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中的平仄是怎麼定的?

西域散人


問題:詞牌中的平仄是怎麼定的?怎麼才能快速的記住它呢?

.....

前言

我們所說的詞牌都有詞譜,詞譜中的句式有不同的平仄的字組合而成。我們常見的詞譜選本有《詞律》、《欽定詞譜》、《白香詞譜》、《龍榆生詞譜》等。

但是詞譜的平仄和押韻規則不是這些人編制的。

一、詞牌中的平仄是怎麼定的?

《欽定詞譜》是康熙安排文人們編制的,但是詞譜中哪裡平、哪裡仄、哪裡可平可仄、哪裡是韻腳、哪裡是白腳(每句不押韻的最後一個字)不是康熙的文人定的,而是這些文人根據前人(唐宋人)的詞作來歸納的。

比如蘇軾的這個位置是平,黃庭堅的這個位置是仄,那麼這裡就定為可平可仄,如果詞人們在這個位置都是平,那麼詞譜這裡就是定為平,反之亦然,這就是詞譜的平、仄、中(可平可仄)的由來。

用符號來表示:“○”標平聲 ;“●”標仄聲 ;“⊙”標應平可仄 ;“◎”標應仄可平。

如果一個詞譜不足以囊括所有的前人詞作,那麼就多搞出一個詞譜,稱之為“又一體”,例如漁歌子有6體,憶江南有3體,水調歌頭有8體。不同的體可能會有字數的不同,斷句的不同,押韻位置和數量的不同,平仄的不同等等。

例如這兩首漁歌子:

又一體 單調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 張志和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蓴羹亦共餐。
○○●●●○△ ○●○○●●△
楓葉落,荻花幹,醉宿漁舟不覺寒。
○●● ●○△ ●●○○●●△

------------------------------------------------------------

又一體 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 南唐李煜
閬苑有情千里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 ○●○○●●△
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 ●○△ ●●○○●●△

※ 李煜詞第一句不用韻。平仄也和張志和的不同。

二、怎麼才能快速的記住它呢?

從清朝康熙年的《欽定詞譜》來看,詞譜有八百多個,詞譜有兩千多個,如果想記住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我們常用的詞牌如浣溪沙、虞美人、一剪梅等等詞譜如果想背過還是能做到的。

不過老街從來沒有背過詞譜。填詞的時候,如果眼前有詞譜就按照詞譜填,如果沒有詞譜,就根據記憶中古人的詞作的平仄來填,寫完後再找來詞譜修改錯誤之處。

結語

古人填詞按照曲譜來填,後來曲譜沒有了,就按照詞譜來填,由唱詞變成了吟誦之詞。今天的我們好像只能看到南宋姜夔留下不多的曲譜,很多曲譜在北宋末年就丟失了,連南宋人都不知道怎麼唱。

雖然詞譜有那麼多體,但是填詞是隻能用一體,不能上闋用張志和下闋用李煜。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詞是怎麼填的。

首先,詞是跟樂譜匹配的。在隋唐時期所謂的“華夏正聲”已經遺失,其音樂體系基本都是由胡曲配合琵琶調所構成,謂之“燕樂雜曲”。詞即依著這些曲子所填,所以詞又叫做“曲子詞”。

所以,最一開始,詞是和樂曲搭配的。而詞中的平仄用音,是依靠樂曲中的音調來定的。古音(上古、中古)固定有平仄,且發音輕重都是固定的。所以不合樂譜是根本唱不下去的。

但在元代以後,聲樂系統又崩潰了。所以在明清中,後人把每個詞牌下的古人作品進行總結歸納。在每個字上標註平仄、韻腳。然後便形成了詞譜。填詞就變成了“倚聲填詞”。這時候填詞的時候,每個詞牌下的平仄即是根據前人作品中總結出來的用字之平仄而定。

而詞中的用韻,也是根據前人之韻腳,從平水韻中延伸出了“詞林正韻”。詞韻較之於平水韻,便是用韻更廣(把平水韻中一些鄰韻合併);卻也把平水韻中有的韻部分為了獨立的韻部。


總而言之,在元代之前,平仄是根據樂譜定的。而明清以後,詞中的平仄是根據前人作品總結歸納而定的。


無聊到巔峰


平仄隨句式字聲而定

▶️ 宋詞之名稱,即詞牌很多,《欽定詞譜》收錄了826調,2306體,其實比這還多,但一般常用的詞牌就100首左右。關於詞牌中的平仄,它與每首曲子的詞譜有關,具體地說,它與句式每個字的聲調有關,每首詞的句子不同,自然每個字的聲調就各異。



每調都有句式、平仄、押韻等構成。比如秦觀《柳梢青》上闋開句”岸草平沙”句,其字聲為“仄仄平平”;劉鎮《柳梢青》開句為“乾鵲收聲”句,其字聲為“平仄平平”;賀鑄《柳梢青》開句為“子規啼血”句,其字聲為“平平平仄”。三家之詞,平仄不同,先不管樂譜怎樣定的,就字的音節上理解,“仄仄平平”,讀起來比較響亮;“平仄平平”,讀起來比較和婉;“平平平仄”,讀起來比較流美。那麼同樣的詞牌,而譜字聲調不盡相同,這樣是不是就可以在字的不同處可平可仄呢?清朝制定詞譜時大體上就這麼認為且這麼作的。其實,這是主觀意識太強,是忽略了詞是唱的,不是念的實質。同樣詞牌,句式字聲有所不同,

