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與清末,在亡國之際為何百姓的表現有天壤之別?

張浩天Tony


“靖康之恥”及南宋朝廷用搜刮來的民脂民膏買和平,讓億萬漢人長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蒙宋戰爭時,漢人再也不想當待宰的羔羊,南宋軍民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誓死抗敵的決心,和蒙古人展開了魚死網破的生死決鬥,時間長達半個世紀。

1236年蒙宋沔州、陽平關之戰,宋將高稼、曹友聞、曹萬以寡擊眾,全部戰死無一人投降。1259年合州釣魚城之戰,王堅、張珏孤軍奮戰誓死不降,打死蒙憲宗蒙哥、主帥汪德臣。同年的潭州之戰,安撫使李芾率軍血戰,全部殉國。潭州名儒尹谷見城破,“乃閉戶積薪,全家老幼舉火自焚。”嶽麓書院幾百儒生效法老師尹谷,全部自殺。城中百姓紛紛自殺,“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縊林木者,累累相比”。1272年襄陽之戰,宋將張貴、張順被蒙古兵合圍,二將率全軍將士血戰,全部陣亡。1276年元軍進攻靜江府,守將馬暨與元軍巷戰,全軍戰死,無一降者。1278年重慶之戰

,元軍圍攻張珏,全軍將士全部戰死,無人投降。1279年第二次合州釣魚城之戰,在大宋已亡、忽必烈答應不屠城後,守將王立與32名將軍全部自刎殉國,無人投降。同年的崖山海戰,南宋戰敗,丞相陸秀夫揹著9歲的幼帝趙昺投海,太后、張世傑及十萬軍民也跳海自盡,浙江、福建十餘萬民眾聞訊也自殺殉國。


南宋軍民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極大地震憾了元世祖忽必烈和蒙古人,他們認識到漢人的強大和難以征服,立即推行了耶律楚材改革,迅速融入了漢文化圈。

二、清末百姓對亡國的態度

比起宋末百萬民眾以身殉國,清末百姓對大清危亡就冷漠多了,甚至到了無動於衷的地步。他們根本不像大清臣民,更像旁觀者、局外人,漠視朝廷和外國的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廣州三元里鄉民曾自發組織起來抗擊英國侵略,他們發出《申諭英夷告示》警告英軍:“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可見當時清朝老百姓的愛國意識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絕大部分北京民眾都在看熱鬧,有少數人則趁火打劫和侵略者一起搶劫圓明園。清廷官方文件也有“奸民”哄搶圓明園的記錄,步軍統領瑞常上奏:“惟圓明園、三山各處,所有收存對象被夷人搜取者固多,而土匪乘勢搶掠”。這時候的國人,已對清朝滅亡漠不關心了。



甲午海戰的失敗,驚醒了一小部分中國人,康梁推行戊戍變法,希望救亡圖存,但被慈禧太后鎮壓,戊戍六君子被推到菜市口砍頭,圍觀的老百姓很多,均冷漠視之,甚至有人罵他們是叛賊。魯迅小說《藥》,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民眾對維新派和革命黨人的態度:兩個字,活該!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面對亡國滅種危機,清朝民眾上演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幫助八國聯軍運糧、運物資、斬殺清廷官員!在洋人打來的時候,老百姓對統治他們的滿清,沒有表現出任何同情。


(天津,美軍的臨時運輸車隊)

三、宋末和清末民眾差異巨大的根源

都面臨著外敵入侵,都陷入了亡國危機,為什麼宋末和清末百姓差異那麼大呢?個人認為:一是對統治階層的認同感有差異,二是對國家的歸屬感有差異,三是民族感情影響,四是清朝愚民政策釀下惡果。

對統治階層的認同方面: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大家庭,既然以漢族為主體,漢族自然而然以中原王朝為正統。南宋雖然偏居一隅,但他是漢人政權,漢人在南宋享有國民待遇。清朝雖然是大一統王朝,但清朝是滿人政權,滿人不勞動,卻擁有不勞而獲特權(政府每月發養贍銀),滿人唯一的勞動就是當兵;漢人只是滿人奴才,只有靠勞動養活自己並供養滿人。因為漢人在宋朝、清朝的地位不同,導致清朝絕大部分民眾不認同滿清。


