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馬未都」此豬非彼豬

在現在人的心裡“豬”這個字往往會與好吃懶做,蠢笨聯繫在一起。現在人起名字也不會把一個帶有這樣寓意的字放進名字中,但是在我們的歷史中,卻有很多人的名字中帶“豬”字。

《史記》中的人物“陳豨(xī)”, 豨這個字的意思是巨大的野豬;漢武帝原名叫“劉彘(zhì)”,彘也就是豬;《晉書》裡有個叫“陳豬”的人,《金史·哀宗紀》有“完顏豬兒”。由此可見“豬”在古代是個寓意很好字——此豬非彼豬。

「收藏馬未都」此豬非彼豬

西漢 青玉雕豬形握一對

觀復博物館藏

在古代人看來,豬是剛烈、勇猛、聰明、吉祥、財富、以及繁殖力強的象徵,上古時期被稱為“豕”(shǐ),“豕”在古文字中像一頭豬的樣子,甲骨文的寫法如下圖,是一頭豬的象形描繪: 長嘴、短尾和圓滾滾的肚腹。《爾雅·釋獸》中解釋:“豕子,豬”。可見,“豬”最早是用來表示“小豬”的字,而“豕”字才是今天一般意義上的“豬”。我們來看一個表格:

「收藏馬未都」此豬非彼豬

「收藏馬未都」此豬非彼豬

豕字 甲骨文

首先古人用文字區分了幼崽和成年動物,其次筆畫稍多的字均是幼崽,上圖有五種動物恰巧是六畜中的五種,那麼“雞”呢?我們來看看繁體的寫法“雞”,右邊的“隹”(zhuī)字是短尾鳥的總稱,左邊加上一個“奚”字,組成了“雞”,同樣符合我們上述說法。

「收藏馬未都」此豬非彼豬



“豯xī,豚生三月。豵zōnɡ,豚生六月也。豝bā,牝豕。豭jiā,牡豕也。” 我們從這些字就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農耕社會對家畜的重視。同時,我們也想到了“家”這個字。“家”字的產生,表現出先民對家的共識: 家不僅需要有房屋,還需要有豬。有住的,有吃的,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成為真正的“家”。所謂無“豕”不成“家”,體現的是農耕文明的基本生存方式。

同樣是寶蓋頭下面放上另一種動物就完全變成了另一個含義,就是“牢”字。“牢”字甲骨文是象繩欄之形,繩欄下面的字可以是羊、牛或馬。古時放牧牛馬、羊群于山野之中,平時並不驅趕回家,僅在需用時於住地旁樹立木樁,繞以繩索,驅趕牛羊於繩欄內收養。通過對比就可以看出“家”和“牢”這兩個字的差異。這種對比揭示了豬與漢民族住所的密切關係。

「收藏馬未都」此豬非彼豬


「收藏馬未都」此豬非彼豬

東漢 陶豬圈

河南省洛陽博物館藏

今天在農村地區依然能看到與文物相類似的廁所。這一個古老的發明,是古代養豬技術的一大進步。“豕”的圈養不僅改變了豬的野性,也改變了先民極不穩定的狩獵遊牧的生活方式,“豕”與人的住宅聯繫在一起,既能使“豕”穩定,也因宅中有“豕”,確定了家庭生活的穩定,“豕“的圈養馴化使華夏民族迅速進入了農耕文明。

「收藏馬未都」此豬非彼豬

漢代 灰陶豬圈模型

觀復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