這是詞譜所注的宮調不同造成的,非某句某字,可以可平可仄。填詞不管用那個體,平仄是不能改變的。

關於字聲還有個四聲問題,中古四聲是平上去入,新四聲是陰陽上去,它們的區別在於,新四聲沒有入聲,將其分別派到上去聲和陽平和陰平去了。


宋詞是唐宋文學,按理現在可以不用入聲,但問題出在詞譜是根據那時字的聲調而定,現在要改變它,從詞句上講是可以的,但從樂譜上講就不諧了。原因在於,根據每首曲子的宮調限制,其每句字聲與樂譜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此可參照以前回答同樣的問題如下:


至於能否有較快的記住平仄的方法問題,最簡易的做法是背會某一首詞,從其字聲中可以分辨出平仄。另外,多看看《平水韻》,先熟悉其中的入聲字,時間久了,自然能夠分辨出來的,當然還有其它辦法。因為話起來就長,在這裡暫不贅述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三上詞話》作者。


三上詞話作者


仄平平,(句)平仄仄(韻)中仄平平(句)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句)中仄平平仄(韻)下闕 仄平平(句)平仄仄(韻)中仄平平(句)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仄中平(句)中仄平平仄(韻)

注:1,拼音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

2,“中”為可平也🉑️仄。

依著這個“公式”我這樣填:

海橫流,湖競泛,出沒煙波,逐浪桃花渡。收起征帆休說苦,往事盈盈,夢囈依然酷。

跨年詩,辭歲酒,常棣傳香,厚砌牆垣處。淘氣罍歌萌萌醉,寂寂相思,剎那間流露。


朱四真


每一個“詞牌”都有其固定的“平仄韻格律”,少的一種,多的有數種,更多的過十種。古詞牌的格律在現代也有一定的拓展,習慣的講“與時俱進”。但是,大的總律格不得“亂更動”,否則就失去了“韻味”。

平仄韻,是中華詩詞曲歌賦聯的精髓所在。中華詩詞曲歌賦有千種以上的詩體,詞牌,曲調。“聯”在中國形成最早,是有文字,就有對聯。詩、詞、賦、曲起源於漢,形成大勢在唐,盛行光大在宋。“曲”在元最盛。 平仄韻,是古詩、詞、曲,律、調、吟、唱的一種轉換,也是為文字起伏、對仗工正,更為體現出彈、唱、吟之韻味之美。 古漢語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代漢語普通話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漢語的入聲,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消失,分派到了其他四聲調之中。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四聲換成“平仄韻”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陰平、陽平為古漢語詩、詞、曲的“平韻”;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上聲、去聲為古漢語詩、詞、曲的“仄韻”。 如,七律,每句七個字要求有嚴格的“平仄韻”,並且前後句、上下句等句子還講求押平仄、對仗、對偶等。《中華新詩詞韻》(十四韻)是古今“平仄韻的有機結合”,易學易懂易用,值得推廣運用。



詞牌主要來源宋代,明清弱有之。詞牌的平仄說得太為廣泛,各詞牌有各詞牌的平仄,各詞牌的數字不同,韻律不同,平仄也不同,故後人將作詞叫為填詞(填相等的數字,各詞的韻律,相同的平仄和一定的意境)。要想記住那麼多不同名稱詞牌的平仄並非易事,本人寫詞時到百度將某詞牌平仄度出再抄寫下來再進行填詞。詞牌不同,意境不同,決對不能張冠李戴。

個人知識有限,回答提問者問題,僅供參考,沒有能及幫提問者解決問題,見諒。


楓亭晚94540406


我來補充一點,記錄平仄有幾種形式,我喜歡這種:

平聲用短橫表示(_),

仄聲用短豎表示(),

可平可仄用加號表示(+)。

填詞的時候,先把平仄抄在紙上,照著填寫。簡約明瞭。

還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用平水韻寫詩,如果哪個字平仄叫不準,你就查百度,輸入“平水韻”,後面輸入你要查的字就顯示答案了。我才知道,意外大喜!(詞韻沒有這個功能)。


餘與吾


近體詩的平仄,是依據馬蹄韻的規矩而逐步成熟起來的。一般的正格比較明顯,至於出現拗句,變格,不是主流。我們要注意古人的正能量。因為近體詩句型比較集中,句子比較對稱,運用馬蹄韻比較完美。

詞是倚聲填字,詞譜是後人根據好多古人著作,通過研究篩選平仄規律而得出的詞譜。當然,一首詞牌,變格特別多,但也要重視主流。詞和詩的不同之處是。詞平仄韻皆可押,可換韻,而且有長短句。這就造成了其詞譜的多樣性。不過,其中基本也有馬蹄韻的影子。

賦,一般是節奏點符合馬蹄韻。其隔句必須符合馬蹄格。當然,其他句型可以只注意節奏點就可以。

曲也和詞有相同之處。

從詩詞曲賦都見到了馬蹄格的影子。馬蹄格貫穿其中。可見他們有共性。並非某人隨意亂造的格式。

我們見到的古詩詞曲賦,有時對馬蹄不太嚴格。我們不要糾纏古人緣何如此。我們要學古人好的東西,學正能量。畢竟在每一種文學形式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有不成熟、不足之處。

今人怎麼做呢?

要向理想的馬蹄格看齊,這是文學的大的發展方向。摒棄糟粕。這是陽關大道。要多按正格去寫。


詩詞與花草


一般現代漢語讀言,一、二聲為平,一陰平二陽平;三、四聲為仄。

但是古詩詞還有一種叫入聲字,入聲字不論陰平、陽平都讀仄聲,比如一、獨等等,想看全部可百度查閱入聲字表。

我們現代人填詞,我覺得還是模仿古人風格為宜。


煤城飛t將


詞的平仄,應按:欽定詞譜和詞林正韻來定。當用新聲韻,另當別論,沒有傳統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