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阿爾弗雷德·杜邦錢德勒

(Alfred·Dupont·chandler,1918-2007),美國著名企業史學家,著有《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

錢德勒是戰略管理學派的重要代表人,提出“戰略決定結構,結構跟隨戰略”,認為戰略是制定企業宗旨和長期目標,為實現目標選擇行動方案,調配必要的資源。他認為應該企業先制定戰略,在選擇與戰略相適應的組織結構;他將管理協調比喻為“看得見的手”。

一、錢德勒命題

即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進入多樣化的戰略階段,隨著經營業務的增加,高層經理的工作變得複雜,決策多樣性增加,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很容易陷入混亂的泥潭。為避免此種情形,公司總部將工作重心偏重於戰略決策,分部門經理重於具體管理決策。無論企業怎樣擴大業務領域,高層根據業務制定了怎樣的決策,組織都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變化。

二、看得見的手

在他的書《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中,他認為現代工商企業在協調經濟活動的分配資源方面已經取代了亞當·斯密的所謂市場力量的無形之手。在現代市場依舊是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創造者,但工商企業已經接管了協調現有生產和分配過程的產品流量功能,以及為未來的生產和分配資金和人員的功能。

三、對組織能力的強調

1990年錢德勒出版《規模與範圍: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認為組織能力是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的核心動力。他比較了美國英國德國的資本主義制定的差別及其各自的成長過程,發現了共同之處:凡是具備並維持了組織能力的企業或國家,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中就會成功,否則就會被淘汰。英國和法國的企業缺少這一能力,德國在戰敗後,對於組織能力的保持和更新,使其在世界上迅速崛起。

小結

錢德勒認為企業戰略的出發點是適應環境,“錢德勒命題”的實質是組織對相關環境的適應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組織內部結構變化的過程,他提出的“看得見的手”這一概念清晰地論述了工商企業在當代社會中的作用,而他對強國崛起過程的分析也提醒人們組織能力的重要性。錢德勒所用的戰略與結構互動的分析框架,構成了戰略管理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如果說馬克思·偉伯為管理學提供了思想的組織模型,他則為管理學提供了現實的組織演變軌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