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年齡、同一個班級、同一位老師、同一本書,為什麼有的學生成績好,有的學生成績差?

明星博主


我家孩子期中考試剛剛結束,成績好的能考滿分,成績不好的考個四五十分,聽說年級中有一個孩子語文考了5分,其差距還是蠻大的。

為什麼有這麼大差距,與先天資質有一定關係,有些孩子天生就聰明,接受能力強,學東西快,但是相對來說,這樣的孩子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都是普通孩子,資質也差不多,那麼,為何有差距呢?

我認為與家長有一定關係,我家老大讀二年級,作為家長我深感責任重大,因為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靠家長,而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決定孩子成績好壞的關鍵因素。

有的孩子放學了先晚上幾個小時,才寫作業,一看時間不多了,混弄兩下就完了,有的孩子放學後稍作休息就開始寫作業,認認真真對待學習,學習態度是端正的,將知識才能真的學進腦子裡。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家長的認真負責起著關鍵作用,這次考完試,有的家長在微信群裡問孩子的試卷滿分是多少,孩子都上一年多小學了,您連孩子試卷滿分是多少都不清楚,可見您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一點都不瞭解,那麼,你如何給孩子輔導功課,如何知道孩子哪些知識學得不紮實呢?

認真負責的家長每天都會抽出時間檢查孩子作業,不僅是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還包括髮現孩子做錯的地方,及時更正,經常檢查孩子作業的家長能清楚的知道孩子的知識哪裡學得不夠好,能夠及時給孩子查漏補缺,孩子的成績自然就差不了了。


沛澤媽讀心理


我的回答是:

同一個年齡,卻有不同的父母。同一父母也有不同的經歷。遺傳不一樣,成長環境不一樣,性格不一樣,思想價值觀不一樣,對學習的態度不一樣。

同一個班級,但進教室的學生卻不同。有的興致勃勃地進來有的垂頭喪氣地進來。有的不想進來有的不得不進來。

同一個老師,有的學生喜歡有的討厭,有的不喜不厭。對應的同一個老師也會喜歡班上某學生不喜歡班上某學生。

同一本課本,看書的人卻不同。有的喜歡有的不想看有的僅僅是拿課本玩。

看似很多的相同,但卻包含了太多的不同。基因,家庭,環境,性格,成長經歷,思想價值觀都不同。讓從一開始就慢慢不一樣的學生相遇在同一個班由同一個老師上同一課本結果怎麼會相同呢?


凱米思琪老師


是啊!題主的問題別說是現在了,自古以來不都是這樣嗎?好吧,古代的咱們不好考證,那麼我們從小時候上學一直到現在孩子上學,這種情況就從來沒有斷過————除了在一些“重點班”這種人為調整之下的產物中可能會“都比較好”。

我把我的觀點梳理一下:


先天因素——天賦

我總認為有些人的智商真的就是天生就是好!而有些人他們的能力真的不在“學習文化課”這件事上!我們有時候會說“每個人都是有天賦的”,我有時候也會說,比如我跟一群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一定會這麼樣去肯定他們,但是事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這不過就是為了鼓勵一下而已——畢竟也許奇蹟就在下一刻!

我從小到大見過的超高智商的人(生活中,不是電視上)並不多,但是每一個都帶給我無盡的震驚!“舉一反三”實際上就是說的他們……而我更多的時候是需要學三反一甚至學十三反一……

雖然天賦很重要,但是“勤奮”永遠是更重要的!而我們往往會發現,那些成績差的絕大多數(我還真見過很勤奮但是成績很差的,不過不多)人並不勤奮,甚至可以說是很懶惰!

而“勤奮”不是天生的,往往是後天影響或者引導的!

當然了,天賦這個東西也不能只看孩子,父母的基因我覺得也應該是有影響的。


成長環境

我始終認為孩子的成長環境會對一個孩子的學習態度帶來很大的影響。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實際上生活中我們都應該見過)父母本身就不從不學習、整天就知道玩、把孩子交給老人然後自己啥也不管、滿嘴的“快樂教育”可是實際上啥也沒做、自己孩子從來沒錯有錯從來都是別人的……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我們不能說各個都不好,但是我們一定會相信這種負面的“教育”一定會對孩子帶來一系列的影響。

我們成年人有時候會說“門當戶對”,實際上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對方孩子成長環境的選擇。

前幾天朋友圈、各個家長群流傳著一張照片,我感覺就挺有意思的:

最後一段話我覺得說的特別好“女孩不幸福多不是來自於丈夫,而是來自於她丈夫的父母!兒子好不好,全靠父母造。好的父母不會有差的兒子,所以我們只要求父母,不要求兒子!”


後天努力意識的覺醒

如果說天賦、成長環境在很多時候孩子是沒得選的話,那麼後天努力卻是幾乎所有孩子都可以去選擇的。

比較悲催的問題是,有些孩子因為前期“欠賬”太多,當他們意識到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時候往往又力所不及了!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人不停地立志,但是……

努力也是要看“時機”的,這不是說一個人的努力只需要在某個階段去做,而是因為每個時期尤其是在上學的時候,每個學段都是有時間限制的!如果你覺醒的早、覺悟的早,並且能夠實施起來,那麼你一定會獲得好的回報的;但是如果你到了最後才意識到,那麼可能就來不及了!

