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前幾天,我偶然看到一位家長的朋友圈:

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看了下底下的家長回覆,基本步調一致:消消氣,習慣習慣就好了。

之前一篇《老孃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寫作業》火遍媽媽圈,媽媽們在慶祝找到組織的同時,紛紛轉發評論,爆料自己的陪讀經歷,簡直就是一部驚天動地的《陪讀血淚史》……

作業沒做對的:

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爸媽輪流上場的:

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爸爸的想法還是太“天真”了……

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每天要重複上演的:

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還有一些吃瓜群眾:

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家長眼中,孩子剛要寫作業的時候,是這樣的:

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就像在玩打地鼠遊戲,剛解決一個問題,另一個又冒出來了。

媽媽,我要喝水;

媽媽,這一道題老師沒有講過;

媽媽,這個單詞我忘記了;

媽媽,我要上廁所;

媽媽,我困了……

很多媽媽都在網上自黑吐槽:

一開始還能按捺住心中的怒火,滿足熊孩子各種有理、無理要求。

出於擔心,還不忘時時提醒:

“寶貝兒,寫作業要坐正噢~”

“寶貝兒,眼睛不要離書本太近哦~”

可是不一會兒,畫風就變了,

“又忘了?!這個單詞我們昨天剛背過!”

“啥?!你確定數學老師是這麼講的嗎?”

然後,作業的情況一般是這樣的:

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的家長還說:

很多題目我都看不懂,還要提前預習學好了輔導孩子,孩子累,我也累。

幾乎每天晚上,都是一場耗盡精氣神的“大戰”。

偶爾打開窗戶透透氣,卻聽到隔壁家也是聲嘶力竭地吼作業.......

很多家長們都問:

我家孩子怎麼就學不好了?

我家孩子就這麼笨?!

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其實,從孩子的角度,我們聽聽他們的聲音:

爸爸媽媽不耐煩的表情,以及聲嘶力竭的吼叫,是真的對我們造成了傷害。

讓我們覺得,可能我們真的不夠聰明。

但我們更需要理解與陪伴。


接下來的方法,我希望你抽出一點時間,仔細閱讀。(為了現在或將來不氣壞身子,必看)

你輔導孩子做作業真的有效嗎?

該不該陪孩子做功課,不是中國家長的專屬困難,全球不少國度的父母都有這個懊惱。家長們也不是不願意陪孩子做功課,只是在無數次呼嘯與無奈後,照樣會狐疑本身:這麼陪,究竟有沒有用?

對於這個成績,2014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杜克大學兩位名叫Keith Robinson和Angel L.Harris的社會學傳授,給出了謎底。他們追蹤了近30年美國父母的63種介入孩子學業的運動,從幫孩子做功課,到評論辯論大學計劃等,成果發明:

不管父母是什麼種族、處於哪個社會階層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對孩子的學業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孩子上中學以後,父母的幫助還會讓成績下滑。

固然,不同社會情況會有分歧,但這項論斷照樣給了咱們一個指示:在陪不陪孩子做功課這件事上,咱們照樣得有一顆平常心,咱們的干涉,實在對孩子的幫助實在無限。這樣一來,也就不那麼焦慮了。

但這不是說家長就不應該指點孩子。中國的孩子一進入小學,學習方法還沒夯實,就得面對沉重的學習壓力,這時候,就必要家長贊助他們安穩地過渡到絕對能自立進修的階段。

至於怎樣做?我比擬認同臺灣媽媽梁旅珠的概念,她覺得,小學四年前就得陪孩子做功課,但這個陪,不是糾結孩子哪道題算得準禁絕、測驗成就好不好,而是循規蹈矩地領導孩子勞績這三種才能:

其一,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其二,養成專注做好一件事的習慣。

其三,懂得時間管理,分清事情的輕重。

簡而言之,傳達觀念比灌輸知識重要,養成習慣比一味陪伴重要。

在家長群的評論辯論中,一名叫“暢媽”的同夥,其概念與此異常類似,而且在此基礎上誇大怙恃對孩子要有一定的懂得:

我的做法,是先看看孩子無關進修的後天前提有沒有問題,偶然其實不是她不認真、不居心,而是才能受限。我以前狐疑她有瀏覽艱苦症,如今好像是沒有了。

接著,就看她先天的影響身分。假如是餓了、困了之類,就先辦理這些成績,我會問她:“你盤算蘇息多久?”而後她會奉告我光陰,到點了,就會自發去做。假如還沒去,我也會提示她。

如果是情緒問題,那就先幫她處理好情緒吧。如果是動力問題,那就要多花精力去了解她為什麼不愛做作業,想辦法讓她愛上學習、減輕負擔。

比若有一次,她背課文背不進去,很發急,和她相同後,本來是文章太長了,沒什麼連貫性,不知道怎樣背。而後,我就以她愛好的親子共讀的方法停止,不久後就背進去了。做功課時,孩子碰到艱苦,要想辦法領導她解決問題。

不妨從最開始,從這個訓練方式開始:

當孩子放學時,不要問“作業多不多”就算了,一定和她聊幾分鐘,瞭解:

1. 今天各科作業的量有多少?

2. 各科作業的難點是什麼,為什麼覺得難?你打算怎麼下手搞定這個難點?

(後來這個問題也演變成:這科的作業是體力活兒還是腦力活兒——所謂體力活兒就是指類似抄寫生詞之類的,這種作業我們都讓她放到精力不濟的時候去做)

3. 今天計劃先從哪一科開始做,為什麼?比如精神好就從難點開始搞定,精神不好就先幹“體力活兒”。

總之,我們認為,家長對孩子做作業的陪伴,關鍵還是理念要清晰,要知道現在陪伴是為了今後無需陪伴,具體來講,我們的目標是小學做作業的陪伴,為的是初中做作業的較少陪伴,以及高中做作業的無需陪伴。

如此,我們認識到在陪伴時需要抓的就是各項基本習慣的養成,常抓不懈,讓孩子品嚐到好習慣帶來的甜頭,從而樂意去堅持。

怎樣輔導孩子更有效:那些陪娃寫作業的媽媽,後來都怎麼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