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从

1981年中國排球隊訪問北大,同學們打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標語。(資料圖片)

从

2013年9月30日,一名行人在北京復興門橋拍攝“中國夢”主題花壇。(資料圖片)

——習近平

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東北角,豎立著一座書寫著“振興中華”四個大字的石碑。它記述著1981年這個影響全國口號的誕生,見證了那個改革開放大幕初啟、奮力追趕世界的時代,整個中國社會投身改革、激盪夢想的熱情與期待。

10公里外的國家博物館,則見證了這個夢想的延展與昇華。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改革開放40年來,在振興中華的歷史擔當激勵下,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鼓舞下,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總結歷史經驗,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個口號傳遍全國—— 激盪起奮發圖強的磅礴精神力量

1981年3月20日晚,中國隊與韓國隊的世界盃男排亞洲區預賽在香港進行,勝者將代表亞洲參加世界盃排球賽。中國男排開局不佳連輸兩局,在5局3勝的賽制下被推入了絕境。

比賽的進程緊緊揪住了千里之外北大學子的心。38號樓的男生們聚集在放有電視的會議室裡,不停地為隊員們加油鼓勁,熱切地希望中國男排能把落後的局面扳回來。

第三局開始,中國男排打出了氣勢,雙快、梯次、前交叉、背交叉……層出不窮的快變戰術讓對手防不勝防,場上局勢瞬間扭轉。15比5、15比7,中國男排很快將大比分扳平。在決勝局中,中國男排一鼓作氣,15比9勝出。

“贏了,我們贏了!”北大學生們沸騰了。他們衝下樓去,集聚起來狂歡、遊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隊伍。大家呼喊著“中國隊萬歲”“中國萬歲”“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響徹整個校園。

隨後,人民日報以《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為題報道了此次活動。很快,這一直白卻飽含力量的口號傳遍大江南北,成為那個時代激勵中國人奮發圖強的磅礴精神力量。在城鎮、在鄉村,不少商店、工廠以“振興”“振華”命名。在歷次國慶遊行的隊伍中,“振興中華”也是最響亮的口號之一。

在當時的活動參與者、北大中文系1977級文學專業本科生劉志達看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廣為傳播絕非偶然,而是與改革開放的歷史大背景息息相關。“當時‘文革’剛結束,國門開放使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國家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要在落後的狀況下奮起直追,這個心情與男排勝利帶來的激情完全契合。”

這種精神力量也激勵了一直關注港口建設的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總裁管彤賢。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港口起重機要從外國高價進口,很多還是二手貨。而國內企業由於缺乏設計經驗,造出來的產品還不如國外的淘汰貨。

“你沒見外國人那種傲慢,根本看不起我們。”巨大的差距激起了管彤賢的鬥志。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勁,59歲的他決心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大型起重機,並將公司取名為“振華”。如今,這家以“發展企業、振興中華”為己任的企業,已經成為世界起重機市場的主力軍。

一個夢想愈行愈近—— 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僅是一個個中國人的夢想,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夢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奮鬥的目標。

1982年黨的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開幕詞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他明確表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於振興中華民族。”

從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到黨的十五大提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再到黨的十七大提出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要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我們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始終如一、路徑愈發清晰。

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聯繫在一起,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深植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中國夢的內涵,就是要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表示,中國夢是個人夢與國家夢、民族夢的有機統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找到了實現中國夢的正確路徑,那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事實證明,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富民強國的正確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奮起直追,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從3679億元增長到82.71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從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再到一些科技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歷程。

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6000多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3400多元;基本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從無到有,分別覆蓋13.5億人、9億多人;7億多人口擺脫絕對貧困,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一組組數據,見證著每一箇中國人“逐夢”路上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莊嚴宣告:“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如今,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一種信念傳承不變—— 矢志前行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滄海桑田,風雲變幻。一塊鐫刻著“前海”二字的巍峨巨石,見證了深圳前海從“一張白紙”到“最美、最好的圖畫”的轉變。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前海石前留下了意蘊深遠的祝福。時隔六年,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前海,詳細瞭解前海開發開放、規劃建設、深港合作等情況,並在前海石前接見了14名前海建設者和青年創業代表。

來自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香港青年創業者彭奕亨就是其中之一。親耳聆聽總書記的鼓勵,他感到非常溫暖和鼓舞:“夢工場是圓夢的地方,實現每個人的‘中國夢’,需要我們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在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部署的同時,明確了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新的歷史方位、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新的現代化時間表……新徵程上,面對一道道需要翻越的山樑,一個個必須跋涉的險灘,仍需要我們接續奮鬥。

離深圳不遠,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點工程,創下多項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然而,剛接手這個工程時,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卻心裡沒底。當時在與國外著名大公司尋求合作時,對方開出了1.5億歐元諮詢費的“天價”。

引進國外技術的路被堵死,林鳴下定決心,一定要用中國人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完成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研究、論證、實驗,經過不捨晝夜地攻關,林鳴帶領的團隊用4年的時間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如果每個行業都去實現一個夢想,這個國家將變得無比強大。”林鳴此時的感慨穿越時空,與近40年前北大學子的呼喊遙相呼應。

歲月流逝,精神長存。現實再次證明,新時代屬於每一個人,只要精誠團結、共同奮鬥,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實現夢想的步伐。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考察北京大學勉勵同學們時所說的:“1981年北大學子在燕園一起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今天我們仍然要叫響這個口號,萬眾一心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身處新時代,每個人都應牢牢把握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時代主題,做矢志前行的“逐夢人”,把自身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以不懈奮鬥書寫新時代華章,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毛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