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不久之前,新浪微博剛發佈了亞洲新歌榜十大年度金曲。

這個榜單出現後,很多人激動了,震驚了,質疑了,甚至還有不少人或真誠或假裝的憤怒了。因為在很多人眼裡,出現在這個榜單裡的歌手,就是人們常說的流量藝人,是靠粉絲而不是作品撐起人氣的偶像明星。

所以,這樣的粉絲票選榜,無疑是傷害了音樂。

這其中,易烊千璽也有兩首作品入圍,分別是《Nothing to Lose》和《Unpredictable》。在這裡就不多解釋音樂評獎領域,同樣會有學院獎、評審獎、媒體獎、數據獎這些區別了。即使是像Billboard、iTunes這樣和“亞洲新歌榜”屬性比較接近的數據類獎項,有時候也並不是說能夠登上榜單的,都是靠粉絲買單,以及由此推演出,凡是粉絲買單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的結論。

如果要就事論事,從音樂的角度來講,當然就得拿作品入手。

比如《Nothing to Lose》和《Unpredictable》這兩首歌,你此前可以沒聽過,但既然要質疑“亞洲新歌榜”,那你就得硬著頭皮去聽一聽。不要再說它們有沒有資格入圍,至少先要搞明白,這兩首歌曲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

事實上,對易烊千璽這個名字有偏見的人,往往聽不懂《Nothing to Lose》和《Unpredictable》這兩首歌,因為這兩首歌,往往是超越他們的音樂認知體系的。

《Nothing to Lose》是易烊千璽於去年11月23日發行的首支英語單曲。製作人Harvey Mason Jr.曾經獲得過六座“格萊美”獎盃。整首歌曲以Trap曲風作為基調,除了混入迷幻氛圍之外,甚至還運用了一些古典音樂的元素。

而易烊千璽除了參與歌詞的創作之外,他在這首歌曲裡最大的特點展示,一是磁性迷人的聲線,二是他對於律動恰到好處的把握。

一週之後,易烊千璽又發行了第二首英文單曲《Unpredictable》。同樣是美國金牌音樂人David Gamson和Dave Gibson聯手。鋼琴與未來感的氛圍營造,讓這首抒情作品也有了巨大的空間縱深。

而易烊千璽則在這首歌曲裡,特別展現出他中音區的磁性聲線,尤其是喉音的運用,更有十足的吸附力。更重要的是,相比上一代歌手演唱抒情歌曲裡的或苦情、或甜蜜的處理,易烊千璽在這首歌曲裡,則於淡淡的憂傷裡,唱出年輕人才有的堅定和肆意。

無論是音樂的創作還是製作,以及人聲的處理或者內涵體現,《Nothing to Lose》和《Unpredictable》都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流行樂,甚至是未來的流行樂,它們更是和這個時代美國流行樂、英國流行樂同步的國際流行樂。

你可以質疑“亞洲新歌榜”的數據屬性(雖然也沒什麼好質疑的),但你卻不應該用易烊千璽的這兩首歌曲當成證據。

那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你不喜歡,只能說不是你的菜,但從音樂最宏觀的角度,這兩首都是製作超頂尖、演唱有亮點的作品,既不是口水曲,也不是沒有技術含量的情懷曲。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你可以說易烊千璽的很多粉絲,閱歷尚欠、聽歌有限。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年輕粉絲群體,他們會更多接受新鮮的事物,他們願意和自己的偶像,在進步中成長,並且成為反推潮流的力量。

其實,誰的年輕歲月,不是這樣過來的?一定要比誰的時代更好,有意思嗎?

