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眾的誤讀的南方人,從古至今,其實南方人更有骨氣

如今已經不是消息閉塞的古代,人們在世界認識上,不該像以往那般狹隘,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搜尋資料並不困難,然而大眾依然存在不少偏見,尤其是在地域上。

之前網絡上曾經流傳過一個段子,說是“內蒙古人騎馬上學,四川人人會吃辣,新疆人一高興就跳舞,山東人大蔥不離身,蘭州人高興起來就動手拉拉麵”,其實說都是一種地域偏見,而中國最典型的地域偏見,還是在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認識上。在北方人眼中看來,南方人較為敏感柔弱,而北方人則較為豪爽硬氣,甚至連南方人自己都存在這種誤解。然而縱觀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其實南方人更加硬氣,南方人一直被大眾誤讀,從古至今,其實南方人甚至更有骨氣。

被大眾的誤讀的南方人,從古至今,其實南方人更有骨氣

以江南人為例,在大眾的印象當中,江南人一般較為溫柔婉轉,然而看起來作風溫柔的江南人,其實民風相當彪悍,《史記》記載,“孝景三年,吳楚反”, 景帝於是任命周亞夫為太尉,東擊吳楚。吳楚之兵勇悍異常,一人可抵北方十人,也就是以一當十,周亞夫於是上書道,楚兵剽輕,難與爭鋒,要求景帝斷絕吳楚糧道。由於缺乏糧食,吳楚之兵不堪飢餓,三月之後,為漢兵所敗,可見江南人的兇悍。

被大眾的誤讀的南方人,從古至今,其實南方人更有骨氣

而閩粵地區,歷代更是多次發生大規模的械鬥,令政府頭痛不已,為了鎮壓民間大規模的械鬥,甚至需要動用軍隊。雍正曾經說過,“閩省文風頗優,武途更盛。而漳、泉二府,人才又在他郡之上,歷來為國家宣猷效力者,實不乏人。獨有風俗強悍一節,為天下所共知,亦天下所共鄙。”閩越地區的械鬥,在民間彷彿是神聖的儀式,每次械鬥發生,妻女甚至喜笑相送,甚至不指望丈夫能夠活著回來。清代福建官員張集馨對此描述道:“凡出鬥者,妻孥喜笑相送,不望生還”。

被大眾的誤讀的南方人,從古至今,其實南方人更有骨氣

此外,南方人不僅民風兇悍,在骨氣方面,甚至要使北方人感到慚愧。都說北方人更講義氣,其實相比之下,北方人性情豪爽,多重小義,而南方人更重大義。當外地入侵之時,北方湧現出更多的“帶路黨”,而南方反而多見誓死抵抗事件,故而南方屠城事件更為突出。南宋末年,北軍遂蒙軍一路南下,而南方卻爆發了世界戰爭史上最光輝的篇章之一——襄陽保衛戰,襄陽守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前後堅持守衛襄陽城達39年之久,一路屠城的蒙軍,因襄陽城的堅守,終於改變了屠城的手段。

被大眾的誤讀的南方人,從古至今,其實南方人更有骨氣

明朝末年,清軍入關南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南京之屠,殘酷的史實慘不忍睹,《揚州十日記》中寫道:蠻韃入我城池,驅人成隊往前,如驅牛羊,稍有遲緩者或腳力不便者,或鞭撻或誅殺,婦女用長繩繫於頸間,強行拉行,更有許多衣衫全無者在其中……滿地皆是嬰孩,馬踏人足過後,肝腦塗地,淒厲之聲日夜不絕,如同森羅鬼嘯。而導致這場大屠殺的原因,正是揚州人奮死與清軍拼殺,招致清軍屠城洩憤。

被大眾的誤讀的南方人,從古至今,其實南方人更有骨氣

而在這幾場屠殺當中,北方漢軍對於南方人的屠殺更加積極,其中以徐元吉為首,此人投降滿清以後,不等滿清下令,自己帶頭剃髮,而且要求全城剃髮,不從者皆殺之。歸降清軍的漢軍將領李成棟,在攻入嘉定城後,親自下令屠城,一時之間,主要有北方人組成的漢軍八旗都成了劊子手,殺聲哭聲不絕。此後潮州、廈門、廣州幾次大屠殺,都是北方漢軍最為積極。

由此看來,如果說南方人性格更“軟”,其實相當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