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中國應把握油價下跌契機

近期,國際原油市場持續下跌,布倫特和紐約NYMEX兩大交易市場的原油期貨價格在短短一個多月跌去近三成,抹去了今年3月份以來累計半年多的漲幅。此時,圍繞油價下跌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廣受關注。

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油價下跌對中國而言無疑是有利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原油消費達6.10億噸,同比增上6.0%,增速較上年擴大0.5個百分點,其中進口量為4.19億噸,較2016年增長10.1%,並創歷史新高。剛剛公佈的今年10月份進口原油為4080萬噸,同比增長31.5%,1~10月份進口原油37716萬噸,同比增長8.1%。

與此同時,近年國內石油產量穩定或下行,2017年產量為1.91億噸,同比下降3.1%,需求增長越來越多地依賴國外進口。石油有“工業的血液”之稱,是製造業最重要的原材料,中國乃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油價下跌將直接導致成本下降,增強工業產品競爭力。

但低油價的好處難以持久。因為雖中國的消費量和進口量巨大,但仍缺乏原油的定價權,且目前石油儲備能力太弱,儲備量很少。這種情況下,中國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漲跌,油價高位時付出大量的成本進口,如2008年紐約NYMEX原油期價最高達147美元,給中國工業化帶來了沉重負擔,油價低位時則只能減輕一時的成本。

在謀求定價權方面,今年3月首個國際化期貨品種——上期所原油期貨正式上市交易,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然而,中國石油儲備卻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7年年中,中國已建成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加上部分社會企業庫容,可儲備原油3773萬噸。國際能源署設定的一國石油儲備的安全標準線是90天,按照這個基本標準,2017年我國石油儲備應該為1.5億噸,目前連零頭都不到。

為何不能趁油價低多儲備一些?主要受制於儲備能力和制度體系。具體而言,我國的能源儲備分為國家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兩種,存儲少是因為國家儲備油庫建設緩慢,以及民營的商業油儲備體系幾乎沒有啟動。前者由發改委主導建設,後者則需要通過改革來釋放。

2016年以來,國家在電力、石油、天然氣、民航、電信、軍工等重要行業領域,先後選擇三批國企開展混改試點。11月14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通氣會稱,目前大多數國有企業已在資本層面實現混合,商業一類中央企業的混改比例已超過70%,不過石油領域相對緩慢。同時,放開民企和外資進入石油領域,也應積極推進,早日結束“三桶油”的壟斷地位,讓石油進口渠道多元化。且通過發揮民企的優勢,增強中國原油儲備能力。

油價走低,製造業成本下降,將給中國經濟帶來轉型升級的空間。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應利用低油價帶來的降成本時機,通過創新和技術改進提升勞動生產率,促進整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企業萬萬不能因為一時油價下跌帶來的成本下降,走回此前粗放式發展的老路,那樣只能延緩過剩產能的出清,且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背道而馳。

應該說,這一輪油價暴跌原因複雜。換言之,國際油價下跌後可能向上突變,一旦石油價格漲上去,又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中國應該把握油價下跌契機,增強原油儲備能力,並藉助降成本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