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師昌緒誕辰百年|李依依:我們敬愛的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先生


紀念師昌緒誕辰百年|李依依:我們敬愛的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先生

師昌緒先生


文 | 李依依


2018年 11月 15日是師昌緒先生百年華誕的日子,“一心為國,兢兢業業”,這是師昌緒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在半個多世紀之間,與師先生接觸良多,先生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奮鬥了終身,其業績令人欽佩,其為人之精神品格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是我們一生學習的楷模。

爭取回國赤子之心

師昌緒先生於 1948 年留學美國,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1951年 9月,美國司法部明令禁止學習理、工、醫學科的中國留學生回國,當時在麻省理工學 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做研究助理的師昌緒是被美國控制的 35 位中國學者之一。美國政府不準留美學生回國,中國留學生雖然受到種種限制和高壓恐嚇,但這些留美學生都有早日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的渴望,他們認為必須要攜手起來、集體行動打破美國禁令。

1953年初,中國留學生在費城李恆德先生的宿舍召開了一次碰頭會,師昌緒先生、陳能寬先生,還有波士頓幾個留學生都參加了,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談論了回國問題並學習了從國內傳來的文件。1953 年夏天,由於師昌緒、李恆德先生回國心切,也實在不能忍受美國政府的限制與恐嚇,因此,相約在費城不遠的海洋城(Ocean City)附近的 Medford Lake的舉行了一次夏令營,這一次有師昌緒、張興鈴、陳能寬夫婦、何國柱夫婦等十幾個人(圖 1)。在夏令營期間,白天大家一起聊天,學唱當時國內正在流行的歌曲“歌唱祖國”和“白毛女”,晚飯後,則一起討論回國對策。


紀念師昌緒誕辰百年|李依依:我們敬愛的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先生

圖1 1953年在Medford Lake中國留學生為爭取回國舉行的第一次聚會(左2為李恆德,左4為師昌緒,左5為陳能寬)


經過反覆討論,他們認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他們被美國扣留的情況通過大使館報告給祖國,並提供確切的證據,也迫切需要寫一封聯名信給周恩來總理,由可靠的信使帶回中國。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嘗試過一個渠道,是通過美國友人幫助的,心中完全無底,也沒有消息反饋。同時,師昌緒先生也在尋找另外一條曲折的回國途徑——去印度孟加拉工學院做研究學者,然後再申請回國。印度孟加拉工學院的 S. R. Sen Gupta先生給印度駐華盛頓大使館的教育參贊Sundaram 寫了一封信,請 Sundaram盡一切努力幫助師昌緒先生能到印度來。Sundaram 也向師昌緒寫了一封十分願意幫助的信,信件的日期是 1953 年 8 月 28 日。這封信態度友好懇切,使得師先生、李先生想到了不妨到印度大使館“闖一闖”的辦法,也許有可能願意通過外交渠道向中國轉交一封致周恩來總理的聯名信。

1953年 11月,李恆德先生趁著去華盛頓移民局“答辯”的機會,到印度駐美大使館做了一次試探。印度使館接見他的是使館二等秘書 Rosgotra,當時他正忙,就請李先生下午 4時去和他一起喝茶。他們談了時間很長、也很投機,Rosgotra非常不滿美國的做法,十分同情中國學生的處境,於是爽快地答應可以設法將李恆德先生帶去的聯名信帶交給中國駐印度大使館,並且為了簽名者的人身安全對此事完全保密。

李恆德先生將這一消息帶給大家,師昌緒先生請費城、波士頓、芝加哥、波爾地摩四地的十幾名留學生親筆簽名寫了封給周總理的信,並由中國駐印度大使袁仲賢轉交,這封簽了名的信是由師昌緒、張興黔一起送到華盛頓印度大使館的,現在可以從國家檔案中查到。從印度轉交的信件則更加仔細和正規,日期是 1953 年 12 月 21日,署名人數共 15 人,內容包括信件的文本,一份備忘錄,彙報了在美學生的活動以及可以採取的步驟等,附件是美國司法部扣留中國留學生命令的一個原件文本。這封信件至關重要,表明在 1954年日內瓦會議之前中國學生已經把有關情況和證據都轉回國內了,而且除提出請求交涉以外還讓國內知道他們在美國堅持鬥爭直到勝利的決心,這對後來日內瓦會談的進程有 重 要 的 影響。中國外交部在收到後回信說:“袁大使,二月三日電悉,印度外交部轉來我留美學生致周總理信一封。此信所提問題我正在考慮中。使館可由畢朔望乘便告外交部副秘書,此信已轉周總理,並對印方轉交此信表示謝意”。因此,1954 年日內瓦會議期間才能以美國空軍戰俘換回中國留美學者,1955年師先生才得以回國。

正如李恆德先生和柯俊先生所描述的,師昌緒先生和他的那些心向祖國偉大事業的同志們為爭取回國進行艱苦卓越而又靈巧的鬥爭,不僅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贏得了外交勝利,也獲得了正直的美國學者與印度友邦的同情和支持,也正是這一崇高氣節,如今當我們重新走向世界,以英武的姿態重新出現在美國學術界和國際會議的時候,不但能昂首揚眉,也激發了對他們往年的欽佩。

