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篇基層彙報材料中發現的寫作祕密,原來如此!


從四篇基層彙報材料中發現的寫作秘密,原來如此!

機關文稿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習優秀的文稿,發現優秀文稿中的亮點,有時也需要向問題學習,發現問題文稿中的問題,這樣才會有更大的進步。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提升自己的過程,如果從別人的文稿中能夠發現問題,在自己的文稿中就會盡量避免,減少自己的失誤。

因為要開一個工作推進會,其中有一項議題就是要一些黨建工作開展比較好的鄉鎮彙報一下他們的做法,需要鄉鎮提前把發言稿提報上來,經領導審核後,然後再進行彙報。既然是一次工作彙報,我的理解是應該將自己的一些做法特別是一些特色做法彙報出來,不需要太多的修飾詞語,只要將做法彙報清楚,對於產生的效果可以一帶而過,畢竟效果是需要用眼睛來看才能感受到的。

昨天,要參加彙報的四個單位陸續把彙報稿發了過來,領導安排我們分頭把關,每人都要把這四篇稿子審一遍,然後擬出整改建議,發給原單位進行整改。

我看了一下這四篇文稿,只有一個單位的文稿基本符合要求,其餘的三個單位基本上是全被“槍斃”,完全不符合要求。這三個不符合要求的單位問題各異,有的寫的是總結報告,重點寫了效果而幾乎沒有具體做法;有的過程寫的很詳細,但沒有突出工作重點,更像是在寫小說,人物像描繪的到是很豐滿;有的直接就不知道他們寫了些啥,羅裡囉嗦的寫了四千多字,僅有七分鐘的時間,這四千字的文稿讓領導怎樣讀?所以,我們把基本符合要求的一篇文稿留下,然後將另外三篇擬出整改建議,重新發回去。

通過對比這四篇文稿我發現,公文文稿的寫作要做到如下要求:

從四篇基層彙報材料中發現的寫作秘密,原來如此!

一是要明確要求,確定寫作重點。

就像這四篇文稿,要求是彙報一下當地的特色做法,重點應該是介紹他們的做法,而不是這些做法產生的效果,但如果把把這兩者顛倒,那就違背了要求,只能被“槍斃”。“機關文稿不是搞文學創作”老貓曾經給我的文章做過如下評價,現在對比著這四篇文稿確實感受到了機關文稿與文學創作的不同之處,文學創作可能是隨自己的思考而創作,可以說完全是自己的主觀意願在起決定作用,而機關文稿則更像是在“戴著腳鐐跳舞”,是要在限定的條件下完成規定的動作,不能隨性而寫。寫好機關文稿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寫作內容,在規定要求的框架內完成對內容的改裝處理,要讓內容服務於要求而不是要求服務於內容。

二是就事論事,切忌拖泥帶水。

機關文稿不是寫散文,機關文稿的起草是為了明確問題解決問題而開展的,既然是介紹自己的特色做法那就要讓聽眾聽懂到底是做了什麼,如何開展工作的,這是彙報的重點。對於工作過程中領導如何賣力,黨員如何辛苦,群眾如何擁護那些根本不需要去寫,這不是在描述人物形象,而是要把工作的具體過程寫出來,讓大家學習的。如果在公文中加入人物形象描寫,加入人物的心理感受描述,那就不是寫公文了,更像是在寫小說或紀實文學。機關公文需要的是就事論事,乾脆利落,不需要拖泥帶水的形象描述。

三是層次清晰,體現思路之美。

公文就是要將思考的事情變成文字表達出來,要想表達清楚那就需要對材料進行歸類分層,體現思維的邏輯性。如果把一堆材料不加整理堆在一處,很難看出要表達的思路,所以對於公文材料的寫作一定要進行歸類分層,體現邏輯順序,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亂七八糟的堆砌在一起,那樣會讓人感覺很難受,被“槍斃”也在情理之中。對材料進行分類我認為可以這樣,先把相似的材料進行粗分類,然後對相似的材料進行整合歸納,這整合歸納的過程也就是提升認識的過程,當把這些相似的材料歸類完成以後,小標題基本上也就提煉出來了。或者根據要書寫的文稿提前擬定好小標題,然後將材料進行填空,填完空以後再進行歸納整合,將分散的材料糅合到一處。(作者:魯東墨客 來源:老秘網)

公文書寫有一定的規律,需要每一個有志於此項工作的人認真思考,用心感悟;公文書寫更有它的魅力,需要每一個正忙於此項工作的人細心思考,用心發現公文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