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綁架的“是非觀”,漸行漸遠的“出廠狀態”

被綁架的“是非觀”,漸行漸遠的“出廠狀態”

文丨梁冬

摘自《梁冬說莊子·齊物論》

為什麼《齊物論》在當今時代特別有意義?因為我們總是被新的知識所嚇倒,被新的形象所嚇倒,被新的故事所嚇倒,全然沒有看到那些事情只不過是那個不變的東西幻化出來的變化。

好事和壞事是同時存在的

松下幸之助說,他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原本家裡面的十個人(父母和八個兄弟姐妹)在兩三年之內相繼去世,最後只剩他自己。從這種極度的絕望當中轉換出來後,他就認為自己真的很難死掉。於是,他就努力地工作,身體反而越來越好,並創建了松下這樣的企業,還一直活到九十四歲。

不管我們如何評價別人的企業,這種把不好的事情都轉換為好事情的心智模式,其實是一種藝術。用莊子的話來說,世界沒有好、沒有壞,都是相對而言的。“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它就像一個圓環一樣,轉著圈兒地從好到壞,再到好,再到壞,再回到好……。

在莊子的世界裡,好壞只不過是人們心智模式的一個判斷。如果你發現自己不能超脫好壞的迷失,還是會為好事情而高興、為壞事情而傷心,你又知道好壞是可以通過自己世界觀的改變而改變的話,把一切壞事都朝好的方向去想,就變成一種在艱難的人生當中,值得擁有的心智模型——你是不是覺得這有點兒“阿Q精神”?

被綁架的“是非觀”,漸行漸遠的“出廠狀態”

我們可能對阿Q有點兒誤解。在那樣一個時代,魯迅先生把這樣的心智模式批判為“阿Q精神”。但是,放在更高的宇宙世界來看,如果我們沒有一點兒把壞事看成好事的能力,甚至當你看到壞的一面而把事情看得真的很壞的話,不是活得很悲催嗎?

假如某天晚上你睡不著覺了,你的條件反射是慘了,我睡不著了,明天怎麼辦?其實,你也可以把它視為一個挺好的機會——讓自己看一場顱內全息電影。平常總是要照顧別人的感受,總是要花錢去看電影,甚至劇情還是別人編的。為什麼不可以躺著看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免費電影?

這就又回到了“齊物論”的本質——“道可,道非,常道”。我們很多時候都很難理解好事和壞事之間其實是一個轉換,轉換的本質就是時間和角度。同樣一件事情,或者是任何一件事情,換個時間、換個角度看,它都呈現出我們在世間看到的價值判斷的另一面可能性。

也就是說,一件事情是這樣,但同時不是這樣,這就是這件事情的本質;一個概念,可以這樣說,同時可以反過來說,才比較接近一件事情的本質。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你反過來看它,都會讓你產生截然相反的感覺,就好比快樂和悲傷的情緒。我們以前總是說,好事隱藏在壞事的裡面,壞事隱藏在好事的裡面,這其實還是站在好事的角度看壞事,站在壞事的角度看好事,全然沒有了解好事和壞事是同時存在的。

彼此有彼此的是,各自有各自的非

萬事萬物都可以相對而論,於是才有了彼此的分別。用自己的標準來看別人的不對,總是會產生埋怨;只是考慮別人的是非,會對自己的是非變得昏昧。如果能夠反身省察一下自己,就可以明白我們的自以為是,就是因為我們只能看見別人的不對,看不見自己的非。

自己是對的和別人是不對的,乃是相對的概念。所以是非之論,隨生隨滅,變化無常,好像可以剛剛活了又死去,剛剛死了又活過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如果有人說這件事情是可以的,隨即就有人說這件事情不可以。譬如,有人說北京的房價還得漲,馬上就有人說北京的房價不可能漲了;有人說還是要出國留學,就會有人說還是在國內比較好;有人說婚姻制度是最扼殺人性的制度,就會有人說沒有這個制度你怎麼可能變成人,起碼你不能夠合法地生個人出來……。總之,是非總是相對而言。

只有聖人能夠超脫於是非之論之外,明瞭自然的大道。所謂的是非、對錯、好壞,其實是相因相對而生的,彼此是互相對待的,但本質上是沒有分別的。所以彼此有彼此的是,各自有各自的非。

如果你能夠深呼吸一下,深刻地意識到世界本來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由於你選擇看待問題的角度的不同而產生了概念上的對錯,因為概念上的對錯而產生了情緒上的歡喜與悲傷、愉悅與憎恨,你就能夠理解原來你的所有歡喜和憤怒,只不過是基於你的狹隘和偏見而已,是你選擇的結果。

被綁架的“是非觀”,漸行漸遠的“出廠狀態”

關於“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一段,我們先不要討論它的意思,只是感受它的節奏,你就知道莊子是何等有意思的人物。可以想象一下,這個活在自由顱內極度高潮的人,他在寫這一段的時候有多麼爽。

可以說,這一段是莊子的“貫口”;當然,把它稱為“貫口”,顯然是有一種隱隱的玩笑意味。你難道不覺得這一段和我們後來很熟悉的禪宗公案很像嗎?你問:“什麼是禪?”他的答案一定是:“什麼不是禪?”你問:“什麼是道?”他就會回答:“哪裡沒有道?”

總之,莊子傾向於做一個“不辯論者”——一個不是非的人。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滿是非,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有很多心裡面存著是非的人,而這些是非只不過是說辭,背後是他們的價值觀,以及利益的延展。難道這種是非真的有足夠的力量去影響我們的判斷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當下種種“是非觀”所綁架,以至於離自己的“出廠狀態”“本真”的樣子越來越遠。

被綁架的“是非觀”,漸行漸遠的“出廠狀態”

本文摘自梁冬《梁冬說莊子·齊物論》,北京紫圖圖書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梁冬說莊子·齊物論》,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