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余光中》先生已沒有鄉愁,可我還沒聽夠您回鄉的感受

小時候,

鄉愁是一排小小的文字,

我在這頭,懵懂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雙景仰的目光,

我在這頭,鄉音在哪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窄窄的屏幕,

我在外頭,先生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股顫抖的哀傷,

我在這頭,思念在那頭。

《致敬余光中》先生已沒有鄉愁,可我還沒聽夠您回鄉的感受

從前,一箇中國的青年曾經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從西湖到太湖,再到長江;盼的是一瓢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

他說:“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百發蓋著黑土”。

在冷戰的年代,走下新生南路,他想起那熱戰,那熱熱烘烘的抗戰。

他的家在長城下,不,長江以南,但是那歌調每一次,都令他心酸酸,鼻子酸酸。

歌,是平常的歌,不平常的是唱歌的年代。

《致敬余光中》先生已沒有鄉愁,可我還沒聽夠您回鄉的感受

多年後,在新大陸的早晨,零度,七點半。

起自格陵蘭島上的風,吹拂著那個血液即將流失的一九五八年;

坐下,且向冰冷如密歇根胡的碧瞳,

碧瞳

與碧瞳,照出自北迴歸線移植來的相思樹的影子。

與海為鄰,住在無盡藍的隔壁,卻無壁可隔;

一無所有,卻擁有一切。

他不敢久看,怕盅魅的藍眸,真的把靈魂勾去,化成一隻海鷗,繞著他飛。

只求他深沉的翰息,能輕輕搖我入夢;

只求在岸邊能拾得,他留給我的一枚貝殼。

《致敬余光中》先生已沒有鄉愁,可我還沒聽夠您回鄉的感受

再後來,很多人談起他的《鄉愁》,先生則表示,自兩岸恢復往來,他在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裡已經回大陸近60次,所以他已經沒有鄉愁,現在他要寫的更多是還鄉的感受。

先生說:

旅行是把自己投入不同的空間和時間,當你把自己投入與同胞不同的空間和時間裡,就會體會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引發你更多的思考。

旅行是一種文化的翻譯,從當地一些日常的事情,生活的細節;就可以解讀出當地文化與人生的不同境界。

在高樓對海,長窗向西的黃昏,

落日去時,把海峽交給晚霞;

晚霞去時,把晚霞交給燈塔;

而先生,則把“鄉愁”交給了我們。


文章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由余光中先生的詩歌裡面,結合起來!!!


夫物盞集,用這種方式來悼念余光中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