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不熟”也許是未來社會的最佳選擇

多年前,費孝通就在《鄉土中國》中

提出過“熟人社會”。

祖輩務農的人們被綁在土地上,

依靠對熟人的信賴生活。

圈子小,流動少,排斥生人,

道德與名聲比天大。

終於,我們進入了“陌生人社會”。

找熟人拉關係不再是第一選擇,

現代人按規則辦事,

社會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與陌生人打交道時,

我們多多少少會有些許芥蒂:

很難彼此信任。

在活生生的現實中,

由於初次的不信任,

使美好的合作,不總能發生。

所以,我們心中的理想社會,

應當是保證規則良好運行的同時,

也能夠充滿“合作和信任”的氛圍。

這,實際上是一個「半生不熟」社會。

我們仍然尊重規則,

不指望認識的人來包辦自己所有的事情,

也不為人情而鑽營牟利,

但同時,

在每一個與人互動的時候,

我們又可以全心信任身邊的人,

和他們構建除了勞動契約之外的人際關係。

怎樣才能促成這一點呢?

哈佛大學的進化動力學項目組,

提出了一個嶄新的社會關係研究角度:

熱力學

我們能否通過將人類當作原子和分子,

或者將社會和種群,

當作固體、液體或氣體

來解釋社會運行的規律?

2011年出版的《超級合作者》一書中,

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

將人口結構看做是某種實物的相態,

也就是固態、液態或者氣態,

以及其他的相態。

我們以水為例。

水的固態為冰,

水分子不會動,

能觀測到的只是附近幾個分子;

水是液態的時候,

能觀測到水分子的臨近分子都相同,

但也會四處移動;

水變成蒸汽的時候,

水分子就沒有固定的鄰居,

分子會自由地運動。

相態改變的動力是溫度,

同樣,我們可以設想一種

能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速率、

以及熟悉程度的“社會溫度”。

固體就像是“鄉土社會”:

如同磚頭或岩石中的分子一樣

你能看到的總是相同的人,

你瞭解他們的聲譽與品行。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

這種堅固的結晶相

代表了我們社交生活的中堅部分

我們會與朋友和家人保持長久的聯繫,

頻繁地與他們進行互動,

但與朋友的朋友,

或隔好幾代的遠親,

就不會如此。

這些自然產生的關聯看似薄弱,

但事實上,

這是將你與不穩定因素隔離開來的絕佳途徑

比如說,地鐵站臺上隨機選擇一個人,

也許並不是友好社交的合適對象,

沒準他是一個借錢不還的人。

但如果你身邊一個人,

有著不良的信用記錄和不好的名聲,

那麼你就完全可以避開他。

自由的氣體,就像“陌生人社會”。

我們像氣體一樣,

彼此間有太多的不穩定因素,

我們無法保證每個人都是值得信任的。

那麼介於二者之間,

液體人群又是什麼情況?

俱樂部、工作場所、咖啡店和文藝活動,

這些社交場所當中,

人們可以自由地見面、交流,

是一個柔性的場

如果出現了不穩定因素,

那麼所有合作者只需選擇離開,

然後在其他地方重新啟動一個組織即可。

這不免讓人想起一個經典假設:

A和B二人進行互動,

二者必須在“合作”與“叛逃”兩種選擇中二選一。

如果A選擇合作,

那A就需要向一家中央銀行支付一筆小額費用,

比如說1美元,

然後中央銀行會立即向B支付5美元。

反過來,B也是。

最終結果會如何呢?

有閱歷的你,一定能猜對:

兩個人為了避免被“坑”,

全都選擇了“叛逃”,

沒辦法,陌生人真的很難信任。

這也就讓“半生不熟”的社會,

有了誕生的理由:

我們只需要在一些社交環境當中,

做出適當策略,

就可以極大程度地減少一些負面的社交情況,

讓社會的良好運作更加平穩。

哈佛大學項目組給出了另一個參考:半導體

作為現代社會中小型設備裡的主要金屬零部件,

在半導體中,

金屬微觀結構的變化會影響到

需要施加多少電壓才能將它“激活”,

從而通過的電流量就能從0跳到一個特定數值。

放到人類社會當中,

我們也可以進行這樣的類比:

一定的獎勵就像電力,

達到相應的程度

就可以讓人們友好社交的利他屬性被“激活”,

並能在一個團體(半導體)內傳播。

這個獎勵有可能是金錢,

例如,在有些社交網絡中

只需1.05美元作為獎勵,

就能充當很好的利他主義“導體”了;

而還有一些則需100美元甚至更多,

也未必可以成功。

這個獎勵也可能是信用記錄,

做了足夠多的利他行為之後,

可以獲得信用額度的提升,

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方法。

在現代社會經常出現的,

必要的陌生人交際,

諸如外賣打車、出門辦事,

也可以通過這些途徑,

來創造良好的運行結果。

當然,真正的社會結構是一個複雜的,

有著更多相態的人口組合。

有著很多偶爾形成又偶爾被打破的密切關係;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

強大的局部關聯

能加強人們為他人考慮、友好社交的動力。

一定的流動性與靈活性

能對負面因素進行遏制,

但流動性與靈活性,

不能大到形成像氣體一樣自由自在

這樣就很難促進合作了。

這樣,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設想

我們的理想社會:

為了保障社會良好運行,

需要一些外在的動力,

去激活社會運行當中

每個分子的利他主義。

這樣的社會當中,

人與人之間仍然具有著較強的聯結,

這種聯結也許由公開信息、

網絡上的活躍關係

或者共同的興趣愛好組成,

脫離了“熟人社會”的排他性,

卻也保持著“熟人社會”中人與人的情感維繫;

繼續保持著“陌生人社會”中的規則意識和便捷效率,

卻不會陷入老死不相往來的冰冷狀態。

本文理論來自哈佛大學進化動力學項目組論文,

To get a grip on altruism, see humans as molecules

文章思路借鑑於公眾號「原理」(id:principia1687),

《從熱力學的角度,探討利他主義》一文,

在此致謝。

“半生不熟”也许是未来社会的最佳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