,是指當暖溼空氣平流到較冷的下墊面上,下部冷卻而形成的霧,這種霧多發生在冬春時節,以北方沿海地區居多,能將城市中的建築物"纏繞"其中,使地面的人覺得如臨仙境。但平流霧和空氣的水平流動分不開,需要持續有風,才能維持霧氣不散。

一種就是輻射霧,指由於地表輻射冷卻作用使地面氣層水汽凝結而形成的霧。輻射霧主要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的夜間或早晨,隨著太陽的升高,地面溫度上升,輻射霧也會立即蒸發消散。團霧,屬於一種局地性較強的輻射霧,具體指在大霧條件下,局部區域的能見度較低、濃度較大的霧氣,多出現在低窪、河道附近。

【霧霾】是霧還是霾 傻傻分不清

同樣一片白茫茫,有人說是霧,有人說是霾,如何區分霧和霾?這兩者有啥關係?

省氣象臺氣象專家表示,在冬天,霧和霾總是相伴相生的。而要具體區分霧和霾,則比較複雜。簡單來講,霧會隨著陽光的出現而消散,霾不會;從顏色上也可以區分,霧是白色的,霾是有顏色的。

大霧天氣下,空氣中水汽較多,風力較小,這就為汙染物的積累提供了條件。在大霧的"加持"下,汙染物顯得更加大膽,我省多地"中槍",空氣質量不容樂觀。

據省環境監測中心數據顯示,14日,早間,全省溼度較高,風力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鄭州、開封、許昌、漯河、平頂山、駐馬店、三門峽、洛陽、濟源等地區出現PM2.5中度或重度汙染,其他地區以輕度汙染為主;白天持續偏東氣流加強,西部、南部地區開始有弱降水過程,雨前PM2.5出現反彈。預計日均:安陽、鶴壁、新鄉、焦作、鄭州、開封、許昌、三門峽、洛陽、濟源為中度或重度汙染,信陽為良,其他地區為輕度汙染。

此輪汙染持續較久,預計到15日才稍有緩解,那空氣質量何時能重回優良等級?

預計至17日,受持續較強偏北風的共同影響,擴散條件有利,全省空氣質量以優良為主。

【分析】15日傍晚 霧霾開始消散

霧濛濛的城,白茫茫的天,何時能得到緩解?降水和大風,是霧霾的"死對頭"。

據省氣象臺預測,13夜裡到14日凌晨,我省大部有霧,全省偏東風2到3級。14日白天,黃河以南陰天,大部分地區轉零星小雨或小雨,其它地區多雲到陰天。

14日夜裡到15日,全省陰天,大部分地區有小雨,其中北部、西部山區有雨夾雪或小雪。

15日傍晚,我省將迎來一場冷空氣,全省偏北風4到5級,受此影響,大霧就會逐漸消散。

冷空氣不僅會驅散霧霾,還會讓我省氣溫"大跳水"。15日下午到16日,全省氣溫將較前期下降6℃到8℃。 16日,全省陰天,西部、北部雨夾雪轉中雪,其他地區小到中雨。

對於鄭州而言,大霧將在16日趨於結束。14日和15日兩天依然有霧,雖然強度有所減弱,但持續時間較長。大霧時往往會存在逆溫層,空氣無法實現對流,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空氣質量隨之變差,市民如要出門,請佩戴口罩,車主上路要注意安全駕駛。

【鄭州天氣】

14日 多雲 8℃~14℃

15日 多雲轉陰 5℃~16℃

16日 小雨 3℃~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