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自更:中國出海創業進入轉型期,選擇“海面”應符合三個標準

戴自更:中國出海創業進入轉型期,選擇“海面”應符合三個標準

剛剛就任北京文投集團總經理的原新京報社社長戴自更以導師的身份參加了8月17日舉辦的“尋找中國創客首屆泛出海行業峰會”,他在演講中指出,中國的出海創業已經進入了轉型期,工具類應用紅利慢慢在消退,複製模式也證明會遇到一定的瓶頸。他據此給國內的出海創業者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時間不是創業者的朋友,而是敵人。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首先,留給創業者的出海時間不多了。今年一些IT巨頭出海的步伐明顯加快,而在浪潮之後,更多的創業者也在謀劃出海,留給創業者的窗口期已經非常短,你的對手不再是萌芽狀態的本土公司,而是和你一樣雄心勃勃的大企業。

其次,出海的時機把握很重要,不是越早越好,太早進入,可能最後會變成基礎設施的建設者,幫別人教育市場;進入太晚,如果佈局完成了,仗打完了,你就沒有機會了。所以進入這個點的選擇很重要,需要仔細的做市場判斷。

第二,不是所有的海面都適合揚帆。

雖然海外的市場非常廣闊,但真正適合互聯網創業的地方,特別是我們輸出的地方也不是很多,從區域上看,一定要符合三個標準:當地的經濟水平和網絡基礎設施要具備相應的條件和基礎;要考慮到宗教、政策、法律方面的風險,至少這些風險是可控的;複製不是優勢,本土化才是。

很多出海創業的問題,本質上都是源於創業者不夠尊重本地市場,忽略了海外市場獨特的個性化的需求。因此,從現在開始,出海也不能單純地依靠複製,至少要做到:要有本地的生活工作的經驗,瞭解、知道本地互聯網的需求;最好是以當地人才作為核心的團隊來搭建分公司、本地公司;和當地的政府、相關互聯網巨頭建立起良好關係,能夠幫助你、扶持你或支持你。(人民創投:李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