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北京 漫步書香路

閱讀北京  漫步書香路

近年來,越來越陷入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在享受著快餐式閱讀帶來的省時與便捷的同時,也在為逐漸喪失琢磨的樂趣和靜思的空間而苦惱,靜靜讀上幾頁書竟成奢望。同樣受到衝擊的實體書店,在經歷著轉型陣痛的同時,也成為拯救閱讀的希望所在。

2018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實體書店、書屋發展,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營造書香京城”。在“書香北京,香滿京城”的大布局中,民營書店以其靈活多變的經營、貼心到位的服務,在商海大潮中找準方向蓬勃發展;國營書店以其厚重底蘊、豐富資源和肩負的國企責任,在困境中審時度勢,砥礪前進。

人生如書,日是它的標點,月是它的段落,年是它的章節;書如人生,寫盡蒼生,開智矇昧,傳道解惑,啟迪夢想。人與書,就像莊稼眷戀泥土,有了沃土的滋養,才能在秋天大獲豐收。人與書,猶如一路走來的好友,漫步人生路上,書香嫋嫋相伴,人生有滋有味。

假如閱讀是一道心靈交匯的靈魂盛宴,書店則是品嚐人生三味的淨土樂園,讀者儘可在這方天地中烹製出屬於自己的沁人書香。作為“書香北京”的載體,每一家散落在城市不同角落的書店,都是一座閱讀的精神樂園。書香升騰,每一縷香都是一種不可言傳的人生體味,薰陶著靈魂,香滿京城。

全民閱讀“北京模式”

首都文化的靚麗名片

從老首鋼廠區中混搭後現代LOFT裝修風格,吸引文藝青年聚集的石景山區全民暢讀書吧,到北京首家開辦24小時經營的國營書店三聯韜奮書店;從位於CBD核心地帶,成為精英白領精神燈塔的良閱·城市書房,到正陽門城樓南側北京坊內,有著北京“最美書店”之稱的Pageone24小時書店;從萬松老人塔下主打老北京文化的磚讀空間,到守護京城中軸線的雁翅樓中國書店;從白雲觀北里依水而立、設有圖書交換空間的白雲驛站,到以藝術和戲劇為主題的繁星戲劇村書吧……熱愛閱讀的北京市民流連其間,盡品書香,樂而忘返。

書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地標。在經歷了前幾年的閉店潮“寒冬”後,近兩年實體書店回暖復甦跡象明顯。《2016-2017年度北京市全民閱讀綜合評估報告》顯示,2017年北京市綜合閱讀率持續提升,達92.7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2.69個百分點。居民日均閱讀時長65.09分鐘,居全國領先水平。北京居民紙質閱讀日均時長為21.07分鐘,數字閱讀日均時長為44.02分鐘。北京市居民年人均紙書閱讀量10.97本,高於全國人均紙書加電子書7.86本的閱讀量。居民閱讀文化消費需求持續攀升,實體書店依然作為購書重要渠道,64.77%的北京居民在實體店購買過圖書,較上一年度提升了2.91個百分點。北京市開展全民閱讀文化活動已成常態,2017年共推出各類閱讀活動3萬餘場,覆蓋和影響人群超過1000萬。

自2014年“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在全國首先提出“閱讀空間”概念,並啟動“最美閱讀空間”評選以來,北京市充分整合了全市各大書店、民營書店、圖書館及益民書屋等空間資源,推出了眾多獨具特色的閱讀空間:pageone作為百年來第一家開在皇城根腳下最大的書店,整棟巴洛克式建築,三層帶觀景天台,內部空間定義為建築中的建築,閱讀、咖啡、藝術設計、黑膠唱片、文創衍生品,各類高品質活動完美融合在一起;民國式的二層灰磚小樓內的模範書局,小眾但別有韻味,踩著滄桑的木紋地板,看著博古架上的古舊書籍、畫冊、善本、文創以及燈飾、鮮花、擺件,讓人一下子沉浸到和諧靜謐之中;藏身於社區之中的甲骨文·閱讀空間,是社區的後花園,來到這裡你可以像在花園中一樣看書休憩;坐落於西四南大街一處古色古香院落中的磚讀空間,主打老北京歷史文化特色,被專家稱讚“這裡裝下了整座北京城”……如今,這些書店已經成為了北京市的一張文化名片。