(清政府給滿人發的養贍銀)

對國家的歸屬感方面:南宋時,女真人對漢人慘無人道的暴行,激起了漢民族的反抗,導致民族矛盾空前尖銳並上升為主要矛盾,掩蓋了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促使漢人空前團結,國家認同感顯著上升,“忠君愛國”思想深入每個人的骨髓。清朝統治階層入關後一直實行“滿漢大防”國策,禁止滿漢通婚,禁止漢人到滿蒙經商,禁止漢人掌握朝廷大權,禁止漢人開展海外貿易,漢人見滿人必須叫“爺、主子”,漢人只能自稱“奴才”……試問這樣的“國”,哪個漢人會去“愛”?你們的政權、制度、福利只給滿人不給漢人,大清是你們滿人的大清,不是漢人的大清,愛亡不亡,關漢人屁事!這就清末老百姓對清朝滅亡的主流認識。

民族感情方面:漢人遭受的最慘痛恥辱,即拜滿人祖先女真人所賜,“靖康之恥”是漢族難以磨滅的痛,宋朝則是歷史上最悲催的中原王朝。作為漢人,誰能忘記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宋官方《開封府狀》、宋人《靖康稗史箋證》、金人《南征錄匯》、《宋俘記》、明代《呻吟語》等專著均詳細記載了“靖康之恥”空前絕後的慘狀。看過這些書的人,都會形成一個觀點:宋金有血海深仇,無法調和!對此滿人也有自知之明,他們說“中國興則大清亡;漢人強則滿人滅!”


滿清愚民政策影響:清朝統一全國後,一直奉行愚民政策,實行閉關鎖國,禁止海外貿易,禁止漢人自由進入滿蒙經商,隔絕漢人與世界的聯繫,讓漢人自我封閉、固步自封;嚴格實行剃髮易服,屢興文字獄,科舉只考八股文,試題只許從《論語》出,禁錮了新思想、新發明;禁止滿漢通婚,妄圖阻止滿蒙少數民族被漢族同化。通過一系列愚民政策,200多年持之以恆的奴化教育,漢人變得奴性十足、麻木不仁,再也不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類的話了。

滿清不惜以犧牲經濟為代價,強行停止了中國跟上世界潮流發展資本主義的車輪。從此,中國一步步走向落後,等我們醒過來為時已晚。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我們還在封閉的封建社會中自我陶醉,等待我們的,只有西方列強和日本的軍艦大炮!


能忍即智


“崖山之後無中華”說得一點沒錯。元朝統治時期,大量外族滲入中原、江南地區,與漢人相互融合後,雙方精神層面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很負責任的說:已經不是以前那個純粹的漢族了……

即使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也於事無補了,特別是北方中原地區,經歷了金、元的統治,原來的漢族都已經完全胡化。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戰爭中雙方也都大量使用蒙古人和漢人,也就是說明軍裡有蒙古人,元軍裡有漢人,甚至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的主要兵源也都是朱元璋時期收降的蒙古騎兵……

也許有人說南北朝時期中原不也一樣淪陷過嘛。南北朝時期由於之前東晉衣冠南渡,華夏文明得到非常好的保留,而且後來隋唐時期的統治者雖然都可以說是多少帶了胡人血統,但確非常推崇漢文化,使得中華文明再次輝煌了幾百年。可到了元朝統治時期就不走運了,從南到北的統治,加上對漢人不公平的對待,使得漢人生存都成了問題,更別說保留文化了……

