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興國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懷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通訊員 楊晴雁

【技藝小檔案】

匠人:錢興國,男,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項目舟山船模代表性傳承人。

技藝: 船模製作

製作材料:木材、金屬和有機玻璃等。

創作工序:設計製作圖紙、選材、放樣、部件製作、部件定位、部件安裝和裝飾等工序。

製作時長:一艘較大的船模往往要耗時三四個月。

錢興國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懷

它叫聯邦號。別看它是一艘縮水的船,只是一件船模,但工藝卻一點不縮水。

細看船身上的每個部件,都完整考究,樓梯、舷窗、桅杆、炮眼,無一不精緻細巧,就連鉚釘,也一個不少。更絕的是,還能任意取下一個小部件,把玩一下再裝回去,讓人愛不釋手。

這是錢興國的作品,曾在2014年獲得浙江省第四屆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在舟山,有不少造船人因為難丟木船情愫,轉而投入船模製作,讓船匠這個傳統行業重現光芒。

錢興國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懷

錢興國雖是土生土長的舟山人,但造船卻不是他祖傳的手藝,只緣於他年輕時看過的一本雜誌《中學科技》,裡面詳細講述了船模製作的知識。他一看就喜歡上了,開始“依樣畫葫蘆”地試做船模。

當時,錢興國初中畢業後在木材公司上班,能接觸到不少來挑選造船木料的船廠採購員。他經常逮住這些師傅請教,把自己初學的作品,拿給打船師傅看,回家再繼續修改。

當然這些零碎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錢興國後來練成的精湛技藝,離不開三位老師。

上世紀80年代,舟山博物館打算收藏一些中國漁船,當時的館長陳金生請船工先生做了一批精巧的船模。

錢興國通過工藝大師夏雨綴的介紹,認識了陳館長。陳館長非常支持他對船模的愛好,把各種船模圖紙借給他,甚至直接提供船模讓他學習借鑑。

這一來,有了圖紙,錢興國進一步完善了之前的傳統做法,對於船的部件和構造的瞭解也越加深入。

接著,陳館長又介紹了上海船模界的兩位大師給錢興國認識。

有別於舟山民間的傳統技術,上海的師傅是完全按照圖紙來做船模的,強調藝術美感在船模中的表現。細巧的工藝讓錢興國欣喜,因為傳統手法做出來的船模,在將真船按比例縮小的時候,沒有做到嚴格規範,導致很多地方粗糙,技術水平不高。而按圖紙設計製造的船模就很規範,基本上分毫不差。

但是這種手藝活,人家不會輕易外傳。每次去徐濱傑老師家,錢興國總會碰壁,只能看,不能多問。

錢興國觀察細緻,他看到徐老師做的船模船體有一條條均勻的白線,非常美觀。回來後他自己嘗試,但是終究做不出這種效果。一次,在徐老師的工作室角落裡,他發現了裁剪成條狀的白紙片,這給了他啟示,回來一試,果然靈驗。

在趙幼雄老師那裡,錢興國學到了船模製作的規範流程。在趙老師的工作室,船模製作採用流水線操作,很多零部件的製作都是機器代替手工,專業而高效。

在克服一道又一道技術難題後,錢興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傳統手法加上科學的工藝手段,才能做出好的船模作品。

錢興國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懷

錢興國的船模製作技藝突飛猛進,他不僅對船模製作的各個流程,都深諳其道,在工藝上還有自己的獨力創造,努力將民間船模提升到工藝精品的水平。

錢興國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懷

船上部件起錨機模型

而在製作過程中,很多零部件要使用放大鏡和微型工具製作,非常費工夫,一點也不比造一艘真正的船省力。

錢興國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懷

錢興國製作的“綠眉毛”船

以舟山漁民最常用的“綠眉毛”船型為例,這種船模光船體一項的零部件,就涉及龍牙頭、龍牙樁、正輪、套輪、鬥莖、腦子角、老虎減、減棍、減棍圈等100多個零部件的製作,還有桅、舵、櫓、錨、蓬等其它部位200多種零部件的製作,工序相當繁瑣,錢興國操作起來,卻一絲不亂。

再比如,製作過程中碰到的玉肋曲度問題,因為實心木頭很牢固,要做到讓它彎曲後,再粘牢固,很難。當時傳統的方式是先用木膠粘合,然後夾子固定。但是木膠粘性不好,固定需要一整天,很耗時。錢興國通過自己鑽研,多次嘗試,得出了減弱木頭硬度的辦法,這樣彎曲起來就省力很多,很容易就能粘合固定。

就這樣,錢興國埋首在定海老街的船模作坊裡,當起了一輩子的“造船人”。

錢興國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懷

沙船

錢興國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懷

聖菲利普號

錢興國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懷

舟山大圍船

這間車棚改造而來的工作室裡,擺滿了巨幅圖紙和林林總總的船模部件,空氣裡洋溢著木屑的味道。

回憶起剛下崗專心做船的那段日子,錢興國說,“那會兒只要有人出價,幾百元甚至幾十元都賣。”可是,日子雖然清苦,他卻無比充實。

“船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部分,讓木船情結在舟山代代相傳,這比賣船模賺錢更讓我高興。”錢興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