比如我們在問答裡經常會看到諸如“初一初二很差,初三努力還來得及嗎?”“高一高二很差,高三努力還來得及嗎?”這類問題。說真的,回答者大都是“昧著良心”說安慰的、鼓勵的話,因為努力終歸是有希望的,但是我們實話實說的話會怎麼樣?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還是會更傾向於來不及了……

畢竟逆襲這種事兒並不多見不是嗎?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主觀上,成績好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會更加的認真上進。會認真完成作業,認真背書,表面上看他們都在玩遊戲,和一般人一樣可是背地裡他們會更努力的學習,以一種自己不努力的假象快告訴別人我是多麼優秀,可是他們會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學習,比如去培訓,或者看書之類,另外他們在運動方面也很積極,電視劇動漫電影都瞭解,是一群很厲害的人。

客觀原因,成績好的人的家庭學習氛圍更隆重,父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重視程度高,父母的學歷高,文憑高之類。

總之,有些人生來就含有金鑰匙,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別人多麼優秀,你要做的是讓自己也變得和他們一樣優秀,不怨天尤人,不因老師重視成績好的忽視你而洩氣,一切都會過去的,只有自己努力了才不會辜負了自己。

最後我想說現在所有的生活的優越條件都是父輩們打拼下來的,並不是你應該得到的,將來你能得到什麼樣的生活,過上什麼樣的人生,完全取決於你現在付出大多的努力。現在很多人比你優秀,但還比你更努力,你不讀書的話,靠什麼和他們比?



攸溪153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質疑,比這個問題本身可能更有現實意義。

一種源自國外的教育理論就認為:只要給學生提供足量的條件,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優秀的水平。這個理論與我們的願望和心理預期高度契合,以致在基礎教育界形成了一種風潮。實踐中也暴露了問題,如何確定優秀的水平?標準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如何理解足量,比如時間和師資?絕大多數是個什麼概念?剩餘未達到優秀的,是什麼原因被認定可以排除在優秀之外?

我們有意無意的把考試成績,當成了不言自明的衡量優秀與否的尺子。當然,這也不能簡單的歸罪於某一人群。義務教育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孩子全面發展方面,達到一個基本的標準,同時為其個性發展提供可能。至於高中以上的教育,就是得天下英才兒教之的邏輯了。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教育要遵循基本的教育規律。但凡接受過常規教育的人都清楚,違背規律的後果,這是基本的理性。可人們的觀念與行為,常常與這基本的理性發生衝突,有些極端的表現,就成了人們常說的較勁了。

其實,不管人們在孩子的教育上,如何的任性,從結果看,還是人們常說的普通人佔多數吧。只是人們還是要竭盡全力的要努力一下,力爭脫離大多數,這也符合基本的人性。

孩子的發展潛力,就是我們的希望。任其發展與過猶不及,對孩子都不好。孩子有孩子的世界,能為孩子提供適合的成長環境,至少算合格。


田家大院田老大


當年我上中學時,老師上課我就跟聽天書似的,不知所云,我就納悶為啥有的同學學習咋那麼好呢。現在我兒子 ,不管在學校還是補習班都是前兩名,我就納悶,同樣上課一個老師講,為啥我兒子就聽的懂,次次考第一,有的同學竟然考四五十分呢。


鑰匙鏈鏈2018


首先,雖然性別上娃只分男女,但智商千差萬別。其次,每個娃都是唯一,各有各擅長領域,我娃不擅長學習可能擅長運動,你娃不擅長運動可能擅長畫畫呢。再次,父母是孩子的起點,有的父母天生性格溫良養出的娃淡定懂事,學習自覺性高;有的父母自學成才,雖然沒有本科專業,但他們拿出十二分熱情研讀育兒方法;當然也有極少父母海闊憑娃躍,心大天地寬,這種娃就自求多福吧。


Tree啊tree


在我們平時的諮詢分析中,成績差異主要有兩大因素:

一、智力因素

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很簡單,在此不做闡述,什麼是非智力因素?諸如注意力、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在現有的中國教育體系下,孩子營養均衡,很少存在智力因素的問題;故一般從非智力因素、學習習慣入手,一般能夠找準原因對症下藥


老熊和你聊教娃


我國人輕視家庭教育的提問什麼時候結束?

因為不是同一個爹媽!

因為不同的爹媽有不同的遺傳基因傳給孩子;

因為不同的爹媽有不同的文化程度感染孩子:

因為不同的爹媽有不同的見識格局影響孩子;

因為不同的爹媽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培養孩子;

因為不同的爹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待孩子;

…………

所以,孩子的好與不好是爹和媽的問題^_^


䒕Ki姐


因人而異,智力佔一部分,上課專心聽講又佔一部分,學習方法,接受能力,自控自制力,自覺性等,都會影響孩子,這些內因及自身原因外,外部環境也是導致孩子分散精力和注意力的地方,還有諸多的網絡遊戲吸引力,課堂課外對作業的認識與掌握,或多或少也在其中,所以,雖同齡同校同班同老師同本書,成績反映出好中差,也就不足為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