至於清軍入關後就更不用說了,連正大光明殿上的匾額旁邊都有滿文……

說到這裡大家也明白宋末和清末百姓的態度為什麼差別這麼大了。


向先生220730311


宋亡與清亡,不是一個概念。

宋是漢人政權,亡於遊牧民族入侵,

清本來就是“異族”,胡無百年運,漢人內心深處對滿清是不承認的。

甚至八國聯軍侵華時,貧困農民幫助聯軍,對抗清朝。

顧炎武提出過一個命題,亡國與亡天下,亡國是一家一姓的成敗,

亡天下是民族滅亡,亡國是“肉食者謀之”,亡天下是“匹夫有責”。

因為日本從未被外族佔領,所以他們就瞧不起中國,認為,“崖山之後無中華”,

自己才是漢文化的繼承者,這就是中日意識形態的分歧,近代堂而皇之的進攻清,

有一種說法就是,“驅逐異族的文化之戰“,

這種說法看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就是詭辯,無稽之談。

重溫一下宋元崖山之戰,

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 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6]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南宋的滅亡標誌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中華文明的成果被摧殘迨盡,近代化進程戛然而止,被外界打斷,

高度發展的經濟社會付之一炬,

201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超過宋朝,達到51%,某種程度上我們現在,

剛恢復到宋朝的水平,前後用了八百年。


逸謙吧唧吧


我們錯了就是錯了,華夏亡了就是亡了,帝王血統不正,我們退一步,說文化在就是中華在;滿清剃髮易服,文化的代表“衣冠”沒了,我們又退一步,說文字在既是中華在!一步退步步退,何時我漢家兒郎的臉皮可以代替長城禦敵了?三皇五帝泉下有知作何想?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我華夏的榮耀不與侵略者分享,我們也不該拿韃虜的榮耀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中華文化當正本清源,一步不退!滿清、蒙元絕非中華,旗袍馬褂鼠尾辮實乃我華夏千年的第一奇恥大辱!(轉發)


文化革新記錄者


在歷史上,說到“軍民”戮力同心抵抗外敵,恐怕沒有哪個朝代在宋代之上,包括正兒八經的史書類記載,“軍民”一起的描述,都是歷朝歷代最多的,也是用的最頻繁的。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很多人不僅要問為什麼在亡國之際南宋軍民聯繫這麼緊密,可以做到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因為就中國的封建社會來說,普遍的實行的是一種愚民政策,也就是說平民百姓你只能耕織,不是愛幹嘛就幹嘛的角色。

因此古代的老百姓最好當,角色單純,但也最難當,因為統治者比如說皇帝一類的群體通過賦稅徭役兵役剝削壓榨也是這一個群體,古代的老百姓是政治存在感最不強的一個群體,但同時又是政治的落腳點,一切的政治最後都會落腳到吃拿卡要平民百姓。


當然愛國也不是老百姓需要考慮的事情,為什麼?不夠資格,二是容易形成暴民政治,心憂天下的人必須是讀過四書五經科舉取士成功的人,這部分人為什麼有資格愛國,因為人家已經學習過效忠國家伺候皇權的說明書――四書五經。

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被允許做,是一群懂“規矩”知曉“大道理”的人,這部分人是跟皇帝一條心的,是幫著皇帝苛捐雜稅的。

因此南宋軍民能夠一心抵抗元軍,簡直就是歷史一景,非常難得了,但是話說回來,南宋軍民一心的場景恐怕也不如後世看到的那麼美好,當時的文人政治,武將都被皇帝殺光了,“軍民”一心抵抗元軍在多大程度上是脅迫的,有很多疑問都難說的通。

到了清末似乎大家約定俗成的沉默,即使清朝滅亡了也只是張勳壯著膽子弄了個復辟,至於說老百姓,自始至終沒見過,軍閥還差不多,說到軍閥,也許老百姓都被收編入各類的軍閥造反,倒也解釋得通。


歷史三日談


蒙古人與宋人常年戰爭,已經產生了民族仇恨。蒙古人也會屠殺宋人。。而八國聯軍不殺老百姓。表現出來,就是老百姓看熱鬧。。還有日本人入侵東北。老百姓也是看完熱鬧,然後找日軍打官司。等到民國抗戰,使雙方產生仇恨。老百姓就不得不在保家之外還要衛國了。。


丫頭他爹爹


宋末民眾願意滔海而死,是因為民眾明白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願意為之身殉。而清末八國聯軍進攻中國的時候,民眾卻為八國聯軍運送武器彈藥。這中間的區別,說到底就是對民心的爭取而已。

