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新華社之後,又一官方媒體做出“另類”表態,透露了哪些信號?

從2016年930新政算起,經歷了兩年多的樓市調控之後,對房地產市場而言,房價逐步趨穩的效果明顯。不過,處在調控轉型的陣痛期,房地產市場依難免存在著一些雜音。針對近期樓市出現的各種雜音,繼新華社等官方媒體表態之後,經濟日報再次發聲。除此之外,針對下一步的樓市走向,住建部、央行等部門也紛紛表態給購房者傳遞出了清晰的信號。那麼,當前房地產市場存在哪些雜音呢?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些雜音的出現呢?

繼新華社之後,又一官方媒體做出“另類”表態,透露了哪些信號?

針對房地產調控是否放鬆的疑問,新華社評論稱市場應丟掉調控會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而放鬆的幻想;針對房價是否持續降溫的問題,經濟參考報援引業內人士的觀點表示,房地產平穩調整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針對房地產是否已經步入寒冬的問題,《經濟日報》的表態則顯得較為“特殊”。《經濟日報》評論稱房地產步入寒冬的聲音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是站不住腳的。從這句話來看,不少購房者可能又迷糊了,甚至讀出一絲調控放鬆的味道。不過,那隻能是你的一廂情願了。在筆者看來,兩者的表態並不衝突。新華社表態更著眼於當前的房地產市場,意在抑制投機和穩定預期,而《經濟日報》的表態則更傾向於傳達房地產的長期發展趨勢。正如《經濟日報》文中的另一句話,我們既不願看到房價過快上漲,也不希望房地產市場過於冷清。

繼新華社之後,又一官方媒體做出“另類”表態,透露了哪些信號?

配圖:樓市

除了官方背景媒體密集發聲以外,住建部則延續以往的表態稱繼續堅持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針對近期市場出現的一些唱衰論調,央行則在最新報告中明確表示,當前宏觀經濟感到“陣痛”是可以預期、也應當接受的情景。筆者認為,言外之意很清楚了,轉型是必然趨勢,陣痛也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官方權威媒體以及相關部門為什麼在2018年最後兩個月再次密集發聲和表態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為了繼續打擊投機性因素抬頭的可能,徹底粉碎那些期待房價報復性反彈的幻想。第二,為了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消除各種雜音給市場帶來的負面效應,給購房者吃下定心丸。第三,為今年最後兩個月和明年的房地產走向定調,謹防市場各方錯判形勢。那麼,對於購房者而言,近期的表態透露了哪些信號呢?

繼新華社之後,又一官方媒體做出“另類”表態,透露了哪些信號?

現代高層住宅

首先,樓市調控不可能放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調控的終點是讓樓市走向寒冬。當前出現的所謂寒冬跡象,只是剝離掉投機屬性等助漲因素之後的正常現象。換言之,筆者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去房地產依賴化並非是去房地產化,這兩者區別很大,不能混淆。

當然,調控政策訴求之下的房地產就是穩定二字,而對購房者來說要做的就是理性二字。所以,此輪樓市調控或許只是進行平穩調整,房價並非會發生太大的波動。至於認為經濟下行就要依靠鬆綁房地產的觀點恐怕就要終結了。此前,經濟參考報評論稱,房地產調控不會走回頭路,經濟發展更要破除路徑依賴。何為路徑依賴?答案很簡單了。

繼新華社之後,又一官方媒體做出“另類”表態,透露了哪些信號?

其次,房地產從金融屬性向居住屬性過渡或是本輪調控最大的特點,這也是根本性的轉變,而住房租賃或將成為未來房地產市場新的增長點。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其實,房地產還會繼續發揮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將來也是。但是,目前房地產行業的轉型既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是人們對住房的需求。根據近期出臺的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的意見報告來看,未來將進一步擴大消費對於經濟的拉動促進作用,而引導住房消費特別是長期租賃是重點方向之一。

繼新華社之後,又一官方媒體做出“另類”表態,透露了哪些信號?

​最後,筆者認為,不管是購房者還是開發商,看待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最關鍵和最根本的就是認清核心政策導向。看準了政策導向,就不要對賭政策,否則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被高位套牢的炒房客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當然,對於房地產本身來說,此次調控也是正式告別野蠻生長回到穩定健康的階段。

此外,房地產降溫是事實,而且繼續降溫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但這對於購房這來說並非不是利好消息。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剝離房產的投機炒作屬性,讓房價進一步回落到更加合理的水平,另一方面,購房者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挑選合適的房子。在筆者看來,經歷轉型“陣痛”之後的房地產行業必將迎來又一個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