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在古玩圈子裡,包漿是個使用頻率較多的詞語,俗稱“傳世古”。大量的收藏人基本以古瓷包漿定新老,固然包漿是判斷古瓷的基本判據,但我們要告訴大家的是,包漿判定新老只能說是基礎不是全部,僅憑包漿還只是初級階段鑑定,收藏的也只能是普通藏品為主。為何這麼說呢?

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有的藏家經常說:“只要學會看包漿,即能辨別器物的新舊,推斷其年月之長短,可以少花冤枉錢……”這讓初入收藏界的朋友信以為真,但卻不知道,這只是鑑定贗品的手段之一,況且,他們對什麼是包漿也知之甚少,容易受騙。偏偏許多資深的收藏家對這一概念的回答也往往是語焉不詳,或作“高深莫測”之狀,讓人摸不著邊。

莫以包漿論新舊

一般而言,像本身沒有“油性”的玉器、印石、銅件、硯臺、瓷器、木器傢俱等傳世古玩經過長時間的把玩,都會產生包漿。這種類似清漆罩過的光亮,卻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蠟打等方式所產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這些非玉的東西,都呈現出玉石般的珠光寶氣,靈氣四溢,藏家們稱之為“包漿亮”。

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目前還沒有一本專門論述傳世古玩形成包漿成因的專著。但有的書上介紹說,紫檀、紅木、黃花梨、鐵梨木等一些高檔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質外洩,和空氣中的塵土、人們觸摸的汗漬,互相融會成了包漿。

事實上,從化學的角度結實,所謂包漿是指金屬表面由於氧化、鏽蝕以及汗液的作用,隨時間的推移自然形成的一層化合物,有黑古銅等多種色澤,使器物有一種自然的陳舊感。換句話說,包漿是在時間的磨石上,被歲月的流逝運動慢慢打磨出來的,那層微弱的光面異常含蓄,須仔細觀察才能分辨得出來。

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所以,有收藏專家指出,一些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不可以天天去把玩和擦拭。尤其是古時候空氣潔淨,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塵數次,也就更難形成包漿了。如果輕易地認為這種瓶罐是由於缺少包漿而斷定是新貨贗品,那就很容易“漏”掉一件佳品。

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其實,看包漿只是識別器物新舊手段之一,而且對木器類古玩比較明顯有用。要鑑別其它器物,比如瓷器,還要從底足、釉色、胎骨、圖案、紋飾、舊痕等多方面去判別。而且,一般認為,包漿滑熟可鑑,幽光內斂,意味著古玩有了年紀,顯露出一種溫雅的舊氣,這是與新貨那種刺目輕浮的“賊光”是完全不同的。

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例如,在瓷器收藏中,往往有些藏品可能會因為放置在櫥櫃裡,常年不見天日,也無需去擦拭灰塵,既毫無包漿可言,連底足和釉色也新得可以,但卻往往是“老東西”,可賣個高價。

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古玩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因日不敷出,靠典當度日。13年後的一個春天,鹽業銀行把一些逾期未能贖回的古玩進行封貨拍賣。在這批貨中,就有康熙年間的官窯瓷器。但這批官窯珍品,竟然令許多古玩店老闆不敢接貨。原因是這批東西新得出奇,手感底部還有毛刺扎手。如果是康熙時的東西,到那時算來已有近三百年了,底部早應磨得十分光滑,怎麼可能還有毛刺?更別說什麼包漿了,因此認定是剛出窯的新貨。

當時,只有一個叫張雲碉的,一看胎釉、二聽聲音、三掂分量,認定這是康熙官窯珍品。後來,知道底細的人,解開了這謎底,原來這批東西從景德鎮運到北京,一直放在內務府庫房,後來抵押到鹽業銀行,還從來沒有開過封,三百年來一直保持原樣。

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隨著近幾年各地區開發建設,大量的古董瓷器被發現,保存方式多種多樣,有窯藏、有家藏、有大缸藏、有隔牆藏、有水井藏、有暗閣藏、有溶洞藏等,所以市場同樣出現沒有使用、沒有充分光化、沒有充分氧化的古董瓷器出現,同樣不被大家認可,而恰恰有很多是收藏高手爭相收藏的頂級藏品。

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怎樣辨別老貨,“包漿”不是唯一辨別標準,別讓“包漿”迷住了眼

收藏市場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初級者依然收藏清代民國日用品垃圾品,中級藏家收藏民窯精品和文房四寶,高級藏家多年研究已經跳出前兩階段,不參與爭辯,暗自大量收藏還不被所謂專家認可,外觀包漿不顯老而實際為真的高檔藏品。相信不遠的將來,市場將徹底打破僵局,走出華夏收藏燦爛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