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場景:
我有兩個小侄女,大小相差半歲。
有一天,我問其中一個小侄女怎麼來表示喜歡。她抱著我然後親親我的臉。
而另一小侄女的反應卻驚呆了我——她得意洋洋地跳起來做了一個打的動作。
表示親親的侄女,在一個穩定,相對富裕,關係融洽的家庭。動手的小侄女則成長在一個氣氛不那麼好的家庭。
當時我想,動手的小侄女在未來也許會善良,堅強,樂觀開朗,但可能學不會溫柔。
由此,我感慨,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我們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再到參加工作。在這期間,原生家庭的環境也許在無形中就已經深深的影響了一個人。
這直接體現在情感交流與婚戀過程中
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許多人第一次學習到親密關係的樣子,是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中,也是在父母與我們的情感互動中。
長大後,無可避免地,我們會帶著這些先入為主的印象,以及我們個人在原生家庭中的經歷,走入親密關係當中。有時,這些印象與經歷為我們的親密關係添磚加瓦,但有時,它們又為親密關係帶來了挑戰。特別是,經歷過原生家庭創傷後,我們極有可能帶著未癒合的傷口進入了親密關係中,並不自覺地把創傷傳遞給了我們的親密伴侶。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女孩子說,在結婚前,或者戀愛前,一定要到男方家裡去看一看。看的不僅有男方的家庭狀況、父母為人,還有男方成長的環境——原生家庭環境。
講到這,我想起了2016年春節期間,一則“上海女孩與男友為何分手”的帖子刷爆朋友圈的事。事情最早是從貼吧裡傳出來的。講述了一位出身小康家庭的上海女孩跟隨江西男友回農村過年,最終分手的故事。
女孩在文中稱:自己談了個外地的男友,快一年了。“人工作能力蠻強,賣相是我喜歡的那種,但是因為沒有家底,估計兩年內沒錢買房。”但在男友的再三要求下,她隨男友到老家過年。
但“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在昏暗的燈光下,四五個顏色灰暗的菜讓人難以下嚥。當晚,上海女孩便打電話給父親,讓堂哥開車去接她,並表示堅決與男友分手。“農村生活比我想象的要差一百倍,我接受不了。”
儘管此事最終被確定為假消息,但其傳達的卻是一種最真實的情緒——基於中國城鄉二元結構,農村人和城裡人之間的差距以及對立情緒一直存在。《人民日報》評論到:春節返鄉團圓,是對農村出身與社會關係的再次確認。而那位女孩的連夜出走,正是對這種社會關係的拒絕。
來自兩個不同原生家庭的男孩和女孩,其所生長環境的不一樣,必然會造成價值觀的差距。這也最終導致了兩個人的分道揚鑣。
那麼,我們該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首先得承認:原生家庭的確對你產生了影響。
這種影響不可能只是外界的,還有深入到你的性情和行為模式中的。
你必須面對一個事實:不管你現在看起來和家庭的其他人如何不同,如何地溫和和尊重別人,但將來一些關鍵性的時刻來臨時,你的父親或者母親的某些行為,可能會在你的身上重現。
比如當你和戀人相處的時候……
如果能夠面對這一點,你就已經開始慢慢地在向著擺脫原生家庭影響的方向前進了。
如果面對不了這一點,你將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怨懟父親、母親和哥哥的不足上,並且覺得自己的很多不幸都是由他們帶來的。
這樣的害處是什麼呢?
當你把危害因素歸結到外部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一切都是不可掌控的。
所以你也會悲憤,也會覺得不公平,缺乏掌控感。
換句話說,你的內心難免把自己當作一個“受害者"去自憐。
而這對於解決本質問題卻無濟於事。
承認了自己可能被影響、甚至成為類似的人,也就承認了自己的侷限。
承認了自己的侷限,也就承認了這個世界上有些問題本來就是無解的。
一旦意識到這一點,人反而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從而把精力放到真正可以解決的問題上去。
願此刻正在閱讀本文的你,想你所想,做你所做,一切順利!
閱讀更多 兵哥勵志說天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