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MIX 3 曝光前,聯想和華為相繼曝光了滑蓋手機,網路上噓聲一片, 滑蓋設計真的是在倒退嗎?縱觀手機的發展歷史,我覺得這反而可能是下一代移動電話的轉折點。

「機皇」這個詞條要追溯到諾基亞 N81 時代,推蓋手機紅極一時。同期不乏全鍵盤和觸屏機,最終以 iPhone 的降維勝利開啟了移動電話文明的全新十年。歷史的重演總是驚人地相似,滑蓋、升降、雙面屏,亂世出英雄,誰來引領下一個十年?真讓人翹首以待。

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外觀

MIX 3 比上一代好看在更為修長,6.39'' 的 AMOLED 在亮度和色彩呈現上也有著質的提升,設計稿原圖再也不會偏色了。本以為屏佔比提升到 93.4%,整機尺寸會相應變小,未成想採用了 19.5:9 的屏幕比例, 對更希望單手操作的我來說,iPhone X 的尺寸更具吸引力。

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陶瓷背面的精緻毋用多說,中框卻是 7 系鋁,超驚豔的全陶瓷 MIX 何時迴歸?MIX 標誌也首次燙上了機身,但我還是覺得之前的樣式更好看。同時 MIX 3 更有厚重感了,比 MIX 2 厚了 0.36mm,好在進化成雙曲背面,握感不明顯,份量是真加碼,躺著玩時更能體會,砸臉上也更疼。

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發文前經歷了慘烈的手滑事故,託中框夠厚的福屏才沒碎。對比國廠主流全面屏,雖然 MIX 3 邊框感人,但對比 iPhone X 還是略勝一籌( XR 的游泳圈?ummmm...)。個人對全面屏定義的比重:屏佔比>邊框>劉海,假設兩個組合:

100% 屏佔比+厚邊框 / 窄邊框+劉海 ,你會怎麼選?

選滑蓋,不代表要滑蓋

當年 NOKIA 5200 是向上滑開而稱其為「 推蓋手機 」,剛上手 MIX 3 老忍不住向上推。雖然有違慣性,但仔細想想,這樣實際上更大程度地滿足了幾乎沒有自拍需求的鋼鐵直男滑開前攝的次數,而屏佔比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尚且合理。

30 萬次 才滑得壞的 「磁動力滑軌」,手要不抽筋也夠滑好幾年了。有軌就有槽,官方沒提防塵級別,而積塵概率理當隨軌道數量正比疊加,MIX 3 的雙軌算是比較合理了。比起清理積塵,我更擔心蹭花前攝,有縫隙反而心安了,況且已經夠窄了,帶上手機殼更是很難察覺。

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前攝面板是跟外屏一樣的黑玻璃,看得到就能擦掉,中間的積塵才難搞。假設一下:攝像頭內陷的話,縫隙還存在嗎?然而這是硬件合理性的課題,先溜了。

一推即達和滑動音效沒找著,估計要等 MIUI 更新。預設開啟前攝,或許是因為機械結構,小一秒不算快。上蓋雖薄,磁吸力不容小覷,起初用小拇指作支點擔心摔機,但多用幾次就習慣了。

戴套須知

「滑蓋手機如何戴套」 諾基亞早已解答。窄縫隙使上下結構獨立戴套幾乎不可能,所以官方套把邊框全包住,外觀上竟然有了整體感 (?)。但手感略微鬆弛,重壓時能感到機身在套裡挪,滑開時還會晃。換一個角度想,如果做緊了影響滑開,實乃兩難。戴套一個禮拜,屏幕兩側出現了輕微的刮痕,相信是滑蓋手機套的通病了。再想想「戴了套更有整體性」這一點,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為之(狗頭滑稽)。

AI 鍵深得我心

一個廣東人遇到不懂粵語的語音識別跟吃了沒有調料的方便麵沒有區別,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可惜 XD

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MIX 3 的左側新增 AI 鍵,長按語音識別,單、雙擊可自定義,我設了 相機 和 便籤 用來記錄瞬間的靈感。於我而言是顆神奇按鈕,媲美 S Pen,需要記錄的瞬間免去開鎖和查找,香

無奈的後置指紋

在這麼薄的活動模組下,無論加入光感還是超聲波的指紋識別,結合目前的技術條件,本身並不期待,但網路上罵聲一片倒讓我有了一絲遺憾。不解的是,正值後置指紋備受爭議的時期,MIX 3 的指紋戰鬥力反在退步(雖然蘋果也經常這樣,逼死手汗患者),隨著識別不了的次數增多,我建議設計一款沒有指紋孔的手機殼。

不過話說回來,後置指紋的實際體驗還是挺方便的,雖然多少吐槽的人用過卻不得而知,但與其在美觀上妥協,何不嘗試大法的鎖鍵指紋?


總算爭口氣的拍照能力

MIX 2 主力這一年,除非工作需要,對拍攝可謂無慾無求。以往對 iPhone 的沉迷更多停留在他的色彩呈現和拍攝效果上。而今 AMOLED 的的效果讓人刮目相看,而拍照算法的進步更是讓我把最後的執念也排除掉了。

MIUI 10 上線之後,MIX 2 的成像終於提升。同時加入了人像模式,儘管景深靠算法,可效果也算是脫胎換骨,不禁對 MIX 3 寄予厚望。

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雙攝外觀沿襲了 MIX 2S ,小米今年全線上了雙攝,結合發佈會提到的算法加強,明年的小米或許終於要在系統核心功能上發力。

鏡頭分別由兩顆 12MP 的 索尼廣角 和 三星長焦組成,雖然沒有驚喜,但算法效果的超常發揮,現在連「拍照」模式都能輕易出片了:

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初嘗華為超級夜景是在 Mate 20 Pro 的工程機上,在近乎全暗的壞境裡出片還是挺震撼的,瞭解原理之後我用 MIX 2 的手動模式,利用長快門和高感光拍出了類似的效果。但華為的夜拍優勢在其自動化,MIX 3 這次的手持夜景算得上挽回顏面了,而且細節上對過曝的的處理也很到位,整體更為細膩:

雖然「超級慢動作」也包裝成了賣點,MIX 3 也保留了體驗更好的 120&240FPS ,因為支持編輯慢動作區間。960FPS 的時長僅 10sec,只在視頻後段減速,所以實際拍攝只有 5sec 不到。很多「專業人士」提出除了 SONY 的 Motion Eye 以外,三星華為所謂的 960FPS 都靠插幀實現,蘋果推廣慢動作功能之初代入過一些生活外的應用場景,例如運動員的動作記錄,然而當下眾多視頻編輯器都自帶了藝術性的慢鏡功能,消費者也很買賬,所以這似乎並不足以影響消費決策。


良性競爭才能普惠大眾

商人 Tim Cook 解釋 iPhone XS 昂貴的售價時說「智能手機正在減少人們需要額外購買的電子產品」。一臺相機好幾千,現在買手機就可以了,那你還不讓我賺點錢,是不是就說不過去了?

MIX 3 上手十日談:全面屏 還是手動更踏實

英雄大多都是攪局者,被圍剿是分分鐘的事。特斯拉推行電動車的阻力如此之大,我想更有可能是因為壞了眾多車廠未來十年的商業計劃吧。四年前,我還是個揣著四件套的果粉。那年的 10 月 25 日,原本只是想看梁朝偉,結果反被首次亮相的 MIX 驚豔。

隱藏前攝的方案愈演愈烈,藍綠廠的方案科技感很強,但電動模塊總比不上機械結構讓我更有安全感。自動化是必然的,從過渡期的策略上來看,個人認為滑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