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15噸古錢幣,然後呢?

挖到15噸古錢幣,然後呢?

考古中發現古代銅錢是常有的事,幾百上千枚都不罕見,有時挖到錢幣窖藏,出土上萬枚也不是個案。比如,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就曾發現引發社會關注。考古發掘者介紹說,墓葬裡清理出的隨葬品中,光是漢代貨幣“五銖錢”就約有200萬枚之多。一次性發現上百萬枚古錢,我從業多年也是第一次聽說。對這次大發現,不少媒體都有及時的報道,但也不乏誇張的成分,比如說這些錢幣重達15噸,便是一例。

挖到15噸古錢幣,然後呢?

海昏侯墓出土的銅錢堆積如山

這15噸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我不免心生疑惑。一枚漢代的五銖錢,質量約相當今天的3.3克。我粗算了一下,發現無論怎麼算也不至於有15噸。此外,還有的媒體演繹得更離譜,說這些錢幣相當於今天的百萬元人民幣云云。我也不清楚如此換算到底有什麼真憑實據。

記者發新聞稿說得離譜點,讀者一般不會太較真,常常是報道之後也就過去了。但考古畢竟是專業性很強的科學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每一步操作都要符合起碼的專業規範。對於這些出土的古錢,考古人員還要一步步展開很多工作。

首先,這些錢幣如何做好清理?正如大家所知,考古清理既不能用鐵鍬挖,也不能動用挖掘機鏟,而要用小刷子和細竹籤將古錢一枚一枚慢慢地剔乾淨。這次發現的200萬枚錢幣是堆成一大堆的,清理的時間、所需的人力,都需要大量投入。出於更科學的考慮,現在遇到這類情況,相比過去又有了一個新做法:把錢幣堆積整體打包裝箱,搬到實驗室一點點地清理。

第二,這些錢幣如何做好整理?銅錢在當初使用時都是金黃色的,下葬以後經過2000年埋藏,到清理出來時都已變成了青綠色,鏽蝕斑斑。一串串、一枚枚地提取、清洗、去鏽,儘可能地恢復其原真性和完整性自不待言。這麼多錢幣,儘管每枚之間區別不大,但按照考古工作流程,對每一枚錢幣還要進行繪圖、拓片、照相、錄像等。此外,還要在卡片上做尺寸、保存情況等詳細的文字記錄。

挖到15噸古錢幣,然後呢?

錢文清晰的五銖錢

第三,這些錢幣如何進行研究?這次取得了漢代銅錢以1000文作為一個單位的考古實物證據,證明了唐宋以來以1000文銅錢為一貫的校量方式源於西漢。但墓裡為什麼會隨葬這麼多錢幣呢?接下來還會有哪些新的研究發現呢?這些都令人期待。

第四,這些錢幣今後怎麼保護?從我以往的發掘經驗來看,很多銅錢埋藏時間久遠,質地變得酥鬆易碎,清理時很難再保持完整的圓廓狀。這次海昏侯墓裡的錢幣保存狀況比較好,大多銅錢的質地還很硬挺。然而即便如此,今後保藏中還要不斷採取措施,防止其出土後的氧化和碎片化。所以,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才能保存好這些錢幣,是接下來強化保護的新課題。

第五,這些錢幣如何加以利用?錢幣被考古發掘出來,既要提供給專家學者作專業考古學的研究性利用,還要面向社會公眾作保護基礎上的展示性利用。怎麼由專家解讀,如何對觀眾展出,都是擺在考古學者和有關行政部門面前的大問題。

古錢出土後的操作流程,可算是考古工作的一個縮影。換句話說,一個重大考古發現僅僅是一個漫長工作的開端,接下來如何整理和研究,再接下來怎麼保護和利用,都是需要直接面對的實實在在的工作,可能要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一代人甚至兩三代人。至於儘快籌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開發相關旅遊項目、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等,也都會納入相關學術機構和各級政府的工作中。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