寬厚淳樸的學者風範

師昌緒為人寬厚淳樸、樂於助人,盡一切可能幫助周圍的同志,解決他們的困難。在美國留學時,師先生常常自告奮勇為陳能寬先生照看小孩,陳先生家有兩個小孩,女孩叫Grace,男孩叫John,當時他們的年齡大約 5 歲和 3 歲,一方面師先生喜歡小孩,另一方面小孩也特別喜歡師先生,師先生經常和兩個孩子玩,在那些日子中師先生便成了陳家的 baby sitter(保姆)。1955年,師昌緒先生在給夫人郭蘊宜信件中曾經寫到,“這是我在麻省理工時給予人們的印象,我永遠是笑容滿面,對人寬大的。”(圖2)


紀念師昌緒誕辰百年|李依依:我們敬愛的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先生

圖2 師昌緒先生家信中的照片與相關描述


師昌緒先生回國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簡稱金屬所),開始了他為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陳能寬先生於 1955 年底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應用物理所(後改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60 年,在李薰所長的推動下,師昌緒先生和陳能寬先生一起在長春參加了有關晶體缺陷和金屬強度問題的報告討論會。師先生做了“金屬的脆性與斷裂”的報告,陳先生做了“金屬的恢復與再結晶”報告。從那時起,陳先生主要投身於國防科研。陳先生說:“師先生沿著金屬的科研道路走得很正,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績,發展了新鋼種、新合金並用於生產,艱苦奮鬥了 30餘年,‘一竿子插到底’,從提出發展合金設計思想,到應用與成品,再用做噴氣發動機的渦輪材料裝備了部隊。師先生奉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弘揚光大。”

師昌緒先生早期科研工作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柯俊先生這樣評價師昌緒先生:“師昌緒在美國的早期研究工作,已經預兆了他在未來半個世紀的偉大貢獻。”

1948年,師昌緒先生在美國密蘇里大學礦業學院讀碩士期間,開拓性地利用真空中蒸氣壓的原理,從煉鉛過程中所得的鋅熔渣分離銀,純度達 90%以上,成為從鉛礦中提取銀的方法之一。這項具有開拓性的研究,改進了 100 年前發明的用鋅提取液鉛中金銀的方法,從中已經表現出師先生理論聯繫實際,為生產服務的主攻方向。

師昌緒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是19世紀 50 年代國際著名合金相圖權威學者 Peretti,作為基礎研究訓練,師昌緒博士研究課題《銦銻砷三元合金相圖》對正在萌芽後來成為重要材料的 III-V 族化合物半導體銦砷銻系進行了開創性和經典性研究,這一類的研究在全世界(特別是德國、英國、日本、美國)材料科學發展的前期階段,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學風嚴謹、工作認真、要求嚴格的科學家,為金相學發展成為 21 世紀三大重要技術基礎奠定了基礎。

此後,正當麻省理工學院戰後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科學技術聖殿的時候,以研究量規/塊精確度這一重要軍備課題和發展高強度鋼這一永恆要求時,師昌緒先生加入了著名金屬學家 Morris Cohen為首的馬氏體相變麻省理工學派,與蘇聯Kurdjumov 和日本東北大學西山學派三足鼎立、並有超越趨勢。師先生用嚴格細緻、使人信服的實驗工作驗證並確立了等溫馬氏體相變的存在,加深了對古希臘和中國戰國時期的淬火工藝科學理解,並使它和位錯理論成為內容最簡練的大學固體物理教材的兩章內容。在這時期,師先生還研究了硅在馬氏體超高強度鋼的作用,這一工作為至今還在使用的高強度鋼奠定了優良的基礎。

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師昌緒在美國的科研工作因開展“硅在超高強度鋼中作用的研究”而達到高峰。他改變鋼中硅及碳的含量,系統研究了硅對回火、殘留奧氏體及二次硬化的影響等。他的研究結果後來發展出 300M 超高強度鋼,成為20 世紀 60 年代至今世界上最常用的飛機起落架用鋼,解決了飛機起落架常因材料斷裂韌性或衝擊值不夠而發生嚴重事故的問題。

師昌緒先生倡導並主持編輯出版了《材料科學技術百科全書》《高技術新材料要覽》;組織國內同行共同翻譯了德國的 23卷本《材料科學技術叢書》和翻譯了被世界材聯科學學術界、教育界稱為聖經的《物理金屬學》(第四版),該著的作者是 CaHn Hassen,共 3 冊,近 2500頁。

國家大獎,感動中國

師昌緒先生倡導並帶頭實踐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的思想一直是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辦所的指導方針,他一貫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金屬所的務實作風起到示範作用。師先生重視研究生及人才培養,共培養百名研究生及百名高級科技人才,包括 3名院士。帶領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成為中國材料科學與工程的重要基地以及國內外知名的研究機構。2008 年 12 月 13 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視察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師先生彙報了研究生培養工作,胡主席給予了高度讚揚。

