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入戲太深深了情


最近只要涉及到秦始皇的問題,基本上都繞不過身世問題與姓名問題,今天我們暫且不討論秦始皇究竟是秦莊襄王之子還是呂不韋之子,只對先秦時期的姓名問題做一下介紹。

圖:嫪毐與秦始皇母親趙姬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先要分清“姓”與“氏”的區別,遠古時期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道其母,不知其父,為了防止同宗結婚,於是就產生了八大姓:姬、姜、姚、媯、姒、嬴、妘、姞。

但是隨著子孫繁衍人口增多,只用姓已經滿足不了要求,很多人只用姓已經區別不出了,於是就出現了“姓”下面的分支,也就是“氏”,而在先秦時期每個人的稱呼都是有三種叫法的,也就是姓+氏+名,但古人的稱謂和記述多數用名。

而至於名前加什麼就看語境的需要了,秦始皇是嬴姓,趙氏,名政,在秦始皇活著的年代,別人都是稱呼他趙政而不是嬴政,秦始皇的兒子扶蘇與胡亥,自然就叫趙扶蘇和趙胡亥了。並不像有的人說的那樣叫嬴扶蘇、嬴胡亥。而起名扶蘇是因為當時有“山有扶蘇”的說法,意思就是茂盛生長;取名胡亥應該跟他的生母所在的民族習慣有關。

其實,在先秦時期稱呼一個人未必是用姓或者氏,有時候這個人的國家、氏族、地位、封地哪個比較有存在感或者比較重要就用哪個,並不一定在名前就是氏。

比如商鞅,名叫鞅,後來的文史資料習慣叫他商鞅,是因為他的封地在“商”地,號商君,但他是姬姓,衛氏,可以叫衛鞅,而他又是衛國公孫氏的後裔,因此也可以叫公孫鞅。

而先秦時期,因為地位、經歷不同,到底名前面放什麼來標識人與人的不同,並不是一概而論的稱“女稱姓,男講名”,比如對地位高的人就一般不稱氏而稱姓,比如齊桓公姜小白,就沒有叫他呂小白,在成為國君之前,人們都稱他公子小白。而有的人可以直接稱呼名,比如晉文公重耳。


另外,屈原姓羋,而以氏稱屈原。呂不韋姓姜,而以氏稱呂不韋。管仲姓姬,用的也是氏。

而對於一般平民,有很多直接用職業加名稱呼的,在先秦時期“師”是指樂手,因此很多樂手都被稱“師某”。

總之,在先秦時期,稱呼是不固定使用某一種組合的。

事實上,我們今天使用的統統都是氏+名的模式,只不過以前的“氏”後來叫成了“姓”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上古八大姓,流傳至今的只有姜和姚比較多,而羋、風等華夏集團之外的諸侯姓就更少了。


小小嬴政


秦始皇並不叫嬴政,嬴政這種稱呼,是比較晚才有的。

古代只有幾個很大的貴族集團,各有姓來表示血緣。比如商朝的王室姓“子”,周朝的王室姓“姬”,楚國的王室姓“羋”,秦國的王室姓“嬴”,齊國的王室早期姓“姜”,陳國的公室姓“媯”。這些都是比較有名的,所有的姓基本都是從“女”旁,因為婦女負責生子繁衍(其實楚國的王室姓“妳”,“羋”這種寫法是秦國人的記載,因為“妳”和“羋”是同音字,或者說,“羋”是“妳”的通假字。商朝王室也有認為應該姓“好”,和現在“好壞”的“好”不是一回事)。

不過,姓只是表面血緣所自,這些貴族後來繁衍壯大後各自分家,都是重新給自己換一個“姓”,不過不叫“姓”,而叫“氏”。所以楚國有三大貴族,一個氏昭,一個氏屈,一個氏景,其實他們的祖先都是楚國王室的分支,都應該姓“羋”。古書上說屈原是“楚之同姓也”,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當時各個分支貴族紛紛給自己立氏名,反而王室不立。

所以,王室的各代君主,基本都不稱氏,也不稱姓,只稱名。秦王室本來出自趙氏,所以秦始皇古書上頂多稱他為趙政,從來不稱他為嬴政,究其實,對於王室來說,有點像日本天皇,是無需在名字前冠上姓氏的。所以秦始皇的兒子扶蘇和胡亥,都是名字,沒有冠上姓氏。


