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交易逐步降溫 支付牌照價格將回歸理性

财经观察|交易逐步降温 支付牌照价格将回归理性

本報記者 邵志媛報道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最新數據,目前國內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為238家,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支付業務、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銀行卡收單業務和移動電話支付業務等領域。支付牌照一度成為市場的“香餑餑”。

然而,自2018年下半年後,爭奪支付牌照的熱度逐漸冷卻。

第三方支付牌照對互聯網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價格縮水,不是支付牌照的買賣江湖“涼”了,而是發展正趨理性。

支付江湖趨冷

市場人士透露,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價格目前已經降至3億-4億元,而半年前可以賣到8億-10億元。短短半年,支付牌照價格下降約70%。

據瞭解,2010年6月21日央行發佈《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分類,第三方支付業務主要分為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和銀行卡收單三類。其中網絡支付又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

在2011年-2015年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共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271張。由於在備付金、清結算、二清、套碼等方面開始陸續暴露問題,監管層開始出手整頓支付行業。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明確表示,“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支付機構”,從此暫停發放支付牌照。這也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變為了稀缺資源,牌照交易價格也一路水漲船高。當時,美團收購錢袋寶花費巨資13億元。

有統計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40.36萬億元人民幣,無論從規模還是增長率上來看,第三方支付都是風口上的行業。

然而,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支付牌照價格的熱度開始冷卻。可以看到已知的案例是拼多多收購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等,網傳花費僅2億-3億元。

對於支付牌照價格大幅縮水的主要原因,安邦智庫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魏熙曄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道,一是第三方支付市場“瓜分”已經完成。隨著阿里、騰訊、百度和美團等互聯網巨頭們佈局完成,新入局者已經很難再分到一杯“羹”。在這些巨頭中,支付寶和騰訊金融更是以絕對地位“瓜分”市場,市場佔有率分別為53.76%、38.95%。二是監管收緊。支付行業一度暴露出嚴重的備付金挪用、清結算等一系列問題。自2016年後,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整肅支付行業,並不斷加強行政處罰力度。這進一步導致新入局者無利可圖,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價格回落。目前,國內第三方支付的市場“瓜分”已經完成,預計今後暫時不會有大量新的資本進入,這個市場將進入一個發展和洗牌期。

易觀金融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因為現在強監管導致市場比較穩定,而且有場景把控的企業基本上已經有了支付牌照,加上中國支付產業實際上費率很低,所以加強和外部的合作都很正常,另外央行重啟了支付牌照申請也是重要原因。

報道稱,從市場情緒的角度看,2018年以來,市場開始猜測監管機構放開支付牌照申請的可能性,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供求雙方對於牌照價值的預期,進而影響支付牌照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

而且,據《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8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為393078.3億元人民幣,環比降低2.62%,移動支付行業的交易規模環比增速首次出現負增長。

不過,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支付牌照縮水問題的數據還需要進一步求證,支付牌照在新行業發展潛力尚未有統一認識。政府部門通過控制總量,強化市場選擇,促進業務結構優化,是階段性調整,目的是為了開啟新技術支持下一個產業發展週期做好基礎工作。

市場格局將保持穩定

可以說,支付牌照價格正在迴歸理性,這也是市場的大勢所趨。而這並不妨礙支付市場領域持續表現其上漲大勢。

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437.68億筆,交易金額達584.99萬億元。

分析稱,第三方支付行業仍將保持高速增長。經過監管機構近兩年對行業從備付金到清算再到線下銀行卡收單行業亂象的整治和梳理,第三方支付行業快速發展無序競爭時代將終結。

“行業相關基礎設施逐步改造,標準完善。公共交通、醫療批發等多種潛力場景尚未完全進入,廣大三四五線甚至農村區域尚未飽和。強監管為行業的再次高速發展掃清障礙。新零售變革方心未艾,內需消費潛力巨大。外資准入將提升市場活力,進入充分競爭時代。”王蓬博說道。

不過,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

王蓬博指出,對傳統第三方支付機構來講,隨著強監管逐一擊破行業存在多年的灰色地帶,必須直面費率降低同時備付金利息收入取消而對利潤帶來的衝擊。經營重點要從傳統的依靠大規模拓展用戶數量賺取利潤逐步轉變到根據行業特點深度挖掘客戶需求,優化場景服務,提高服務水平上,做到由量到質的轉變。

另外,第三方支付是監管落地最早的,且呈現日趨嚴格態勢。

2017年8月份,央行發佈《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文件要求,截至2018年6月30日,所有非銀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需全部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2017年12月份,央行發佈《條碼支付業務規範的通知》,要求條碼支付業務“必須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

2018年6月份,央行發佈了《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明確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接下來,王蓬博認為,強監管第二階段來臨,力度將持續加大,落實成為重點。

“強監管第一階段實際上是央行從頂層設計上逐漸梳理整個支付清算行業的過程。當賬戶端和清結算方式以及線下收單方面的所有曾經的‘灰色地帶’被央行出臺正式文件堵住後,落實將成為下一個階段的重點,預計會有相當一部分仍然未按照央行要求整改以及整改不徹底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將被央行處罰。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8年7月31日,央行已經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出超過60次罰單,金額超過1.3億元。”王蓬博說道。

總之,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玩概念、囤牌照”的市場現象將成過去式,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估值將逐漸趨於理性。

财经观察|交易逐步降温 支付牌照价格将回归理性
财经观察|交易逐步降温 支付牌照价格将回归理性

中國產經新聞

經濟成功人士的標誌讀物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财经观察|交易逐步降温 支付牌照价格将回归理性

訂閱:cien_offical

财经观察|交易逐步降温 支付牌照价格将回归理性

微博:@中國產經新聞

财经观察|交易逐步降温 支付牌照价格将回归理性

投稿[email protected]

講述,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

财经观察|交易逐步降温 支付牌照价格将回归理性

點擊 “閱讀原文” 閱讀中國產經新聞數字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