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龙”VS“鹘鹰”,谁是海四代的最终赢家?

写在前面

为了避免大家误会,贝雷在这里先说明2点:一是文中战斗机的分代标准统一采用美标而非俄标,即以歼-20、F-22为代表的这一代战机,暂时记作第四代战机,而非俄标的第五代战机;二是目前沈飞自研的这一型新四代机编号未定,其总设计师孙聪院士在采访中也不提“歼-31”、“FC-31”等字眼,只称其为“鹘鹰”,因此贝雷也顺应总师的叫法,在本文中使用“鹘鹰”这一名称。

↓正文↓

最近珠海航展刚过,借着这股春风,又赶上“鹘鹰”和“威龙”分别有关于海四代的消息传出,海四代究竟花落谁家这个话题,又重新热了起来。在贝雷给出自己的观点前,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相关的消息。

本届珠海航展上,沈飞的新四代机“鹘鹰”并没有像歼-20一样参加实机表演,而是展示了静态模型。此外,“鹘鹰”总师孙聪院士接受了采访,表示:“说到下一代舰载机,随着作战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海空战场将会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沈阳厂所近几年也针对上述特点开展了大量的、系统性的研究和积累。一旦军队有需要,沈阳地区一定会全力以赴完成好研制任务。”


“威龙”VS“鹘鹰”,谁是海四代的最终赢家?


“威龙”VS“鹘鹰”,谁是海四代的最终赢家?


图1&图2 本届珠海航展上展出的“鹘鹰”模型机↑

总师的话里贝雷听出了两个意思——沈飞表态已经做好了准备,有能力为中国海空军的未来做出贡献;但是,“一旦军队有需要”,是不是说明截止到目前为止,“鹘鹰”仍然没有被军队需要,也就是仍然不能转正呢?这个可能性很高。毕竟从“鹘鹰”2012年首飞到现在为止,还从未有过官方给予其“户口本”的消息。

另一条与海四代相关联的新闻,是歼-20的。与“鹘鹰”相反,“威龙”的这条消息就有分量的多了,因为这条消息来自于一个共青团中央发布、中航工业官方制作的视频。发布的时间也非常耐人寻味,就在珠海张展开幕的当天,11月6日。这个视频简直科幻,强烈推荐大家观看,贝雷在视频发出来的当晚就看了许多许多遍,真是好看到让人停不下来。

不太方便观看视频,或者只想了解视频中与海四代有关的信息的读者朋友们,不必担心,贝雷已经为大家把其中与海四代相关的部分做成了GIF图,好方便大家观看。↓


“威龙”VS“鹘鹰”,谁是海四代的最终赢家?


GIF1 甲板上的两型战机,分明就是歼-20和彩虹-7↑

“威龙”VS“鹘鹰”,谁是海四代的最终赢家?


GIF3 视频最后,有中航的官方认证↑

这官方视频可就真有点劲爆了,非常有海四代歼-20实锤的意味。当然了,这不是最后的真正实锤,海四代真正最确切的消息,还得来自于海军,也就是说,虽然中航搬出了歼-20,但真正的海四代是什么样,仍然没有最终定论。

既然现在没有海军的确切消息,那么贝雷在这里也就不能妄下断言。在这里只就我个人的观点,只是从武器装备孰优孰劣的角度,谈一谈究竟谁更适合海四代。

选择“威龙”的理由

贝雷也能算得上是在军迷圈里泡了一些时日的人了,对于大家主流的声音也略知一二——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鹘鹰”,更喜爱正当年的网红歼-20。的确,歼-20相对于“鹘鹰”,优势的确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型优势。歼-20大载弹量大航程,拥有完备电子设备,能超巡和超机动,单架的对空对海作战效能要比“鹘鹰”高出一截。的确,中型机尺寸小,航母能多放几架,但可能最后达到的作战效能是一样的。而且甲板每次能运作的一个攻击波的飞机数量有限,一波放出4架歼-20,和一波放出4架“鹘鹰”,效果上有不小的差别。在大航程超巡舰载歼-20面前,海军怕是看不上其他飞机了。


“威龙”VS“鹘鹰”,谁是海四代的最终赢家?


