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高潮來了,但還存在這幾點問題

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時至今日,智慧城市在國內的建設和應用早已一日千里。

伴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的智慧城市建設漸入高潮。

智慧金融、智慧警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樓宇、智慧社區、智慧……一系列智慧城市應用相繼落地,在改變城市面貌、影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2017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超過6萬億元,預計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8.7萬億元。

智慧城市建設高潮來了,但還存在這幾點問題

智慧城市規模宏大,前景廣闊,從提出到實施一直受到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政策導向和市場效益雙重刺激下,全國各地都興起了智慧城市建設熱潮,一個城市要是沒有一套“城市監測平臺”,沒有幾個智慧應用項目,似乎面子上就抹不開了。

“跟風”建設也使得智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認識上存在誤差和差異,實踐中互聯互通難度大,缺“地氣”等一系列問題。

有些地方對智慧城市認識的差異主要是還停留技術層面,對上層架構很少提及。在智慧城市規劃上,也沒有涉及物聯網、雲計算以及三網融合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術思路與模式比較落後。

在通信方面,存在數據不統一、標準化程度不高、互聯互通程度不足等眾多問題,“信息孤島”仍然存在,各系統之間無法及時關聯聯動,無法快速、高效地發揮預警和防範的作用,從而加大了智慧城市運維成本。

還有些城市,雖然出臺了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但只是搭建了一套“城市監測平臺”,停留在數據監測彙總的層面,還沒有深入的去挖掘數據背後的城市狀況,也很少應用數據進行城市治理。

甚至有些地區“照貓畫虎”,導致不同地區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優化。

智慧城市建設高潮來了,但還存在這幾點問題

未來智慧城市建設將更加趨向“一城一策”的模式,AI和綠色低碳將成為新型智慧城市的顯著標籤。

近期,濰坊智慧城市項目引起業界關注,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智慧城市建設“一城一策”的發展趨勢。

濰坊GDP位居山東第四,全國排名32位,本身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當地兩大支柱產業:農業和製造業亟需升級。

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濰坊沒有急於落地應用,而是花費大力氣“打地基”——進行上層架構的構建,打造了“全國首個城市級物聯網平臺”,首先從整個城市的高度去構建智慧城市的基礎,解決數據統一和標準化的問題。

地基打得深,樓房起得高。頂層設計做得好,智慧應用才能真的讓城市變得智慧起來。

當數據統一和標準化問題得到解決,就等於統一了城市指揮中心和下級單位以及各項具體的落地應用之間溝通的“語言”,確保城市所有的智慧應用在同一個規則和標準下運行,確保“一盤棋”式發展。

在具體落地上,公安、市政、農業、水利、教育、醫療……等各委辦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人民群眾的具體需要,自行規劃和落地具體的智慧應用。並率先上線了5個智慧項目樣板點:智慧停車、智慧路燈、智慧灌溉、智慧河長、智慧抄表……

事實證明,濰坊的思路正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率先試點的5個智慧項目樣板點,都大大降低了運維的人力成本,提高了響應效率,達到了節能環保的目的。


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級”的項目,要聯結太多的設備、終端和人,要承載太多的應用,上至政府機構及各委辦部門,下至各類應用的提供商和運營商,在其中都大有可為。

共友-智慧工地整體方案

共友“智慧工地整體方案”以智慧工地物聯網雲平臺為核心,基於智慧工地物聯網雲平臺與現場多個子系統的互聯,實現現場各類工況數據採集、存儲、分析與應用。通過接入智慧工地物聯網雲平臺的多個子系統板塊,根據現場管理實際需求靈活組合,實現一體化、模塊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施工現場過程全面感知、協同工作、智能分析、風險預控、知識共享、互聯互通等業務,全面滿足建築施工企業精細化管理的業務需求,智能化地輔助建築施工企業進行科學決策,促進施工企業監管水平的全面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