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不熟”也许是未来社会的最佳选择

多年前,费孝通就在《乡土中国》中

提出过“熟人社会”。

祖辈务农的人们被绑在土地上,

依靠对熟人的信赖生活。

圈子小,流动少,排斥生人,

道德与名声比天大。

终于,我们进入了“陌生人社会”。

找熟人拉关系不再是第一选择,

现代人按规则办事,

社会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与陌生人打交道时,

我们多多少少会有些许芥蒂:

很难彼此信任。

在活生生的现实中,

由于初次的不信任,

使美好的合作,不总能发生。

所以,我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应当是保证规则良好运行的同时,

也能够充满“合作和信任”的氛围。

这,实际上是一个「半生不熟」社会。

我们仍然尊重规则,

不指望认识的人来包办自己所有的事情,

也不为人情而钻营牟利,

但同时,

在每一个与人互动的时候,

我们又可以全心信任身边的人,

和他们构建除了劳动契约之外的人际关系。

怎样才能促成这一点呢?

哈佛大学的进化动力学项目组,

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关系研究角度:

热力学

我们能否通过将人类当作原子和分子,

或者将社会和种群,

当作固体、液体或气体

来解释社会运行的规律?

2011年出版的《超级合作者》一书中,

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

将人口结构看做是某种实物的相态,

也就是固态、液态或者气态,

以及其他的相态。

我们以水为例。

水的固态为冰,

水分子不会动,

能观测到的只是附近几个分子;

水是液态的时候,

能观测到水分子的临近分子都相同,

但也会四处移动;

水变成蒸汽的时候,

水分子就没有固定的邻居,

分子会自由地运动。

相态改变的动力是温度,

同样,我们可以设想一种

能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速率、

以及熟悉程度的“社会温度”。

固体就像是“乡土社会”:

如同砖头或岩石中的分子一样

你能看到的总是相同的人,

你了解他们的声誉与品行。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这种坚固的结晶相

代表了我们社交生活的中坚部分

我们会与朋友和家人保持长久的联系,

频繁地与他们进行互动,

但与朋友的朋友,

或隔好几代的远亲,

就不会如此。

这些自然产生的关联看似薄弱,

但事实上,

这是将你与不稳定因素隔离开来的绝佳途径

比如说,地铁站台上随机选择一个人,

也许并不是友好社交的合适对象,

没准他是一个借钱不还的人。

但如果你身边一个人,

有着不良的信用记录和不好的名声,

那么你就完全可以避开他。

自由的气体,就像“陌生人社会”。

我们像气体一样,

彼此间有太多的不稳定因素,

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是值得信任的。

那么介于二者之间,

液体人群又是什么情况?

俱乐部、工作场所、咖啡店和文艺活动,

这些社交场所当中,

人们可以自由地见面、交流,

是一个柔性的场

如果出现了不稳定因素,

那么所有合作者只需选择离开,

然后在其他地方重新启动一个组织即可。

这不免让人想起一个经典假设:

A和B二人进行互动,

二者必须在“合作”与“叛逃”两种选择中二选一。

如果A选择合作,

那A就需要向一家中央银行支付一笔小额费用,

比如说1美元,

然后中央银行会立即向B支付5美元。

反过来,B也是。

最终结果会如何呢?

有阅历的你,一定能猜对:

两个人为了避免被“坑”,

全都选择了“叛逃”,

没办法,陌生人真的很难信任。

这也就让“半生不熟”的社会,

有了诞生的理由:

我们只需要在一些社交环境当中,

做出适当策略,

就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一些负面的社交情况,

让社会的良好运作更加平稳。

哈佛大学项目组给出了另一个参考:半导体

作为现代社会中小型设备里的主要金属零部件,

在半导体中,

金属微观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

需要施加多少电压才能将它“激活”,

从而通过的电流量就能从0跳到一个特定数值。

放到人类社会当中,

我们也可以进行这样的类比:

一定的奖励就像电力,

达到相应的程度

就可以让人们友好社交的利他属性被“激活”,

并能在一个团体(半导体)内传播。

这个奖励有可能是金钱,

例如,在有些社交网络中

只需1.05美元作为奖励,

就能充当很好的利他主义“导体”了;

而还有一些则需100美元甚至更多,

也未必可以成功。

这个奖励也可能是信用记录,

做了足够多的利他行为之后,

可以获得信用额度的提升,

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经常出现的,

必要的陌生人交际,

诸如外卖打车、出门办事,

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

来创造良好的运行结果。

当然,真正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

有着更多相态的人口组合。

有着很多偶尔形成又偶尔被打破的密切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

强大的局部关联

能加强人们为他人考虑、友好社交的动力。

一定的流动性与灵活性

能对负面因素进行遏制,

但流动性与灵活性,

不能大到形成像气体一样自由自在

这样就很难促进合作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设想

我们的理想社会:

为了保障社会良好运行,

需要一些外在的动力,

去激活社会运行当中

每个分子的利他主义。

这样的社会当中,

人与人之间仍然具有着较强的联结,

这种联结也许由公开信息、

网络上的活跃关系

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组成,

脱离了“熟人社会”的排他性,

却也保持着“熟人社会”中人与人的情感维系;

继续保持着“陌生人社会”中的规则意识和便捷效率,

却不会陷入老死不相往来的冰冷状态。

本文理论来自哈佛大学进化动力学项目组论文,

To get a grip on altruism, see humans as molecules

文章思路借鉴于公众号「原理」(id:principia1687),

《从热力学的角度,探讨利他主义》一文,

在此致谢。

“半生不熟”也许是未来社会的最佳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