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西安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以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豪。不是說當今的西安有多厲害,可能純粹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家鄉情結。大多數人一提到西安,恐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兵馬俑,要麼就是漢唐盛世。的確,這幾個朝代對於中國的歷史意義重大,無論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而言,對於當時世界的影響力也是屈指可數的。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遺憾的是,問了身邊的很多朋友,多數人都知道西安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名城,曾先後擁有十三朝的建都史,這是全國其他所有城市所不能比擬的。然而卻鮮有人知道這十三朝都是哪些?這讓我難免有些失落。於是乎多方查找資料,計劃分期連載13篇,分別陳述一下這座歷史名城的過往,帶著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它過往的輝煌。

開宗明義,西安—古稱“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也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曾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建都於此,分別是西周,秦,西漢,新, 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先後歷經1100多年,對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產生過極其重大的影響。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多餘的話按下不表,今天先翻開第一篇章—十三朝古都之-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姬發滅商所建,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被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定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

周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境內各民族與部落相互融合發展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開始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

西周在政治制度上主要實行分封制,也就是古書中常說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礎則是宗法。宗法是我國古代社會血緣關係的一個基本原則,其主要內容就是指嫡長繼承製。宗法制度是在建立在父權家長制的基礎上,進而不斷擴大和發展起來的。逐漸的由它構成了等級階梯,由此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社會政治制度。最早在商代已經開始有嫡長繼承的雛形,後來到了西周時期,這一制度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展,已經達到完備的程度。由此對中國後世的政治制度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

疆域:

名義上週朝的領土包括各諸侯國的領土,但是周朝實際控制的領土卻非常有限。具體來說,周朝疆土北方封國燕,已到達了今遼寧喀左、朝陽一帶,西面至今甘肅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帶,東面的封國齊魯到了山東半島,南至漢水中游,東南抵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

據記載,周初分封71國,以後仍陸續有所分封,多至數百國,其中主要的有東方的齊、魯,北方的燕、晉等大國,此外,還有黃河下游的衛、管、陳、曹、蔡,漢江流域的“漢陽諸姬”,長江下游的宜和太湖流域的吳。

但是,周王朝控制的領土內,並不是連成一片的,除了荒地外,還雜居許多夷狄和方國,在其周圍同時也存在許多部落、部族和方國,如東北的肅慎,內蒙古東南部和山西北部的鬼方,西有犬戎、羌方,江漢平原有荊楚,荊楚以西為群蠻,西南有巴、蜀,淮泗之間的淮夷、徐夷等。這對於一個政權的統一管理而言,無疑是很不利的。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儒家煌煌大典之《周禮》

《周禮》設計的社會制度規範系統極為全面,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方面的國家制度,也有諸如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製度等方面的具體規範,涉及從朝廷到鄉野整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為儒學的重要經典,《周禮》的根本意義並不在於其所設計的那些具體的、可以損益的制度規範(禮),而在於其背後的普適的正義原則(義),包括正當性原則(公正性、公平性)、適宜性原則(時宜性、地宜性)。正當性原則要求制度設計的出發點為仁愛,並且超越差等之愛,指向一體之仁。適宜性原則要求制度設計充分考慮到具體的生活方式的時間、空間的條件。

作為古代華夏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周禮》對禮法,禮義做了最具權威性的記載和解釋,對之後歷代的禮制影響都非常深遠。其所記載的中國遠古時期社會政治、文化、風俗及禮法等內容,包羅萬象,堪稱我國漢民族文化史之寶庫。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牧野鷹揚,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其主要是指大約公元前1046年,以西周部落為主的聯軍起兵反商,最終迫使商王朝滅亡的一場戰爭。《淮南子.兵略訓》記載: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雙方在牧野發生激戰,聯軍總共不超過十萬人,而紂王的商軍有七十萬,但聯軍精神抖擻、士氣旺盛,而紂王軍隊中的奴隸和俘虜則恨透了這個暴君,巴不得他失敗。更加可悲的是,紂王到這時還耍小聰明,他讓奴隸和俘虜們衝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後面壓陣督戰。於是,兩軍一接觸,戰場上便出現了戲劇性的場面——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紛紛舉著戈矛,調轉身去,殺向紂王自己的軍隊。商軍的前隊倒戈,再加上週軍的勇猛衝殺,紂王的軍隊頓時土崩瓦解,潰不成軍。紂王在幾個親信的保護下返身逃進朝歌,商朝滅亡。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有人說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認為這句話不太準確。歷史從來都是真實存在的,史書才有可能是一個被人打扮過的小姑娘。但我們去回顧歷史、挖掘歷史從來都不應該帶上傲慢與偏見,而應該帶上求知與探索。

最後為大家奉上幾件陝西曆史博物館藏西周文物,每一件都是國寶級別,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抽空看看。

五祀衛鼎-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腹內壁鑄銘文19行207字,記錄了一場衛和邦君厲之間因為土地補償而引起的違約案件。鼎內銘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已屬私有,但土地的轉讓、交換和買賣,仍需通過王朝重臣。對研究西周時期的法律情況有重要作用,文物屬於一級國寶。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多友鼎-西周晚期, 國寶級文物,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通高51.5釐米,耳高10釐米、寬11.6釐米、厚3釐米,腹徑50釐米、深31釐米,口沿外折2釐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釐米,徑7釐米。半球形體,器腹較深,蹄足。裝飾花紋簡單,僅在器腹上部裝飾兩道弦紋。器內壁有銘文二百七十餘字,是建國以來陝西地區出土銘文最多的青銅器之一。銘文記載的是西周厲王時期與獫狁的一場戰爭。周多友鼎後來成為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西周日己觥-西周日己觥器、蓋同銘各18字。大意是天氏為亡父日己鑄造祭器,庇護子孫萬代。

觥出現於商代中期,流行至西周中期,為盛酒器。器蓋同銘,內容是說此器是作器者為亡父日己鑄造的祭器。此器造型、紋飾極為華美,整體外觀莊重、大方,設計、製作精巧奇異。全身佈滿的浮雕紋樣多種多樣,獸面、夔龍、鳥、虎紋等同處一器,繁而不亂,構圖合理,主次分明,為西周青銅器的典範之作。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西周牛尊-牛尊為西周中期的文物。1967年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賀家村。通高24釐米,長38釐米,腹深10.7釐米。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通體為牛形,身軀渾圓壯實,四足粗壯有力,伸舌作流,背開方口設蓋,蓋鈕為一立虎,蓋與牛背以環鈕相連,可隨意開啟而不脫落,腹背及足部滿飾雲紋和夔龍紋。整器設計匠心獨運,造型雄健生動,紋飾華美流暢,為西周青銅藝術之精品。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