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校園文化,有共性也有個性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成為培養社會急需的各類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新領域,高等職業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作為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大量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促進社會進步和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校園文化,有共性也有個性

高職院校可以向普通高校學習建設校園文化的經驗,但由於高職院校在教育目的、辦學理念和培養模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也應當有自己的選擇和創新。選擇的是共性的規律,創新的是個性的形態。高職院校是高等學校的一種類型,我們前面講的高校校園文化,是涵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單就校園文化這一概念上講,兩者並無區別。高職校園文化應該具備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及特徵,但是,如果從校園文化的內涵、外延和特徵方面進行思考,共性化的高校校園文化與個性化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有所區別的。個性化的校園文化是一種特色,有特色才有區別,才有活力,才有發展。高職院校有兩個主要特性,一是姓“高”—— 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其校園文化自然應該具有高等教育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共性;二是姓“職”——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高職院校的定位是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企業、社會區域為依託。因此,高職院校辦學理念和理想追求,應儘可能突出“ 職” 的特點,融進更多的職業特徵、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人文素質。

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校園文化,有共性也有個性

因此,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共性和個性的探析,其內涵可以這樣界定,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指以社會先進文化為主導,以高職院校的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由高職院校校園中的所有成員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共同創造形成的學校精神、規章制度、校園環境和師生活動的總和。具體地講,就是以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為核心,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四個方面著手,以優美的校園環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藝術情趣、濃厚的學術氛圍、科學的人文精神、嫻熟的技能操作,形成催人奮進的學以致用的學校精神和科學、民主、實用的價值理念,導向正確的輿論環境,高效運轉的管理制度,使學校文化形態、師生心態、技能狀態內外和諧,辦學實力、學校活力、動手能力、文明魅力剛柔相濟,促進學校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創建品牌學校。

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校園文化,有共性也有個性

高職校園文化和普通高校的校園文化一樣,主要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活動文化構成。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層,是一種以隱性為主、以觀念形態呈現的學校的價值觀、理想信仰和辦學理念等,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它是描繪校園人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非物質文化,是學校師生員工創造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決定著校園人的心智模式和價值訴求,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圍層,是一種顯性為主的文化,可以分為基礎設施文化、環境佈局文化,包括校容校貌、實訓室的構造、師生服飾等,是校園文化外在形象的具體體現。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條件,是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載體。

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校園文化,有共性也有個性

活動文化是以師生員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載體,在校園生活中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學校作風、精神狀態和人際關係的動態表現,也是學校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反映。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中間層,是師生員工等校園人自覺接受的行為準則。制度是學校精神與辦學理念的外在表現,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為養成中具有重要功能,是把學校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活動文化聯繫起來的中介,是使校園文化制度化、規範化的行為準則,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