梁惠王


秦始皇嬴政有很多兒子,但最出名的莫過於公子扶蘇和秦二世胡亥。作為嬴政的兒子,扶蘇和胡亥自然都姓嬴,即嬴扶蘇、嬴胡亥。



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當時有句成語叫“山有扶蘇”,即指樹木枝葉茂盛的樣子。嬴政用這個詞給此子命名,由此可見他對扶蘇的喜愛,同時也是寄予厚望的。後來扶蘇多次勸諫秦始皇,引起了他的不滿,被髮配到邊疆協助蒙恬守長城。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也是最寵愛的兒子。據史料推測,胡亥的母親很可能是羌人,被稱為胡姬,胡亥出生於亥時,故被取名為胡亥。

嬴政很寵愛胡亥,幾乎每次東巡都將他帶在身邊。同時,胡亥又師從嬴政身邊的宦官趙高,在秦始皇病逝後,趙高慫恿胡亥,勾結丞相李斯,陰謀篡改秦始皇立扶蘇為繼承人的遺詔,私自立胡亥為太子,並逼扶蘇自殺。



就這樣,胡亥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秦二世。在他的折騰下,秦朝沒幾年就滅亡了。

我們都喜歡歷史,歡迎關注我,一起分享有料、有趣、有用的歷史故事!


桅子花香


秦始皇確實姓嬴名政,但是並不能稱呼為嬴政,而是叫秦政、秦王政、趙政。在周代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大約姓是表示血緣出身,氏是表示社會集團。當時一般人的標記就是氏,而姓只在辨婚姻的時使用,因為有同姓不婚的原則,所以一般女性才稱姓,而男性不稱。所以羋月可以叫羋月,但屈原不會叫羋原,同理秦始皇也不能叫嬴政。

因為秦始皇是屬於“秦”這個氏族集團的,所以叫秦政、秦王政都沒問題。至於趙政,和他出生在趙國有關,當時並沒有歸入“秦”這個氏族集團,所以就從母的“趙”這個氏族集團。那麼秦始皇的兒子,都是秦國出生,所以應該也都是秦氏。至於扶蘇和胡亥,這兩個都是名,不存在“扶”“胡”是姓。扶蘇明顯是個詞語,《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就有“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的句子。

漢人還稱秦始皇為“呂政”,這個明顯是根據《史記·呂不韋列傳》黑材料而來的稱呼,不能作數的。


林屋公子


秦始皇不能叫嬴政,只能叫秦王政,秦始皇政,或者秦政。

嬴姓是母系氏族的標誌,當人類進入父系氏族後,開始用“氏”來表示尊卑貴賤。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能發明“皇帝”這麼尊貴的稱號,沒理由和其他賤民共用“嬴”姓。

1,黃帝叫軒轅氏,你說他是姬某,他會砍死你!

2,趙武靈王叫趙雍,你要叫他嬴雍,他會給你吃一下狼牙棒!

3,孔子叫孔丘,你要叫他子丘,他會帶領3000弟子罵死你!

4,屈原叫屈平,你要叫她羋原,他會用離騷是詩句諷刺你!

秦始皇為什麼也不能叫趙政?

秦國公族是一個悲催的貴族。這個貴族的祖上有個很厲害的人叫造父,擅長造車。一次造父在征討徐偃王(也是嬴姓,遠親)氏,立下大功,被周穆王封在趙城(今天山西洪洞趙城鎮),於是後世以“趙”為氏。

然而,秦國公族並不是造父後人。秦國公族的祖先是秦非子,秦非子是造父的侄孫。

也許,一開始,秦國公族自稱趙氏,就是想攀高枝,想自認為“趙家的窮親戚”。

當秦非子封於秦地,甚至後來秦國成為東周的大國強國,你再說他是趙家的窮親戚,這不是揭老底罵人嗎?

戰國和秦朝,人們取名字還沒有後世那麼講究。

扶蘇,也許是一種在母親夢境中的植物,於是就成了孩子的名字。

胡亥,也許是秦始皇剛剛打敗胡人,就得到第十二個兒子,就叫胡亥了!(亥是地支十二,也許就是排行)。

名字雖然只是一個代號,雖然,有時這個代號中故意存留了不友好的含義。

很多史書中,故意說秦始皇是趙政,也許表明了對秦始皇的鄙視和仇恨。畢竟,焚書坑儒的歷史影響太大了!


