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潛在經濟增長率保持6%或者略高一點的速度已經足夠

“ 我們今天應該有一個信心,只要我們的實際增長速度沒有低於潛在增長能力,我們就是充分就業的增長,就不用擔心,哪怕是6%。”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11月13至14日在京舉行的“《財經》年會2019:預測與戰略”上說。

他表示,既然現在潛在增長率下降到了6%多一點,今天遇到了外部衝擊,我們對美的出口大部分被加了關稅,下一步可能還會下來再加關稅,影響到了我們的外部需求。內部需求,消費仍然是要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要假以時日,接下來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在投資需求上,多少會有一些刺激的政策,這些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回歸到10%,也不要說8%,而是說和今天的潛在增長能力相適應,6%或者略高一點的速度足以,否則我們十年的教訓就白費了。

蔡昉說,在應對上一次金融危機的時候,絕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採取的是量化寬鬆的政策並持續至今。而2008年遭遇危機的時候,中國實體經濟遭受了挫折,因此我們希望迴歸到中國的潛在增長率上去。

蔡昉認為,迴歸潛在增長率的刺激動機是正確的,但我們也的確遭遇了當時的外部衝擊,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2000萬農民工返鄉。但在當時的刺激政策下,農民工在春節以後很快陸陸續續回來了,意味著我們的刺激達到了目標,迴歸了潛在增長能力。當時政策是對的,但也是有代價的。中國GDP這些年保持增長,復甦到正常,但貨幣發行增長更快。我們把GDP和貨幣發行作為一個比值,就看到它是下降的,這意味著現在要取得同樣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習慣要有更高的槓桿、更寬鬆的貨幣、更多的貨幣發行。這種情況也就造成了,我們後來要去部署去產能、去槓桿、處置殭屍企業等任務。三期疊加,其中一個就是前期政策的消化期,前期政策就是我們金融危機以來實施的廣義的宏觀經濟政策,它天生就帶有把週期性政策變成常態化的趨勢。上一次刺激政策,導致了一定的後遺症,我們要花很長時間消化。

蔡昉認為,在人口增長方面,2010年是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轉折點。這意味著人口紅利在消失,儲蓄水平、投資回報率、勞動力供給、人力資本的改善、資源重新配置效應都會弱化,都是不利於經濟增長的。

因此,他的結論是:如果再估算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就會發現潛在增長率在下降。蔡昉表示,把應對週期的宏觀經濟政策用來推動產業政策,實施區域政策,是不對的。反過來用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來補充宏觀經濟政策的刺激作用,也是不對的。今後的做法是應該防止多重政策的共振現象,採取什麼政策的時候,要把每一種政策效應進行衡量,進行對沖,而不是讓它產生共振。 蔡昉認為,2008年以來10年經濟發展經歷得出的一條很重要的經驗是:要從金融等各個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且對外開放必須以國內加快改革為前提,兩者是不可分的。因此,我們今天應該心無旁鶩地推進改革和開放,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外部衝擊的問題。

(經濟日報記者:李予陽 責編:武亞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