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施肥四要素

小麥施肥四要素

加強田間綜合管理要根據不同田塊的土壤肥力、墒情、苗情(特別是每畝總莖數)和前期施肥情況等,分別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基本原則是:弱苗以促為主,旺苗以控為主。以北方冬小麥的肥水管理為例:

對返青前每畝總莖數小於45萬,葉色較淡、長勢較差的三類苗麥田。應及時進行肥水管理,春季追肥可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返青期,隨澆水每畝追施尿素5~8公斤;第二次在拔節期隨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

小麥施肥四要素

對返青前每畝總莖數在45~60萬之間,群體偏小的二類苗麥田。在小麥起身期,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其中麥苗偏弱群體不足的麥田,可在起身初期至起身中期追肥澆水;群體適宜的麥田,應在起身後期追肥澆水。

對返青前每畝總莖數在60~80萬之間,群體適宜的一類苗麥田。可在起身後至拔節期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2~15公斤。

小麥施肥四要素

對返青前每畝總莖數大於80萬、葉色濃綠,有旺長趨勢的旺苗麥田,應採取中耕鎮壓,減少氮肥施用,控制群體旺長,預防倒伏和貪青晚熟。

合理增施有機肥麥苗色相異常多與長期不施有機肥導致土壤中微量營養元素缺乏有關,或與有機肥施用方法不當導致幼苗不能正常生長有關。

冬小麥可以結合秋耕整地施用有機肥;春小麥播種較早,無深耕條件,可以在上一年秋收後,結合整地施用。一些乾旱地區,可以將免耕或少耕覆蓋技術與定期深耕或深鬆土技術相結合,以兼顧深耕失水和不耕無法施有機肥並改良土壤的矛盾。

小麥施肥四要素

秸稈還田是施用有機肥的另一種方法,應該大力提倡。但常因還田方法不當出現三種後果:一是整地質量不好或秸稈粉碎、掩埋不好,造成種子懸空,麥苗因得不到適量的養分和水分而枯死或發黃。二是秸稈還田未加施適量的氮肥,導致微生物與幼苗爭奪養分;三是土壤乾旱缺水限制了微生物對秸稈的的分解發酵。對此應該採取下列措施:1.用還田機將秸稈就地粉碎成不超過10釐米的小段,均勻拋撒於地面,再用圓盤耙或旋耕機旋耕,使秸稈均勻分佈於0~10釐米土層中,提高整地和秸稈還田質量;2.在小麥正常施肥的基礎上,每畝再格外加施2~4公斤的氮肥,調節秸稈的碳氮比;3.整地前適當灌水,調節土壤墒情。

小麥施肥四要素

建立田間檔案對於農場和種植專業戶還應該建立田間檔案。內容包括當地的土壤、氣候條件及其變化,種植的作物種類、主要管理措施、產品水平、病蟲害發生和防治措施等。對這些資料(包括必要的照片)要用書面和計算機軟件長期記載保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