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這一輪重汙染天氣從何而來?

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題:新聞分析:這一輪重汙染天氣從何而來?

新華社記者高敬

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經歷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至重度汙染。截至14日10時,北京、石家莊、保定等1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汙染水平。這是今年秋冬以來,我國北方地區遭遇的最嚴重的一次霧霾天氣。這一輪重汙染天氣是怎麼形成的?將持續到什麼時間?記者14日採訪了有關專家。

新闻分析:这一轮重污染天气从何而来?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汙染物排放量大是主因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表示,根據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大氣汙染物排放清單研究結果,通過實施燃煤鍋爐取締、散煤雙替代、散亂汙企業整治、工業企業提標改造和重汙染天氣應急等大氣汙染治理綜合措施,2017年以來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同比均顯著下降。

但由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聚集了大量的電力、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煤炭等能源消耗量巨大,柴油貨車、非道路機械使用頻度高,仍是全國汙染物排放強度最大的區域。

他介紹,初步估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二氧化硫排放強度仍是全國平均的3.6倍,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分別是全國平均的4倍和6倍。從汙染物排放的來源看,電力、燃煤鍋爐、冶金、建材、柴油貨車和非道路機械是主要的排汙來源。

進入11月中旬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城市開始採暖,城市供暖鍋爐和農村地區散煤採暖爐具逐步啟用,各地燃煤汙染物排放開始增加。賀克斌說,據估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入採暖季後,二氧化硫排放增加近50%,一次PM2.5排放增加約30%,尤其作為PM2.5主要組分的有機碳排放增加近1倍。因此,多種汙染物高強度的疊加排放是推高本次汙染過程中各地PM2.5濃度的重要原因。

不利氣象條件導致霧、霾疊加

中央氣象臺11月14日12時繼續發佈大霧黃色預警。14日下午至15日下午,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和東北部、河南北部等地有大霧,部分地區有濃霧和強濃霧,其中北京、河北中南部和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能見度不足50米的特強濃霧。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自發研究員指出,大霧等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是此次汙染過程的誘因。華北區域進入秋冬季後,雖然汙染過程多發,但本次過程與以往相比仍呈現較大差異。

他說,本次汙染過程,華北區域高溼度是其顯著特徵,特別是夜間隨溫度逐漸降低,大氣近地面相對溼度迅速升高,普遍達到90%左右,甚至出現溼度飽和狀態,多個城市有大霧過程出現。這一區域性高溼的特點非常有利於大氣中氣態汙染物向顆粒態轉化,PM2.5組分中硝酸鹽等二次反應生成的成分迅速升高,在持續性偏南風的作用下向太行山及燕山山前城市匯聚。此外,夜間至清晨有區域性逆溫過程出現。上述多種不利氣象條件綜合作用,是本次汙染過程的重要成因。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小曳研究員也表示,不利氣象條件與累積的PM2.5汙染之間相互促進的“雙向反饋機制”,加劇了PM2.5汙染。

及時應急響應助力汙染物減排

記者瞭解到,針對這次汙染過程,生態環境部及時向相關地方省級政府發函,建議各地根據當地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情況,及時啟動相應級別重汙染天氣預警,提前採取減排措施,有效減輕重汙染天氣影響。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首席科學家柴發合研究員介紹,到13日8時,已有25個城市發佈預警,其中14個城市發佈橙色預警,11城市為黃色預警。經初步測算,針對此次重汙染過程採取的應急減排措施,對一次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汙染物的全社會減排比例在10%至15%左右。

張小曳研究員說,此次持續性重汙染過程的氣象條件與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大範圍重汙染天氣過程類似。2016年的那次汙染過程,最嚴重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數十個城市達到重度汙染,達到嚴重汙染的城市也有三四十個。而此次汙染過程中,截至目前,達到重度汙染的城市為13個。

預計15日上午隨著冷空氣到達,北京的PM2.5汙染將明顯下降,此後京津冀中部地區有所改善,京津冀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地區受汙染傳輸影響可能維持重度汙染,預計16日汙染過程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