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以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豪。不是说当今的西安有多厉害,可能纯粹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家乡情结。大多数人一提到西安,恐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兵马俑,要么就是汉唐盛世。的确,这几个朝代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重大,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而言,对于当时世界的影响力也是屈指可数的。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遗憾的是,问了身边的很多朋友,多数人都知道西安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名城,曾先后拥有十三朝的建都史,这是全国其他所有城市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却鲜有人知道这十三朝都是哪些?这让我难免有些失落。于是乎多方查找资料,计划分期连载13篇,分别陈述一下这座历史名城的过往,带着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它过往的辉煌。

开宗明义,西安—古称“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曾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此,分别是西周,秦,西汉,新, 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先后历经1100多年,对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多余的话按下不表,今天先翻开第一篇章—十三朝古都之-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姬发灭商所建,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被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境内各民族与部落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开始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西周在政治制度上主要实行分封制,也就是古书中常说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础则是宗法。宗法是我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就是指嫡长继承制。宗法制度是在建立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进而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逐渐的由它构成了等级阶梯,由此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最早在商代已经开始有嫡长继承的雏形,后来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已经达到完备的程度。由此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疆域:

名义上周朝的领土包括各诸侯国的领土,但是周朝实际控制的领土却非常有限。具体来说,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

据记载,周初分封71国,以后仍陆续有所分封,多至数百国,其中主要的有东方的齐、鲁,北方的燕、晋等大国,此外,还有黄河下游的卫、管、陈、曹、蔡,汉江流域的“汉阳诸姬”,长江下游的宜和太湖流域的吴。

但是,周王朝控制的领土内,并不是连成一片的,除了荒地外,还杂居许多夷狄和方国,在其周围同时也存在许多部落、部族和方国,如东北的肃慎,内蒙古东南部和山西北部的鬼方,西有犬戎、羌方,江汉平原有荆楚,荆楚以西为群蛮,西南有巴、蜀,淮泗之间的淮夷、徐夷等。这对于一个政权的统一管理而言,无疑是很不利的。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儒家煌煌大典之《周礼》

《周礼》设计的社会制度规范系统极为全面,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方面的国家制度,也有诸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方面的具体规范,涉及从朝廷到乡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儒学的重要经典,《周礼》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其所设计的那些具体的、可以损益的制度规范(礼),而在于其背后的普适的正义原则(义),包括正当性原则(公正性、公平性)、适宜性原则(时宜性、地宜性)。正当性原则要求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为仁爱,并且超越差等之爱,指向一体之仁。适宜性原则要求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生活方式的时间、空间的条件。

作为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周礼》对礼法,礼义做了最具权威性的记载和解释,对之后历代的礼制影响都非常深远。其所记载的中国远古时期社会政治、文化、风俗及礼法等内容,包罗万象,堪称我国汉民族文化史之宝库。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牧野鹰扬,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其主要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以西周部落为主的联军起兵反商,最终迫使商王朝灭亡的一场战争。《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双方在牧野发生激战,联军总共不超过十万人,而纣王的商军有七十万,但联军精神抖擞、士气旺盛,而纣王军队中的奴隶和俘虏则恨透了这个暴君,巴不得他失败。更加可悲的是,纣王到这时还耍小聪明,他让奴隶和俘虏们冲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后面压阵督战。于是,两军一接触,战场上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举着戈矛,调转身去,杀向纣王自己的军队。商军的前队倒戈,再加上周军的勇猛冲杀,纣王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纣王在几个亲信的保护下返身逃进朝歌,商朝灭亡。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认为这句话不太准确。历史从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史书才有可能是一个被人打扮过的小姑娘。但我们去回顾历史、挖掘历史从来都不应该带上傲慢与偏见,而应该带上求知与探索。

最后为大家奉上几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西周文物,每一件都是国宝级别,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抽空看看。

五祀卫鼎-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腹内壁铸铭文19行207字,记录了一场卫和邦君厉之间因为土地补偿而引起的违约案件。鼎内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对研究西周时期的法律情况有重要作用,文物属于一级国宝。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多友鼎-西周晚期, 国宝级文物,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通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厘米,径7厘米。半球形体,器腹较深,蹄足。装饰花纹简单,仅在器腹上部装饰两道弦纹。器内壁有铭文二百七十余字,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之一。铭文记载的是西周厉王时期与猃狁的一场战争。周多友鼎后来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西周日己觥-西周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觥出现于商代中期,流行至西周中期,为盛酒器。器盖同铭,内容是说此器是作器者为亡父日己铸造的祭器。此器造型、纹饰极为华美,整体外观庄重、大方,设计、制作精巧奇异。全身布满的浮雕纹样多种多样,兽面、夔龙、鸟、虎纹等同处一器,繁而不乱,构图合理,主次分明,为西周青铜器的典范之作。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西周牛尊-牛尊为西周中期的文物。1967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通高24厘米,长38厘米,腹深10.7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通体为牛形,身躯浑圆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夔龙纹。整器设计匠心独运,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为西周青铜艺术之精品。

西安十三朝古都之-西周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