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金融風生水起 今年5家增資36億

在業務擴張、資本充足性要求帶來的資金和資本補充壓力下,2018年汽車金融公司增資潮持續。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已有5家汽車金融公司完成增資,合計增加註冊資本36億元。

另一方面,為了解決資金錯配帶來的流動性管理、息差管理壓力,不少汽車金融公司還加大融資力度,擇時通過資產證券化、金融債等方式降低資金成本,以獲得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融資渠道。

年內5家完成增資

證券時報記者日前獲悉,華晨東亞汽車金融已完成最新一輪增資,將註冊資本由8億元增至16億元,並完成工商信息變更。

這是今年第5家完成增資的汽車金融公司。此前,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金融、吉致汽車金融、山東豪沃汽車金融、福特汽車金融陸續於上半年完成註冊資本變更,包括華晨東亞汽車金融在內的5家公司合計增加註冊資本36億元,增幅約58%。

而去年數據顯示,2017年共有9家汽車金融公司披露或完成增資計劃。其中8家公司已完成註冊資本變更,註冊資本合計增加108.48億元,增幅逾81%;東風集團則在去年10月公告,擬將東風日產汽車金融註冊資本由15.29億元增至50.29億元,目前尚待監管批准。

汽車金融公司增資,一方面是為鞏固汽車金融資本充足程度,以進一步發展乘用車市場;另一方面則是為減輕財務風險及滿足監管規定。

由於缺乏其他資本補充渠道,目前汽車金融公司主要通過股東增資及利潤留存的方式補充資本,以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規定。根據銀監會對商業銀行資本管理過渡期安排的要求,汽車金融公司也應與商業銀行一樣,須於2018年底前滿足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7.5%、10.5%的要求。

“除了滿足監管要求外,還有一個因素是增加撥備。一些汽車金融公司的不良率雖然不高,但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也不高,如果前者上升的比較快,現有撥備可能不太夠。”一位大型汽車集團財務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融資租賃也被視作未來汽車金融業務發展的一大趨勢。業內人士認為,通過租賃業務可以實現汽車所有權的轉移,其產品靈活度高,放款時間短、還款方式靈活且月供較低。不僅可以提升新車銷量,還能促進二手車業務的發展。

不過,已有汽車金融公司牌照的車企往往不通過前者下設融資租賃公司,而是在集團層面設立子公司,該子公司與同集團的汽車金融公司不形成權屬關係,但業務往來密切。

多方舒緩資金成本壓力

從融資渠道上看,由於過於依賴銀行授信,汽車金融公司缺乏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融資渠道,面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息差管理壓力。

“隨著業務規模擴大,這種期限錯配的問題會更加明顯,帶來比較大的流動性管理壓力,而且負債集中於銀行借款,融資規模、融資成本受銀行信貸政策的影響比較大。” 一位中型汽車金融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

前述高管進一步解釋稱,以資金成本上升為例,市場利率傳導至銀行貸款端,如果汽車金融公司業務利率的調整不能迅速匹配,將導致淨息差收窄,甚至出現資金成本高於業務收益率的情況。“季度市場利率有所下行,我們的資金成本有所下降,但後續的方向肯定是易上難下,明年的淨息差收窄壓力還是不小,預計穩中有降。”他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金融公司正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期限錯配的壓力。一方面,今年汽車金融公司個人汽車抵押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ABS)發行繼續保持較快增速,年初至今就有10家公司完成835.1億元ABS發行,較去年同期增長17%;另一方面,具備債券發行資格的汽車金融公司正加大中長期金融債發行力度,年初至今有230億元汽車金融公司金融債完成發行,同比增長53%。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