就在“亞洲新歌榜”受到爭議後不久,易烊千璽又發行了自己的新單曲《災》。這首歌曲,同樣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切入口,說明音樂潮流並不是亙久不變的。而所謂的好音樂,不外乎唱得好,並音樂有創造力和想象力。

而這些,《災》這首歌曲,都有。

《災》就是一首有著當代、或者說未來音樂邏輯的歌曲。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災》的詞曲作者都是王子,而製作人陳偉倫,曾經擔任過左小祖咒和李宇春等歌手的作品製作,也是樂壇出名的怪傑。而《災》這首歌曲的策劃,則來自於國內知名樂評人和音樂企劃流水紀(劉乃銘),除了音樂本身的精彩之外,流水紀的文字導向,也讓這首意識流很強的作品,有了更精妙的解讀。甚至還代易烊千璽,宣佈了他作為歌者出發的信號。

更重要的是,《災》是一首打破傳統華語歌曲常規的歌曲。

這首歌曲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主副歌結構,它就像是一篇散文長詩,一氣呵成又一蹴而就。它一直向前一直向前,像是通向一個無盡的終點。

這種歌曲的難度,不是歌詞難背,而是如何控制那種不確定的情緒。和一般流行曲,在錄音前,先要熟悉結構不同,像《災》這樣的歌曲,每一次錄音,都是歌手的一次即興、一次修行,一次One Take。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Trap加中國大鼓,Hip-Hop加民樂,華麗但又極簡,豐富卻又流暢。而在陳偉倫的音樂氛圍裡,易烊千璽的演唱,既是探索又像是冒險,生機勃勃又暗潮洶湧。

這種一氣呵成又不重樣的表現力,已經完全弱化了一首歌曲的有形結構,而是突出了意識流般的個人烙印,讓作品給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這種演唱方式,也讓人想到了Alternative R&B的獨有表達。每一首歌曲,都是歌手用情緒再創作的呈現,歌曲因人的不同而不同。

而就在《災》這首歌曲推出後不久,網上也出現了一個關於編曲抄襲的帖子,並引起大量轉發,甚至引起了事件。

起因是有人指出《災》這首歌曲的編曲,抄襲了Lady Gaga的作品《ARTPOP》,而理由則是聽起來像。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又是聽起來像!

不過,像這樣的話題,倒也是好事。雖然很多蹭熱點的人和媒體,想的只是話題本身,但這種話題卻能夠引導真正關於音樂審美和技術的知識。

編曲和作曲不一樣,要構成可以作為“審判”標準的編曲抄襲,至少要滿足幾大條件:一個是音色接近,一個是律動接近,一個是其中的Riff段接近,一個是整體的結構接近。

而《災》和《ARTPOP》這兩首歌曲,首先曲風不一樣,前者的基調是Trap,後者的基調是Disco。音樂曲風邏輯的不一樣,決定了音樂的走向的不同。比如在這兩首歌曲裡,《ARTPOP》的節奏律動,很明顯是在縱向的託音樂,而《災》的編曲是在橫鋪音樂。前者決定了它的節奏導向,後者適合歌手的情緒導向。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至少從《災》和《ARTPOP》兩首歌曲來看,音色不一樣,律動不一樣,曲子的結構也完全不一樣。甚至在最高走向高潮的時候,《ARTPOP》是偏EDM邏輯的,而《災》更偏向於融合與跨界音樂。一個強調音色的堆積,一個是強調東西方音色的融合,編曲人對於音樂的訴求,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至少從結構和概念上來講,抄襲肯定不適用這兩首歌曲。

如果要說“像”,唯一《災》和《ARTPOP》這兩首歌曲比較接近的,就是那個八小節的APR部分。但兩首作品的APR,不僅音色不一樣,速率也不一樣啊!就算旋律聽起來,也只是根音像,但根音是和絃的基礎,和絃理論上就那麼多,如果用根音的像就能定義抄襲,那所有的民謠音樂,就是互相抄襲。

易烊千璽先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災》被指抄襲

先是歌曲入圍“亞洲新歌榜”被質疑,之後又是編曲被指“抄襲”,這對於易烊千璽來講,可能是事業之路的小波折,但通過兩個事件,一者能夠讓人關注到他的音樂本身,認識他真正的音樂實力,另一者能夠了解音樂製作的知識,學到新的音樂知識點,也算是意外收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