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兴国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怀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通讯员 杨晴雁

【技艺小档案】

匠人:钱兴国,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项目舟山船模代表性传承人。

技艺: 船模制作

制作材料:木材、金属和有机玻璃等。

创作工序:设计制作图纸、选材、放样、部件制作、部件定位、部件安装和装饰等工序。

制作时长:一艘较大的船模往往要耗时三四个月。

钱兴国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怀

它叫联邦号。别看它是一艘缩水的船,只是一件船模,但工艺却一点不缩水。

细看船身上的每个部件,都完整考究,楼梯、舷窗、桅杆、炮眼,无一不精致细巧,就连铆钉,也一个不少。更绝的是,还能任意取下一个小部件,把玩一下再装回去,让人爱不释手。

这是钱兴国的作品,曾在2014年获得浙江省第四届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在舟山,有不少造船人因为难丢木船情愫,转而投入船模制作,让船匠这个传统行业重现光芒。

钱兴国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怀

钱兴国虽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但造船却不是他祖传的手艺,只缘于他年轻时看过的一本杂志《中学科技》,里面详细讲述了船模制作的知识。他一看就喜欢上了,开始“依样画葫芦”地试做船模。

当时,钱兴国初中毕业后在木材公司上班,能接触到不少来挑选造船木料的船厂采购员。他经常逮住这些师傅请教,把自己初学的作品,拿给打船师傅看,回家再继续修改。

当然这些零碎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钱兴国后来练成的精湛技艺,离不开三位老师。

上世纪80年代,舟山博物馆打算收藏一些中国渔船,当时的馆长陈金生请船工先生做了一批精巧的船模。

钱兴国通过工艺大师夏雨缀的介绍,认识了陈馆长。陈馆长非常支持他对船模的爱好,把各种船模图纸借给他,甚至直接提供船模让他学习借鉴。

这一来,有了图纸,钱兴国进一步完善了之前的传统做法,对于船的部件和构造的了解也越加深入。

接着,陈馆长又介绍了上海船模界的两位大师给钱兴国认识。

有别于舟山民间的传统技术,上海的师傅是完全按照图纸来做船模的,强调艺术美感在船模中的表现。细巧的工艺让钱兴国欣喜,因为传统手法做出来的船模,在将真船按比例缩小的时候,没有做到严格规范,导致很多地方粗糙,技术水平不高。而按图纸设计制造的船模就很规范,基本上分毫不差。

但是这种手艺活,人家不会轻易外传。每次去徐滨杰老师家,钱兴国总会碰壁,只能看,不能多问。

钱兴国观察细致,他看到徐老师做的船模船体有一条条均匀的白线,非常美观。回来后他自己尝试,但是终究做不出这种效果。一次,在徐老师的工作室角落里,他发现了裁剪成条状的白纸片,这给了他启示,回来一试,果然灵验。

在赵幼雄老师那里,钱兴国学到了船模制作的规范流程。在赵老师的工作室,船模制作采用流水线操作,很多零部件的制作都是机器代替手工,专业而高效。

在克服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后,钱兴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统手法加上科学的工艺手段,才能做出好的船模作品。

钱兴国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怀

钱兴国的船模制作技艺突飞猛进,他不仅对船模制作的各个流程,都深谙其道,在工艺上还有自己的独力创造,努力将民间船模提升到工艺精品的水平。

钱兴国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怀

船上部件起锚机模型

而在制作过程中,很多零部件要使用放大镜和微型工具制作,非常费工夫,一点也不比造一艘真正的船省力。

钱兴国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怀

钱兴国制作的“绿眉毛”船

以舟山渔民最常用的“绿眉毛”船型为例,这种船模光船体一项的零部件,就涉及龙牙头、龙牙桩、正轮、套轮、斗茎、脑子角、老虎减、减棍、减棍圈等100多个零部件的制作,还有桅、舵、橹、锚、蓬等其它部位200多种零部件的制作,工序相当繁琐,钱兴国操作起来,却一丝不乱。

再比如,制作过程中碰到的玉肋曲度问题,因为实心木头很牢固,要做到让它弯曲后,再粘牢固,很难。当时传统的方式是先用木胶粘合,然后夹子固定。但是木胶粘性不好,固定需要一整天,很耗时。钱兴国通过自己钻研,多次尝试,得出了减弱木头硬度的办法,这样弯曲起来就省力很多,很容易就能粘合固定。

就这样,钱兴国埋首在定海老街的船模作坊里,当起了一辈子的“造船人”。

钱兴国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怀

沙船

钱兴国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怀

圣菲利普号

钱兴国 × 舟山船模|一桅一杆,大海情怀

舟山大围船

这间车棚改造而来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巨幅图纸和林林总总的船模部件,空气里洋溢着木屑的味道。

回忆起刚下岗专心做船的那段日子,钱兴国说,“那会儿只要有人出价,几百元甚至几十元都卖。”可是,日子虽然清苦,他却无比充实。

“船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部分,让木船情结在舟山代代相传,这比卖船模赚钱更让我高兴。”钱兴国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