在北京,閱讀已成為城市實力、城市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閱讀點亮京城、文明滋潤心靈”,全民閱讀是北京提高不同群體文明素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讓北京這個大都市在轉型期和快速發展過程中,依然保存著古都厚重典雅的文化之脈之韻,並不斷孕育首都砥礪前進、奮發有為的時代精神,營造安定、團結、祥和、美滿的宜居環境。

閱讀蘊育著北京新的人文特色,閱讀實實在在地推動首都這座宜居城市的繁榮發展。令人振奮的是,越來越多的城市力量匯聚、整合、創變於閱讀公益事業,日益豐富和完善著“六位一體”公共服務平臺和“政府引導、業界支持、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推廣體系,構建起北京全民閱讀推廣示範引領和典範的堅實基礎,形成完整的全民閱讀“北京模式”。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是全國文化建設的風向標。“北京模式”正在有力有序地推動把全民閱讀建設成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平臺、首都文化的靚麗名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金牌活動,為廣大民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閱讀服務保障。

雁翅樓中國書店

中軸線上的文化守衛

始建於元代、距今已有750餘年歷史的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樑。在這條世界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上,矗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雁翅樓。在藍綠色調門梁彩繪的映襯下,雁翅樓正門上“中國書店”的金字牌匾顯得耀眼而莊重。

閱讀北京  漫步書香路

實體書店通過整合店內資源,打造閱讀空間,為讀者提供更好的閱讀服務

這座位於地安門東西大街交匯處的古建築,是北京市屬的第一家國有24小時書店。作為城市的文化新地標,它以古籍、文史、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為經營特色,古樸雅緻的環境、氛圍濃郁的文化氣息、獨特的人情味道,吸引了一批喜歡聞一聞書香、感受閱讀氣氛的忠實讀者,形成了比較固定的顧客群體。讀者來這裡不僅可以讀書、購書,還可以鑑賞、品茶,參加文化活動等,這些都給顧客帶來了不一樣的購書體驗。

六百年前,雁翅樓守衛著老北京皇城;六百年後,它守護著當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園。對於居住在周邊的居民來說,雁翅樓店是家門口的公眾閱讀空間,同時也是文化活動場所。雁翅樓力求讓讀者在書店閱讀轉變為“悅讀”,讓逛閱讀空間成為時尚的生活方式。

腳踏著正方的金磚,鼻中不時傳來桐油的氣味,這是在古建築中獨有的體驗。古籍、舊書、古建築,在雁翅樓毫無違和感地融匯在一起。雁翅樓書店建築面積為1100平方米,西側10間,東側4間,分上下兩層。西側一層為大眾圖書的陳列銷售區域,主要涵蓋古籍、文史、藝術、社科、傳統國學等圖書類別。靠窗一側,四張實木書桌和十幾張木椅,讓讀者得以在舒適的閱讀環境中選擇心儀的圖書;西側二層為綜合展示區。二層的閱讀區設置為開架閱讀形式,閱讀區按組分配有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圖書,既有精選新書供讀者翻閱,也有線裝古籍供讀者欣賞。除閱讀區外,二層還設有小型講座區、簽字售書區、傳統文化教學區等。

每天早上7到9點,遛早兒、晨練的老爺爺老奶奶,拎著菜,拿著空竹進到店來,成為雁翅樓的第一批客人。老人們是這裡的常客,偏愛閱讀養生類書籍,找書、取書都已輕車熟路;9點到中午,周邊工作的白領和路過的旅遊人群時常進來“充電”。他們更青睞暢銷書和旅遊類書籍;過了下午5點,這裡就成了孩子的天堂。放學後的學生把這裡當成了自習室,閱讀區坐滿了認真閱讀的少年,讀書聲此起彼伏,還真有點私塾的樣子;晚8點半過後,閱讀的主力就是下班的白領、備考人群,以及夜讀人群,閱讀、學習通常會持續到深夜。秉燭夜讀古代有之,夜晚閱讀是一種深層次的閱讀,環境安靜優雅,能夠冥思靜想,深度閱讀後記憶深刻。24小時營業是雁翅樓書店的特色,慕名前來的讀書人絡繹不絕,得到了民眾認可。