師先生站在國家整體利益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諮詢和建議,如開創了院士對國家重大項目的諮詢、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計劃、大飛機生產研製、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設置,他生病期間在北京醫院還在起草對中國微電子材料發展的諮詢等,不勝枚舉,為推動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011年 1月 14日,師昌緒先生榮膺 2010 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技獎評審委員會對師昌緒先生的評審意見中這樣寫道:師先生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研究,在高溫合金、合金鋼、金屬腐蝕與防護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研製開發了多種新材料和部件並推向應用。豐富和發展了凝固理論、相變理論、性能評價方法等。他大力提倡傳統材料與新材料研究並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在全國範圍內指導組織和推動了中國微晶、非晶、納米晶、鎂合金材料與防護、碳纖維生產等學科的發展和工程應用技術的開發,解決了國家多項重大工程的急需。他站在國家整體利益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諮詢和建議,為推動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經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通過同意授予師昌緒院士二零一零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圖3)。


紀念師昌緒誕辰百年|李依依:我們敬愛的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先生

圖 3 師昌緒先生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


師昌緒先生當選為 2014 年度感動人物。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師昌緒先生的頒獎詞是:“八載隔洋同對月,一心挫霸誓歸國。歸來是你的夢,盈滿對祖國的情。有膽識,敢擔當,空心渦輪葉片,是你送給祖國的翅膀。兩院元勳、三世書香,一介書生、國之棟樑。”頒獎詞以“憂國不謀生”概括“科學先驅”師昌緒先生的生平,讚譽他是“國之棟樑”。師昌緒先生建國初期留美歸來,立下軍令狀研製航空發動機最關鍵的空心渦輪葉片。頒獎詞側重寫他迴歸祖國的熱忱與激情:“歸來是你的夢 ,盈 滿 對祖國的情”,應該說,愛國心、赤子情正是這位科學家道德品格的最大特色。頒獎詞用“有膽識,敢擔當,空 心 渦 輪葉片,是你送給祖國的翅膀”,彰顯他為科學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讚頌他的愛國情懷和民族大義。

2014年,在“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現場,屬於他的那尊獎盃被放在燭光和白玫瑰花前。師老沒有能來到現場,但他留給我們的空心渦輪葉片,讓我們以另外一種方式親近他、瞭解他和理解他,他的付出和創造依然在釋放著能量。師昌緒先生夫人郭蘊宜講到:“師昌緒被選為感動中國人物,作為家屬聽到這個消息當然十分高興,師昌緒本人很低調、很一般,是一個不太起眼的人,不過他有一顆報國的心,他是盡了他的能力。我相信每一位中國人,能力雖然有大小,只有他做工作能夠一心為國,而又能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將來都能感動中國。”

師先生取得的成就與郭蘊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郭蘊宜先生是學物理的,由電訊轉向材料和相變。她賢惠、堅強,“文革”中師先生被誣陷為“特務”關牛棚,造反派讓她和師先生劃清界限。郭蘊宜堅定地回答:“我沒有見過他有什麼反黨行為,怎麼劃清界限。”師先生蒙受冤屈、遭受毒打,在那個年代,如果沒有郭蘊宜的默默支持,師先生的路怎麼走,大概是個未知數(圖4)。


紀念師昌緒誕辰百年|李依依:我們敬愛的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先生

圖4 1961年師昌緒與郭蘊宜老師種地挖菜窖在十二棟宿舍前休息


師先生一生治學嚴謹、為人正直、待人寬厚、篤於友情,雖身居領導地位,從不用職權為家人謀私利,對文革中摧殘折磨他的人,先生既往不咎,他的高風亮節為後人所敬仰。師先生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時,郭蘊宜是副研究員,幾次漲工資都沒有她,和她相同條件的都提研究員了,至今她還是副研。對這些委屈,大家從來沒有見到郭蘊宜吵鬧,照樣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在瀋陽是這樣,到北京後亦是如此。退休在家後,她有條不紊地照顧師先生的生活,師先生的和諧家庭也是令人羨慕的(圖 5、圖6)。


紀念師昌緒誕辰百年|李依依:我們敬愛的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先生

圖5 1984年師昌緒與郭蘊宜進行低溫材料試驗



紀念師昌緒誕辰百年|李依依:我們敬愛的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先生

圖 6 2006年師昌緒夫婦金婚慶典


“一心為國,兢兢業業”,這是師昌緒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師先生總結他自己的人生時,用 4 句話概括:“智慧、體魄是基礎,勤奮、進取是動力,素質、品德是保證,環境、機遇是條件。”

“作為一箇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師先生最常說的這句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凝聚著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大半個世紀以來投身科學事業,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

紀念師昌緒誕辰百年|李依依:我們敬愛的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先生

作者簡介:李依依,中國科學院院士,冶金與金屬材料科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特種合金與製備工藝、重大工程材料製備與顯微組織之間的關係。近年來致力於金屬構築成型、稀土鋼、ATF事故容錯燃料以及四代核電鈉堆結構材料的研究。(責任編輯 衛夏雯)

注:本文發表於《科技導報》2018 年第19 期,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