图3 同样使用鸭翼布局兼顾高&低速要求的“阵风”战斗机↑

二、鸭翼布局,能兼顾超巡的低速操控性能。歼-20可以超巡,这是肯定的;但是“鹘鹰”是否可以,就需要置疑了。另外,航母起降,是要求飞机具有很好的低速操控性能的。鸭式布局的飞机通常都拥有较好的低速操纵性与升力系数,能满足舰载机的性能要求。世界上最开始大面积使用鸭式布局的国家是瑞典,最初使用鸭翼布局就是因为瑞典人强调在机场遭到空袭时,战机可以从残存的跑道或者滑行道上短距起飞。

“鹘鹰”:我也不是个吃干饭的

我们评论一件事总要客观公正,不能花开两朵,只表一枝,只夸“威龙”的好。 “鹘鹰”作为沈飞的重大项目,怎么能没有两把刷子呢?看完了“威龙”的优点,接下来,我们有请“鹘鹰”选手登台发言。

一、“鹘鹰”不是最初的“鹘鹰”了,更强的2.0版“鹘鹰”已经问世。2017年的北京航展上,“鹘鹰”就已经亮出了2.0版。“2.0版鹘鹰”已经换装了涡扇13E,两台的推力上基本已经与美军F-35的191KN大致持平。最大起飞重量已达28吨,虽然不能同F-35的31.7吨相比,不过其最大挂载能力已达8吨,而作战半径也是超过了F-35的1100千米,达到了1250千米,这的确是非常大的进步。


“威龙”VS“鹘鹰”,谁是海四代的最终赢家?


图4 “2.0版鹘鹰”↑

二、“鹘鹰”的终极配套动力,我国的先进中推——涡扇-19,有了进展。2018年10月9日,“鹘鹰”的总师孙聪院士,以及航空工业沈阳飞机研究所多位领导,一起到中国航发贵阳所调研了某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贵阳航发所和黎阳厂负责研制的,正是我国新一代中等推力先进发动机,“鹘鹰”的配套动力。这次走访调研,很可能代表着我国与美F-414发动机同一水平的先进中推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沈飞和黎阳厂在协调具体的上机事宜。有了更强的中推,未来的“鹘鹰”,会比现在的2.0版更强。


“威龙”VS“鹘鹰”,谁是海四代的最终赢家?


图5 “2.0版鹘鹰”↑

三、国际趋势,越来越偏爱中型舰载机。航母本来就很紧凑,要用一艘数万吨的船来容纳一整个机动空军基地是很不容易的,舰载机尺寸不是越大越好。国际舰载机流行趋势趋于中型,一个最典型案例就是上世纪美海军用大黄蜂替换雄猫,而现在美海军使用的也是F-35,而非双发重型战斗机。F-35起飞重量的确很大,但那是发动机技术进步的产物,它的尺寸仍然是中型战斗机的尺寸。

总结

说完了双方各自的优点,有读者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我没有说价格。一是因为这两型战机的价格并未公布,大家都只是在猜测;二是因为这是为海军未来几十年做的重大决定,价格因素的权重应当适当降低,无论最终一艘航母上是30架歼-20,还是40架“鹘鹰”,只要价格差不太多,我们就应该更多的去考虑武器本身的性能。

未来几十年海军的任务,可以预想到,不会是同美国海军去全球争霸,更多的还是维护我国自身的切身利益,比如维护我国领海和主权的完整,维持海上交通线的畅通等。因此,需要装备一型压制F-35的海四代这种说法是没有基础的。海军有很多欠账要补:主战舰艇还不够,跨海登陆能力需要进一步建设,海航团的飞豹和老化的侧卫们也需要替换,核鱼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还不能满足需求——这么多钱要花,与其把钱砸在还不一定能压制F-35的歼-20上,不如先选择一款满足需求的中型四代,然后补足欠账,把大钱投入到下一代战机的研发里去,力争在下一代战机的竞争中能够压制地方。

贝雷觉得,这样是比较务实的做法。没错,我支持改进版的“鹘鹰”上舰,理由在上文中已经说了不少了。如果您另有高见,欢迎在评论里多多指教~

PS:本文为8090新锐加盟作者贝雷,各位铁粉觉得文章不错的话,可以给与作者的鼓励,小小的善意对于作者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