四九城中最濃的是人情味,在日常交往中,雁翅樓書店與周邊百姓讀者結下了書緣,交了書友。劉老爺子是雁翅樓書店的鐵桿粉絲,也是這裡最有名的讀者。老人來書店主要看鑑賞類的圖書,與雁翅樓書店的結緣也是因為尋找王世襄的《鴿哨》一書。為了幫劉老爺子找到這本老書,店員找遍了中國書店的舊書系統,在網上廣尋賣家,“折騰”了半個月,終於尋到此書。從此,書店與劉老爺子結下了深厚友誼。老人不僅喜歡和店員聊天,還特熱心,家裡做點好吃的都往書店裡送。80多歲的劉老爺子和二三十歲的店員成了忘年交。劉老爺子好玩文玩,核桃、瓷器、翡翠、鴿子哨等沒有老人不玩的。他在店員心裡,就是一個“大玩家”,收集最多的是鴿子哨,經常來店裡“顯擺”他的犀牛角哨、玉質哨和清代的古玩哨。他還邀請店員去他家裡參觀他收藏的德國產進口老式自行車。

“跟劉老爺子真就像鄰居一樣,沒事兒串個門兒,逢年過節拜個年的。老爺子最近身體一直不好,沒怎麼來書店,我們就到他家裡去問候一下。”店員張博文看著書店門口掛著的劉老爺子當年送來的錦旗感慨著,通過雁翅樓書店能結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分年齡與性別,是真情實意的交往。書店既是百姓的學園,也是情意綿綿的“四合院”。

2018年是中國書店建店66週年,這家延續了北京明清以來古舊書為經營特色的企業,存有新書數萬冊,古舊書近萬冊,豐富的文獻資源和優質的服務吸引了眾多讀者駐足。從開業之日起,雁翅樓書店就被“標註”上了傳播傳統文化的標籤。兩年多來,開辦了一百餘場活動,創造了一個有利於大家閱讀的空間。通過讀書會、講座、詩歌朗誦會、學生文化體驗活動、高水準的古籍孤本善本的展覽,真正地讓優秀的古籍與市民近距離接觸。

閱讀北京  漫步書香路

在雁翅樓書店的策劃與組織下,閻崇年先生在這裡與市民一起“聊聊文化,共話國學”;“北京的年文化”“從四合院到紫禁城”“民俗民風話北京”等文化講座在這裡開講;中國書店店藏珍貴古籍展、中國書店海外迴歸珍貴古籍展、《紅樓夢》珍貴古籍展、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精品展等展覽,在這裡迎接愛好者的觀摩;雕版印刷技藝體驗活動、北京地區國家級非遺項目展示體驗活動、肄雅堂古籍修復技術展示等知識體驗活動,在這裡與市民零距離;通過和古籍愛好者的互動,中國書店編纂了一部《世界民間藏敦煌文獻》,為研究敦煌學、豐富敦煌的文化寶庫,以及敦煌學的保護提供了幫助。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雁翅樓中國書店憑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和豐富的古舊書資源,滿足了京城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了愛逛書店的人親近文化、熱衷文化的人愛上閱讀。雁翅樓猶如中軸線上一處鬧中取靜的桃源,皇城下的百姓在此心無旁騖地博覽群書、談古論今,何等自在。

花市新華書店

老社區裡的大眾課堂

在搜秀商城、新世界商場等大廈“繁榮華貴”的對照下,一旁的花市新華書店顯得如此平凡而樸實。這家有著30餘年歷史的老書店,地處崇文門繁華商圈的核心地帶,周邊輻射了十數個新老社區,多年來始終保持著文化教育經營特色,長期定點式服務於北京市各中小學校,使其漸漸成為眾多學生和家長選擇教育類圖書、教輔圖書的首選書店。

直到2017年10月,這家老店華麗轉身,打上了24小時書店的標籤。

推開店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十九大”專櫃,這個區域整齊碼放著《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學習問答》《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十九大學習筆記本》《十九大黨章學習手冊》《十九大報告關鍵詞》等“十九大”相關書籍,進店的消費者中有不少人都會先在專櫃前駐足,選一兩本讀物翻看。