歷史知事


這種問題還問?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當然他的兒子也就姓嬴嘍,這毫無質疑,子隨父姓嘛。那麼扶蘇也就全稱叫做嬴扶蘇,胡亥全稱叫做嬴胡亥。不過秦始皇不止這兩個兒子,只不過扶蘇和胡亥比較出名而已。


秦始皇嬴政

這就好比你家裡人稱呼你,只是你的名,表示親暱的含義。

當然為什麼取名扶蘇和胡亥呢?

扶蘇,因為他母親鄭妃是鄭國人,喜歡吟唱當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蘇》,於是秦始皇便將兩人之子取名“扶蘇”,表示樹木枝葉繁盛的意思。

扶蘇

至於胡亥,好像是說他母親是“胡姬”,加上出生時間又是在亥時,所以叫做“胡亥”。



胡亥

其實那個時候人們還對姓氏並不是很在意,所以史書上對扶蘇和胡亥都是直呼其名,這也就導致我們一個錯覺,以為扶蘇就姓扶,胡亥就姓胡。用腦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了,老爸姓嬴,兒子卻不同姓,想想就知道不可能,除非始皇帝被戴綠帽子。


青史回聲


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今天有書君給大家講講秦朝皇帝家的姓名問題,為什麼同樣是父子關係,老爸和大兒子、二兒子分別是三個姓氏呢?



其實這個原因很好解釋,他們的名字代表了當時的國家狀態。秦始皇因為打敗其他六國統一了全國,在政治上他是個徹頭徹尾的贏家,所以叫“嬴政”。


凡事達到頂點之後都會經歷一些小低潮,然後再次甦醒,這種情況叫做復甦,所以嬴政的大兒子取諧音叫做“扶蘇”。


後來嬴政的小兒子把秦朝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基業給胡搞亂搞,霍霍沒了,害了整個國家和族人,所以叫做“胡亥”。


BOSS!我完美地解釋了這爺仨的名字由來,拿錢吧。BOSS從兜裡掏出一把菜刀,指著有書君:“看著我的刀!給你一次重新組織語言的機會!”


咳咳……其實呢,剛才說的都是民間小品裡的段子(不能拿生命開玩笑)。


秦始皇確實姓贏,趙氏,名政。他是秦莊襄王之子。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登基,三十九歲稱帝(哎~我也差不多這個年紀了,還是個苦工),在位三十七年。


在秦始皇之前,所有的一國之主都稱自己是“王”,而不是“皇帝”。秦始皇以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君主。皇帝對自己的稱呼也從“本王”改為“朕”。

扶蘇是秦始皇的大兒子,在文化產品“秦殤”之中,扶蘇是男一號,主要講他怎麼通過自己的力量和一群小夥伴們把被自己親弟弟和姦臣趙高即將搞砸的秦王朝拯救回來的故事。


但是這是不符合史實的。扶蘇的母親相傳是楚國人,其名來源於《山有扶蘇》,秦始皇便將二人之子取名“扶蘇”。“扶蘇”一詞的真正含義其實是對樹木茂盛、鬱鬱蔥蔥的形容,和“復甦”沒啥關係(BOSS:剛才誰說就是同一個意思來著?!)。


咳咳…《詩經》中“扶蘇”一詞有香草佳木之意,始皇能以此為名,可見對大兒子的喜愛,對他寄託了無限的期望。可惜最後卻成了悲劇人物。


胡亥的名字是因為他的生辰八字。因為他出生在亥時,所以叫了這個名字。


又因為他們三個是趙氏人,所以說“嬴扶蘇”也可以叫做“趙扶蘇”,和趙國王族是一個祖先,而“嬴”字是周朝天子所賜。先秦的男子和女子一樣稱氏不稱姓,雖然姓名為“嬴扶蘇”,但是卻不這麼叫。不過倒是可以叫“公子”。



胡亥同理,他是秦二世,嬴姓,趙氏,名胡亥。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扶蘇與胡亥都是他們的名,並非姓名。他們完整的姓名應該叫趙扶蘇,趙胡亥。因為他們都是嬴姓趙氏。另外補充一點,嬴政的叫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先秦時代,成年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比如孟姜女,就是姜姓女子。所以嬴政應該叫趙政。姜子牙,應該叫呂尚,應該他是姜姓呂氏的。秦國與趙國都很有意思,都是嬴姓趙氏,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祖先,造父,封於趙城,所以是嬴姓趙氏。

評論裡面大家都在討論這個嬴姓趙氏的來源,我這邊也簡單的說一下。

嬴姓是怎麼來的呢?