一個是自己建立起來的國度,而另一個卻是征服者建立起來,並殘酷壓榨自己的國度,作為老百姓來說,誰更願意為之犧牲一眼可知。

宋朝是一個漢族人建立起來的國度,他的興盛和滅亡與所有漢族人息息相關。

從民族的角度上來看,宋朝是一個完全由漢族人建立起來的國家,這個國家雖然在建國之後,始終無法擺脫北方異族的襲擾,但這並不妨礙漢族人對宋朝的擁護。正所謂“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漢族人擁護漢族政權,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此外漢族人在宋朝的時候已經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漢文化,甚至連契丹、日本等國的君主、貴族都爭相效仿,在這個時候的的宋朝國民,基本上形成了國家和民族的觀念,人人都以作為宋人為榮,以被異族征服為恥。

雖然宋朝最後沒有戰勝北方的遊牧民族,但是這並不能阻止宋人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痛恨。因此在北方蒙古人滅亡宋朝的時候,無數愛國宋人與之相抗,並在亡國之後蹈海自盡、為國以殉,其氣節不得不令人歎服敬佩。

清朝是一個非常落後的王朝,統治者們利用手中的屠刀,讓中原漢族忘記家國觀念,最終淪為滿族人的奴僕。

在中國的歷史線軌跡上,清朝雖然是一個比較接近於現代的一個王朝,但是這個王朝的制度是異常的落後的,他的落後不僅是制度上的落後、更是文化和思想體系上的倒退。在滿族人統治中國的兩百多年裡,他們利用手上的屠刀,把一個文明開化的中國重新變成了一個落後、愚昧、貧窮、不知家國觀念的中國。

在歷史上,一個落後的民族想要征服一個先進的民族,一般會採用兩種手段。

一種是將自身融入先進民族之中,努力學習先進民族文化、使得本民族不斷的加快進步速度,直到某一天超越先進民族。

比如在建國以後,中國人不斷地學習國外的先進文化、科技知識,不斷的改變自身觀念,使得中國在過去的數十年裡不斷的進步、發展,這才有了幾天的我們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規模。

而另一種手段,則是利用手中的屠刀將先進民族攔腰斬斷,使其落後、衰弱,這樣以便於落後民族的統治。很不幸,清朝的統治者採用的手段,就是後一種手段,這是漢民族的悲哀,也是中國的悲哀。


滿族人奪取中原政權的手段是異常殘酷的,中間摻雜了大量的屠殺活動,大量漢民族優秀文化在屠殺中被一一湮滅,這直接導致了漢族文化的衰落。與此同時,清政府在政權穩定之後,又開始大興“文字獄”,不斷的削弱漢族文化的發展,以此來愚昧、奴化漢人。

清政府的種種手段,嚴重的削弱了中國前進的腳步,把一個已經文明進步的國家,漸漸的變成了一個奴僕遍地的社會,這是一個民眾只知道自己的主人,而不知道自己的國家的社會。

在這個國家裡,臣子、民眾是皇帝的奴僕,滿族人成為了國家的特權階層,他們在一生下來就可以獲得國家的供養,滿族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在犯法之後,只能由專門的機構進行審理,一般法律無權干涉。

雖然歷代滿族皇帝都聲稱滿漢一家,但是他們絕拒絕與漢族人通婚,不肯將自己與漢族人融為一體,可是滿族人卻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漢族人才是這個國家人口的主體,而滿族人連人口的零頭都算不上。

因此當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執意要站在這個國家的對立面上時,這個國家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清朝是滿族人的王朝,不是漢族人的王朝,那麼當這個國家遭到其他國家的攻擊時,也就只會有滿族人響應號召去保衛他,這個時候怎麼能夠苛責漢族人不去保衛自己呢?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理由。

所以當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時候,會出現大量的平民幫助八國聯軍運送武器糧草,甚至成為進攻皇家園林的“帶路黨”,在今人看來,這些人都是不知家國的“愚民”,但是這些“愚民”是怎麼出現的,難道不需要我們去理性思考一下麼?所以罪責不在這些“愚民”,罪責在清朝的統治者而已。


落下m


每次看到這個話題舞步痛心疾首啊!又有誰明白滿清入關是幾千年最大的浩劫啊!

