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盞集:匣缽——宋代建盞燒製不可或缺的工具

宋代燒製建盞的工具從支釘疊燒逐漸發展到匣缽仰燒,匣缽給宋代建盞的燒製帶來了怎樣的改革性轉折?

究竟是何模樣的器物,又是如何使用的呢?

讓我們來一一揭曉。

夫物盞集:匣缽——宋代建盞燒製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匣缽的誕生

在宋代以前的晚唐,那時尚未出現匣缽,一直採用託座疊燒燒製建盞,燒製出窯是,產品都是上下相疊的,給建盞成品造成遺留支釘痕的不良影響,使建盞的美觀大打折扣。

隨著我國古代科技的進步,製作生產水平的提升,匣缽在唐後的五代晚期—北宋初期應運而生。建窯匠人發現一個有效去除支釘痕的方法——使用漏斗形的凸底匣缽(疊燒底部有支釘防止建盞燒製過程中散落變形,而匣缽是漏斗型將需燒製的半成品放入其中燒製,則規避了風險。)仰燒黑釉茶盞,並且各朝各代一直沿用。

夫物盞集:匣缽——宋代建盞燒製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建窯匣缽的重大作用

使用匣缽的建盞燒製工藝大有講究:

1.匣缽的結構使建盞避免了直接與明火接觸,使建盞表面不受汙染,並且能在環境中自由發生反應,變幻莫測的釉面更加豐富多彩。

2.漏斗型的匣缽密封性強,不僅控制窯內進氧量,且易於保持溫度穩定,形成了良好的燒製氛圍。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所制建盞的品質。

夫物盞集:匣缽——宋代建盞燒製不可或缺的工具

3.匣缽呈漏斗形,底部是尖的,這樣的造型不僅使得匣缽與內部的建盞更加貼合,且使每個匣缽與下疊加的匣缽之間的建盞盞面貼合,增加密封性的同時還能在同樣大小的空間中堆得更高。

夫物盞集:匣缽——宋代建盞燒製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科技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對於傳統工藝的改良頗有進步,不過溫度與氣氛還是極難掌控的。祖先用他們的勤勞與智慧創造出如此精緻唯美的器物,值得我們珍惜感恩和傳承。


器物有情,溫暖無聲;玩盞興趣為先,不忘初心!

此文章為【夫物盞集】整理發佈,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私信或者點擊文章末端的廣告進去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