嬴姓的來源於大費,也叫柏翳,也叫伯益,跟隨大禹治水有功,還幫舜管畜牧,所以被舜賜姓為嬴。

趙氏又是怎麼來的呢?

趙氏的來源於造父,他擅長為周朝周繆王駕車,當時有徐偃王作亂,就靠著造父的駕車,讓周繆王及時回周地平定這場叛亂,所以周繆王就把趙城封給了造父,所以造父一族改稱趙氏。不僅造父一族為趙氏,連同其他族人,也到趙城,也為趙氏。【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秦國這一支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跟非子有關,非子之父為大駱,也是擅長畜牧,為周孝王養馬,周孝王想立非子為大駱的嫡子,但是大駱說,他已經有嫡子了,是成,這樣改是不對的。周孝王說,你們的老祖先伯益也是很會養畜牲,所以被賜姓為嬴,我也要封個土地給你,那就把秦給你吧。

趙國那一支又是怎麼來的呢?

造父的第七代孫為叔帶,當時周幽王無道,所以叔帶就離開了周王朝而到了晉國,為晉文侯,這個就是晉國的趙氏家族,再往後就是趙魏韓分晉,趙氏就成為了趙國的王室了。

綜上所述,秦國與趙國的王室都是造父趙氏的後代。

另外,秦始皇有二十三個兒子,十個女兒,有名字的就是四個,除了扶蘇,胡亥,還有就是公子高,公子將閭,當然這些人最後都被胡亥給殺了。

我們再來看看,扶蘇的這個名字的來源。

有人說,公子扶蘇的母親是鄭國人,因為詩經有個,《國風·鄭風·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扶蘇是什麼呢?

扶蘇是形容樹葉茂密的意思,公子扶蘇是嬴政的長子,嬴政肯定對他寄以很深的期望,所以就他的母親的這個扶蘇為其取名。

胡亥又是怎麼來的呢?

而胡亥,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名字,這個胡亥,有胡,亥兩個字,胡呢,是胡人的意思,這個亥,有豬的意思,也是地乾的最後一位,要麼很有可能跟時間的關係,比如亥月,農曆十月,比如亥時,晚上九點至十一點。

那我們總結一下,就有可能是胡姓女子所生,生於亥時,甚至可能當時有豬在叫,就給取了這個名字。古人取名字很多是從大自然獲得靈感的。

另外說,因為古代是母氏社會,以氏族為主體的社會,所以開始的姓都有帶個女的,比如上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另一說:姬、姜、姒、嬴、妘、媯、姚、妊。)

另外再說一下,司馬遷在史記裡面,確實說了秦始皇是呂不韋之子,就在史記呂不韋傳裡面,原文記載如下: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簡要翻譯一下,就是呂不韋從邯鄲城找了個舞姬一起住,也就是趙姬了,後來有身孕了,有一次子楚(秦始皇之父)到呂不韋家喝酒,看上了趙姬,呂不韋本來不肯,但是一想自己身家都投給了子楚,就把趙姬給了子楚,後來就生下了秦始皇。


對於這段記載,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


歷史簡單說


我認為扶蘇是我聽過最好聽的名字之一了,化用了詞語“山有扶蘇”,可見秦始皇還是一個挺有詩意的人,能給兒子起個這麼有美感的名字。

大家要注意的是,“扶蘇”、“胡亥”都是名,他們都和秦始皇一樣姓贏的,即贏扶蘇、贏胡亥。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也是非常他最有能力,最出色的兒子。對於秦始皇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他是持反對意見的,所以如果他繼位,一定是一位人民愛戴的仁君,秦朝或許就不會滅亡的那麼快了。

可偏偏權臣李斯與宦官趙高擁立了胡亥繼位,並賜死了公子扶蘇,把秦朝推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本來就在秦始皇暴政下苦不堪言的人民,再也無法忍受了,紛紛揭竿而起把秦朝毀滅。


歷史探索機


該問題,涉及到古人的姓、氏、名的問題。介紹本問題的文章有很多,但是都寫得異常複雜,讀到一半,頭都大了。

我喜歡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這裡就簡單粗暴地回答這個問題。

一、關於古人的“名”

“名”的出現,最早,原始社會就有,早於“姓”和“氏”。

“名”出現的原因,很簡單,它是每一個人的簡單標識,每人一個名,不容易混淆。

《說文》對“名”有這樣的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說,天黑之後,人們不能相認,所以用“名”做代號。

你叫“二黑”,他叫“大柱子”,晚上走路遇見,哪怕沒路燈、沒火把,無法刷臉識別,可以通過報名來辨識。

二、關於古人的“姓”

1、“姓”的產生

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都是以氏族為單位,人數較少,有個名做區分,夠了。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氏族之間開始交往,人數規模越來越多,重名率越來越高,怎麼辦?

