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每天都用的“筷子”,你知道它的文化內涵嗎?

筷子始終是達官貴人顯富的工具,從夏商時期的象牙筷和玉筷,後來的青銅、金、銀筷貴重材質的使用,到後來雕花、鑲金工藝的出現,再加上虯角筷託、鯊魚皮筷筒。讓小小的筷子,呈現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巧奪天工的工藝才能。

我們知道,餐具文化不僅僅侷限於餐具的發展,還包含了餐具的使用等等。這就不得不談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因為正是中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才造就了餐具文化的巨大不同。就連在中國童叟皆知和會用的筷子,其中也蘊含著巨大的文化符號。

人們每天都用的“筷子”,你知道它的文化內涵嗎?

與中餐相比,西餐擁有一套繁複的進餐禮儀。但中國人拿起刀叉進食,並不會引來西方人的驚奇,這不僅是因為筷子的使用比刀叉要困難和複雜,是因為刀叉的製作工藝再複雜,質地再精美,也僅僅是餐具而已。

古籍《韓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講述了一個關於筷子的故事。商紂王使用象箸進餐,讓他叔父箕子看了很是擔憂,因為他認為用象箸進餐,配套的餐具不可能用陶器,必須是“犀玉之杯”、配合的食物必須是"、“旄象豹胎”……,以此類推,衣著必然是“錦衣九重”,住房是“高臺廣室”……這是成語“見微知著”的來歷。或許,“見箸知史”,筷子不但是中式餐桌上必備的日常飲食工具,也是象徵中華文明的一種指符。從筷子的形狀、材質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文明和科學的發展,從筷子承擔廣泛的社會功能來看,它和中國的民族文化與民俗緊密相連。

在民間,筷子的使用不但有各種禁忌,也在禮俗活動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插箸祭天”“擺筷敬神”“獻飯祭祖”,都是以筷子為中心的祭祀活動。在不少民族的婚俗中,筷子也具有許多美好的象徵意義。四川川西壩在新年出嫁時邊撒筷子邊說吉利話;北方有些地方,男方的伴娘要趁人不注意,在女方家裡偷出一雙筷子,再藏到新娘房中,以祈“早生子”;侗族、土家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的婚禮,蒙古節的筷子舞,都讓筷子具有了喜慶和吉祥的意味。

筷子雖是日常用品,但卻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筷子做武器練就一身筷子功,用筷子擊打盤盞為唱歌伴奏,用筷子排布軍形……它甚至被人們賦予了巫術的色彩。《隋唐嘉話》中記載了在宮廷中用筷子卜卦的故事:唐代李隆基在擔任淄博王時,準備起兵殺韋后,之前覺得吉凶難卜,便用筷子卜卦,其中“一箸無故自起”,堅定了他發兵的決心,成功殺了韋后,也在四年後登基。

在禮俗和巫術之外,筷子還曾經是黑幫的暗號工具,幫會成員在外地尋找同夥,在飯館的餐桌上將筷子擺成特定圖形,“自己人”看到暗號,即來相幫。清代和民國時期,筷子也是一種賭局,將三根筷子從高處扔下,按照落地後三種不同的結構論輸贏,稱為“擲三”;“抽彩”則是把做了記號的筷子混進若干根筷子裡,讓賭徒從筷筒中抽取。

小小的兩根筷子在浩瀚的中華文明中遠遠超出了食器和飲食文化的範疇,雖然它在三到七世紀被傳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但筷子在中國發源和變遷的歷史,成為了中華文明的象徵符號。如今的筷子雖然漸漸成為單純的餐具,但它本身的歷史和文化,仍然是中國文明史一筆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