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余光中》先生已没有乡愁,可我还没听够您回乡的感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排小小的文字,

我在这头,懵懂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双景仰的目光,

我在这头,乡音在哪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屏幕,

我在外头,先生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股颤抖的哀伤,

我在这头,思念在那头。

《致敬余光中》先生已没有乡愁,可我还没听够您回乡的感受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从西湖到太湖,再到长江;盼的是一瓢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

他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百发盖着黑土”。

在冷战的年代,走下新生南路,他想起那热战,那热热烘烘的抗战。

他的家在长城下,不,长江以南,但是那歌调每一次,都令他心酸酸,鼻子酸酸。

歌,是平常的歌,不平常的是唱歌的年代。

《致敬余光中》先生已没有乡愁,可我还没听够您回乡的感受

多年后,在新大陆的早晨,零度,七点半。

起自格陵兰岛上的风,吹拂着那个血液即将流失的一九五八年;

坐下,且向冰冷如密歇根胡的碧瞳,

碧瞳

与碧瞳,照出自北回归线移植来的相思树的影子。

与海为邻,住在无尽蓝的隔壁,却无壁可隔;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

他不敢久看,怕盅魅的蓝眸,真的把灵魂勾去,化成一只海鸥,绕着他飞。

只求他深沉的翰息,能轻轻摇我入梦;

只求在岸边能拾得,他留给我的一枚贝壳。

《致敬余光中》先生已没有乡愁,可我还没听够您回乡的感受

再后来,很多人谈起他的《乡愁》,先生则表示,自两岸恢复往来,他在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里已经回大陆近60次,所以他已经没有乡愁,现在他要写的更多是还乡的感受。

先生说:

旅行是把自己投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当你把自己投入与同胞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里,就会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引发你更多的思考。

旅行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从当地一些日常的事情,生活的细节;就可以解读出当地文化与人生的不同境界。

在高楼对海,长窗向西的黄昏,

落日去时,把海峡交给晚霞;

晚霞去时,把晚霞交给灯塔;

而先生,则把“乡愁”交给了我们。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余光中先生的诗歌里面,结合起来!!!


夫物盏集,用这种方式来悼念余光中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