搞IT的都知道,遇到這種情況,只有一個解決方案:數據庫升級!

古人也想到這點,於是發明了“姓”。“姓”+“名”的排列組合,重複率明顯降低了。

“姓”從哪裡來?

分析“姓”字,分析“女”和“生”組成,意思是說,隨母親而產生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代,一個氏族就有一個族標,族標的符號,後來演化成文字,就是“姓”的由來。

儘管後來,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替代,但是“姓”的使用,保留了。並且有了新的意義——確定繼承權。

2、“姓”的使用權

儘管有了“姓”,但不是每人都允許用。

在夏商王朝和之前的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早期的周王朝時期,“姓”和“氏”只為奴隸主和貴族專有,奴隸們只有名字,並無取得姓氏的資格。

舉個栗子。春秋時代有個著名的廚子,很會殺牛,後來有個成語叫“庖丁解牛”,說的就是此人,此人就是有名無姓,名字叫“丁”,庖是廚子的意思,也就是廚子丁。

春秋戰國還有一個人,叫做“優施”,他與晉獻公的小老婆驪姬有姦情,這個故事記錄在《國語》裡。這位“優施”,也是有名無姓,他的名字叫“施”,“優”則是他的職業,從事戲子的工作。

因此,早期的古代,所謂“百姓”,專指貴族。

貴族以外的普通人,住在城裡的,叫“國人”,住在城外的,叫“野人”,他們連姓氏權也沒有。


關於“姓”和“氏”的權力壟斷,一直到戰國後期,以及秦漢,才逐漸放開,允許普通人使用。

三、關於古人的“氏”

前面講過,“姓”是氏族標記演變而來的,隨著氏族的人數增多,發展壯大,總會有一些子孫後代,要從本氏族中分化出去,另立山頭,怎麼做區分?就發展了“氏”。

根據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各宗族近親三代以後的子孫後代,必須分出,另立支族。隨著時間的推移,支族越分越多,氏,也就越來越多。

可以這樣理解,在上古時代,姓和氏有區別,姓為總的,氏為分支。姓為氏本,氏由姓出。

關於姓氏,後來有了進一步發展,可以總結為姓用來“別婚姻”,氏用來“別貴賤”。

姓用來“別婚姻”,這個容易理解,父系社會,男性的傳承與繁衍,其姓不改。姓是大宗,氏是小宗。所以,姓是祖宗的,非常尊貴,除了長輩,不能隨便亂叫。

氏用來“別貴賤”,這個前面也講過,其實姓與氏都是別貴賤的,貴者有姓有氏,賤者有名無姓也無氏。

姓與氏的最大區別在於,姓是唯一的,氏可以有多個。

再舉個栗子:

秦始皇,嬴姓,這是他唯一的姓,政是他的名。因為老秦出生於趙國,古人常常以國名、封地名為

氏,所以趙就是他氏,也可稱他為趙政。

還有一個春秋戰國時代的名人,叫做商鞅,曾長期在秦國工作。商鞅其實不姓商,姓姬,這是他唯一的姓,但他的氏很多:

因為他的祖上是公孫氏,他繼承了,可以叫他公孫鞅;

他是衛國人,國名可以為氏,可以叫他衛鞅;

因為他後來的封地在商城,封地可以為氏,也可以叫他商鞅。

你瞧,這個叫姬鞅的男子,一下子有了這麼多稱呼。

順便介紹一下,上古時代,男子多稱氏,婦人才稱姓。

比如孟姜女,她姓姜,古人以孟、仲、叔、季,用來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么的排行。孟姜,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兒。

反而姜家的祖宗,姜子牙,人們通常不這麼叫他,叫他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

四、最後,來解答秦始皇嬴政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的問題

其實,問題已經迎刃而解。

嬴政的兒子,也姓贏,由於古人通常不稱姓,所以就這樣簡稱了。

這種稱呼,並不影響他們的血緣關係。

就象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也是稱氏不稱姓帶來的問題。

到秦漢之後,姓與氏合二為一,情況就簡單多了,再也不會讓人頭痛。


一個新視角,能夠打開一個新世界,我是畢大費,歡迎關注,歡迎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