有些人只知道剃髮易服卻不知道剃髮易服到底意味著什麼?

華夏幾千年的衣冠在我華夏同胞眼裡那是命!

不服從的就得死!

文字獄w讓有思想的也得死,只有做奴才才能活啊!幾百年下來高品質的華夏族人早已滅絕,行屍走肉低級禽獸遍地!

至今不能恢復啊!誰能明白那幾百年有多黑暗? 富貴人家才只能剛剛吃飽,大多數像狗一樣活著!

所以現在的人很難相信元明清以前很少有貪官。也不會有人相信有地位的官員誤出損害人民的事會自殺,更不會有人相信宋代的社會文明程度超過現在的n1日本!


null257932662


是清王朝對百姓的殘酷統治,使百姓在心裡不認同它們。清朝的統治,是帶有奴隸制性質的,大臣對皇帝都自稱“奴才”,可想而知,那些官員們是如何對待平民百姓的,絕對是不當人的。“國心中無民,民心中亦無國”,慈禧有兩句名言,即”量吾國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與外賊,不與家奴”,試想,這個朝廷,怎能得百姓的擁護呢?!


踏雪無痕167380802


這個問題要分幾個方面去討論。

首先,兩個朝代的國家定位不一樣。宋朝雖然重文抑武被很多人指責,但也是重文抑武讓這個時代的人民十分富足,思想開放而不僵化,即便對外無力年年戰敗,依舊對外敵具有極強的文化自信,這種自信跟後世的滿清的盲目自大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你即便刀子過來了我依舊鄙視你的風華。

而滿清是在入關之初便想著退路,終滿清一朝東北都是不允許有漢人踏入的,直接將東北當做自己滿洲的自留地,然後自己的盲目自大在被列強鏟了幾耳光之後立刻慫了,這便是兩個朝代之間迥異的性格。宋是外弱內剛,清是外剛內弱。

崖山海戰之後,十萬軍民失去了最後一片土地,被趕下海,僅留下數千小船,蒙元招降數次無果後發動進攻,十萬臣民隨末帝跳海。反過來看看清亡的時候他們的上層是什麼德性,隆裕太后在跟袁老闆談判,說讓溥儀退位可以,但要保證皇家的待遇,而北京城內的二十萬滿清子弟哭著喊著說要新政府養著他們。

第二點,也是因為國家的基本政策不一樣,兩朝的國民思想以及國民素質是很不一樣的,宋的人民對於宋還是很有向心力和認同感的,你看看宋朝的農民起義是歷史上最頻繁的,這似乎有些矛盾,怎麼人民認同他了還要去造反?宋朝農民起義為何那麼多,都是因為當時的人民都知道,一般情況下造反是不會死的,朝廷是回來詔安的,如果當地有惡霸貪官弄的民不聊生,人民活不下去了去造反反而能活下去。

而清朝就不一樣了,有個瘋子自稱一下朕都被凌遲,本身就是異族統治漢族,人少對人多,對自己的子民基本都是防範居多,把百姓當做肉雞,他們的統治者在入關之初便訂下了國家的基調,這個國家永遠只是把百姓和自己區分開來。終滿清一朝,有哪個政策是真真正正地心向百姓?聚眾十人者以造反論處?這是一個國家應有的氣度?這樣的國家,他的百姓會心向著它嗎?

第三,雖然很無奈,但不得不說滿清是個很是幸運的,入關打仗沒費什麼力氣,滅國了遺老遺少還過的那麼滋潤。宋朝敗亡雖然不快,但是是襄陽城破之後急轉直下,滅的十分快,像是大樹轟然倒塌,大部分的子民接受不了,想想禮儀之地竟被蠻夷統治,無異於世界末日,所以宋末的抵抗是十分慘烈和悲壯的。而滿清的滅亡是從鴉片戰爭之後過了幾十年才滅亡的,早有了徵兆,就像樹木慢慢腐朽,本就沒什麼向心力的國家,對於百姓來說,是一個慢慢接受的過程,就算有死忠也沒多少了。

如此對比,兩國子民完全不同的表現也可見一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