專櫃一旁是暢銷圖書區,《兒童百科全書》《海底總動員2》《雪地尋蹤》《尋夢環遊記》等暢銷兒童讀物擺放在最明顯的位置,《故宮日曆》《修心日曆》《北京》等圖書穿插其中。每到放學時間,這裡便成了學生的閱讀樂園。

穿過“十九大”專櫃和暢銷圖書區,眼前頓時開闊,書店一層中央100平方米的休閒閱讀區坐滿了認真讀書的讀者。這是書店2017年10月1日調整佈局架構後的一大亮點。淺黃原木色的長方書桌和木椅,與周邊原木色的書架渾然一體,投影儀懸在休閒區屋頂,鏡頭正對著的牆上是投影幕布。每張書桌間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讓整個閱讀區顯得寬敞不侷促,不論取書還是讀書,讀者之間可以做到互不打擾。即使在每日的午後時分,閱讀區內捧書細讀的讀者也能坐滿大半區域。他們有人邊讀書邊在筆記本上做著筆記,有人目不轉睛地攻讀某本專著,有人用筆記本電腦查詢著書中內容。這裡一下子成了附近居民的自習室和閱讀空間,讀者年齡不分少長,涉獵面遍佈文、史、哲、體育、教育、音樂等眾多領域。讀者在此少則讀上十幾頁書,多則半日時光一晃而過。

“為了更好地適應24小時銷售,書店淘汰掉幾千個滯銷品種,捨棄了科技類、養殖類等專業技術類別,大幅度增加了人文社科類的高品位圖書。並且在休閒區域周邊開設了一個精品圖書展示平臺,將花市書店建店70年來門店收藏的精品圖書集中陳列,其中包括一套價值8萬元的絕版《毛澤東點評24史》和各種收藏版連環畫。很多書都是鎮店之寶,其他書店基本很難見到。同時根據地域特點設立了300個品種的‘老北京傳統文化’圖書專架,架上圖書吸引了很多讀者駐足,都誇我們的圖書有品位,夠經典。”花市新華書店經理韓建勝介紹。

閱讀北京  漫步書香路

小朋友在花市新華書店挑選心儀的圖書

花市店是北京市第三家國營24小時書店,也是北京新華書店中的第一家。為了將24小時書店打造出自身特色,書店重新設置圖書指引標識,開闢100平方米的休閒閱讀區,安放桌椅供讀者閱讀使用,並把屋頂的燈帶換成了LED節能暖光燈,書櫃上的壁燈也換成了暖光,減少了書架數量,騰出更多的閱讀空間。在店內還安放了兩臺智能查詢設備,讀者可以通過微商城、智能支付和智能查詢三大主要模塊,實現選書智能化、支付移動化、體驗多元化的服務,自助找書、購書。書店還增設了自主經營的“新華時間”咖啡吧,經營咖啡、甜點等食品和飲品。每天晚9點,書店一層的燈光換成了黃色暖光,17個大型燈帶投射下溫暖色調,既保證了讀書的亮度,也讓讀者感受到溫馨舒適的閱讀氣氛,為北京的夜增添了一抹溫暖。

老崇文人這樣評價花市新華書店:過去文化資源匱乏時,若說街邊書攤如滷煮炒肝,頗為解饞,那新華書店就猶如涮羊肉大餐,可算豪華配置。如今,“涮羊肉大餐”再升一級,集天南地北優質“食材”,讀者共聚一堂,“煮”書中智慧精義於一鍋,寓至理於談笑。

在崇文門土生土長的“90後”王女士說,童年課外時間幾乎都泡在這裡,只因就近、安全,家人放心。可見,帶有官方色彩的“新華”,仍代言著一種真真切切的信任情感。如今,調整後的書店更加順應時代潮流,讀者可以在這裡“隨書潛入夜”,瞭解中華文化和京味兒歷史,以及學習專業知識和“十九大”精神,以此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韓建勝看來,引導讀者閱讀絕不僅僅是簡單地將營業時間延長,花市店還利用休閒閱讀空間,舉辦英語派對、新書沙龍、讀書會、新書分享會、圖書文化沙龍、專題講座、少兒繪本閱讀、英語派對等活動。根據讀者體驗,不斷調整圖書品種、書架擺放、活動安排等。

24小時書店開設以後,店內又多了一種固定讀者群,他們以年輕白領居多,白天工作忙,晚上逛逛書店,喝喝咖啡,買幾本書。韓建勝介紹,截至2017年底,店面調整3個月以來,每天21點到次日9點客流在200人左右,銷售額3000元。夜間讀書人數已經達到白天營業期間的五分之一。並且,2017年比2016年銷售額有所提高,2017年10月份之後,比前一年同期客流量增加了5%。“24小時營業帶來了客流和銷售額的增加,我們不只看眼前利益,更多的是兼顧社會效益、著眼未來,目的是滿足讀者夜讀書、靜讀書、精讀書的閱讀需求。書店將以書為媒,傳播知識,廣交天下朋友。”

零售業態的變革和互聯網渠道的衝擊,帶給了誕生於革命聖地延安、擁有80年曆史的新華書店很大沖擊。因此,書店開始顛覆傳統、謀求創新。開辦24小時書店,意味著老新華人理念的全新蛻變,思想與時俱進。

良閱·城市書房

CBD商圈的精神燈塔

郎園vintage,一個從老廠房變身而來的文化創意產業園,隨著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的持續舉辦,如今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閱讀北京  漫步書香路

在良閱·城市書房,除了借閱書籍,讀者還能通過液晶屏幕查閱報紙和期刊

良閱·城市書房就位於CBD核心的郎園vintage之中。書房分為兩部分:位於長安街畔、郎園北門的“北書房”,面積70平方米左右,外面是一個安靜的小院兒,院子裡生長著一棵歪脖子棗樹,據說這是北京最後一棵郎家園棗樹;另外一部分位於園區內部16號館虞社演藝空間南側玻璃配房,郎園小夥伴兒親切地稱之為“南書房”,面積300平方米,前身是萬東醫療設備廠老廠房的配房,書房與周圍的柿子樹、海棠、桑樹融為一體,無論晴雨,均是風景。

作為郎園文化大院兒裡的精神燈塔,書房就像是整個園區的“公共書房”和“公共客廳”,館內圖書以精品社科、藝術、人文、經典名著類圖書、期刊為主,讀者可以在這兒喝咖啡、看看書、約朋友、開展讀書沙龍以及各種讀書相關體驗活動。

從外向內望去,“南書房”就是一座透明的長方形陽光房。透過落地的玻璃牆,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或是端著咖啡享受午後閱讀時光的白領,或是埋著頭“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習達人,或是低聲竊竊私語交流心得的三兩好友。

走進“南書房”的東側空間,充足的陽光灑在周身,暖洋洋的溫度頓時紓解了心中煩憂。小巧的圓桌、舒適的木椅、柔軟的沙發,以及花架上的多肉植物,為讀者提供了閱讀所需的一切條件。園區企業“果殼網”和“羅輯思維”為書房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周邊創意產品,與讀者互動。大人小孩“通吃”的量子積木、網紅日曆果殼歷成為書房內的“另類”科普教材。

在書房內,隨處能夠體驗到科技感。雖然書房不大,書架上的各類圖書卻很豐富。這些圖書由朝陽區文化委員會劃撥,讀者只需持有一張“借閱一卡通”,就可以和首都圖書館自助借閱系統聯網,實現通借通還。讀者還可藉助“雲閱讀”液晶屏幕查閱期刊和報紙,主流刊物應有盡有。只需掃描生成的二維碼後即可下載,一次可以借100本期刊,20天之內免費閱讀,期刊隨時更新。

郎園企劃總監宋秀平介紹,良閱書房是一個交互式的書房,讀者不僅可以在此讀書、聊天,還可以在與書房相連的虞社演藝空間中進行“電影晚自習”“大師課”“讀書沙龍”“戲曲話劇演出”“東方美學生活展”等互動活動。“我們會邀請各界名人,進行主題分享,組織熱心讀者一起交流觀後感。活動在網絡平臺上同步直播,吸引來的參與者不僅是園區內的人,郎園周邊的居民也常常前來參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大北窯、郎家園所在的東郊被規劃為工業基地,國貿地區曾聚集了大批工業廠房,以機器製造為中心,被人們稱為“鐵十字”。如今郎園vintage的所在地,前身就是北京醫藥集團下屬的萬東醫療設備廠。隨著歲月的遷移,那些泛著機油味道的老車間、轟隆的生產畫面,逐漸塵封于越來越少的人的記憶中。

近二十年間,CBD的快速發展,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高樓大廈林立的CBD,不再是過去灰頭土臉的大北窯和郎家園,變成了衣著光鮮的商務區,成為財富、現代化的代名詞。不缺錢、不缺人的CBD,卻唯獨缺少了文化。幸好,郎園vintage來到了這裡,帶來了良閱書房,成為了這片CBD文化沙漠裡的綠洲,給了人們無盡的滋養和靈感。

“南書房”的西側空間通過一個天井與東側相連,這裡是一處和潘家園合作的“古舊書籍”老書展示書房。《國富論》《說文解字》《四書五經》《元曲》《古典傢俱》《古玉》《錢幣》,以及“古典四大名著”都收藏在書架上。仔細在這些古舊書叢中尋覓,居然還能看到20世紀70年代的老課本。

除了可以在此看老書,還能尋找雅趣。一張長條木桌橫置在西側空間中央,這是大家的手工課桌。書房定期開辦各種集會,有學習品香、插花、茶藝的雅集,也有講解古玉鑑定和蘇繡的專業性雅集。講師都來自園區內的各家商戶,充分調動了園區資源,形成良好的互動和文創資源共享。

如果把“南書房”比喻成一座陽光充沛的閱讀空間,那麼緊鄰長安街的“北書房”便是一座私家閱讀小院。“北書房”曾是老廠房的門房,也做過園區的臨時宿舍,如今變身為一處鬧中取靜的小書屋。來這裡讀過書的人都說這裡空間小,更像家,給人以私家書房的感覺。這裡也常常成為錄製小節目的場地。

“北書房”小院中有一棵老棗樹,歪歪的樹幹將樹枝探向院外。據工廠的老職工說,這是郎家園區域最後一棵老棗樹。

在朝陽區特產與美食名錄上,郎家園棗是與二鍋頭酒、冰糖葫蘆、雪花酪等齊名的北京特產。如今再去訪談很多老北京人,他們對郎家園最鮮明的記憶就是:郎家園的棗兒可好了。老北京的賣棗人走街串巷的吆喝叫聲“來嗨—約甜葡萄來—郎家園的尜尜兒棗來—買棗兒來賽冰糖啊!”總讓那些懷舊的老人們想起那些曾經的甘甜可口。

“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落杆。”郎家園棗呈橢圓形、卵形,兩端有尖,叫“尜尜棗”,曾經赫赫有名,清朝時被列為皇宮御房貢品之一,慈禧太后尤其偏愛這種棗。

閱讀北京  漫步書香路

良閱·城市書房以人文社科類圖書為主,十分契合郎園vintage的文化氛圍

在悠閒的午後,一頭扎進柔軟的沙發中,選一本適合當日心情的書本,衝一杯最喜歡的熱飲,把繁忙的工作暫時甩在腦後,將午休的時光寄情於字裡行間。每當讀書有感時,抬頭望向院中,目光穿過那顆老棗樹的枝杈投向天際,思緒也開始天馬行空起來。這是工作之餘最好的“充電”。

“為什麼書房叫‘良閱’?把‘朗讀’的‘朗’字拆開,一邊是‘良’,另一邊是‘月’,我們把‘月’換成同音的‘閱’,代表不僅要閱讀,還要讀好書,在書中遨遊天地,雅俗共賞。”宋秀平說,“2018年,我們會增加讀書沙龍的頻次,希望每週都能舉辦。將郎園內所有的閱讀空間都更加靈活地進行配置,吸引更多的閱讀人群進到書房中享受讀書時光。”

文 / 張天宇 攝影 / 李睿 李志明 馬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